论人群
“如果不首先解除心灵的重担,晃动只会使重担更重……所以离开人群是不够的,换个地方也是不够的,应该排除的是心中的七情六欲;我们应该自制自律。”——蒙田

叔本华告诉读者:只有远离人群,才能避免伤害。
事实果真如此吗?刻意远离人群,自我并不会得以纯净化。自我只会因为躲避人群而进一步陷入虚妄,更脆弱,而不是更坚实。躲进舒适区,舒适区只会越来越小,长时间拉上窗帘只会让阳光更刺眼,结果更糟。我更倾向于亨利米勒的说法:“你砍掉蜥蜴的尾巴,它会长出一条新的,要多快有多快。”
如果我是蜥蜴,我就得学着认知自己的尾巴。企图砍掉恐惧感和欲望是没用的,第二天,他们还会出现,而且更强烈。堵住耳朵,闭上眼睛,其他人还在那儿。若无法安放自己,他人——人群就永远是我们感到恐惧的借口。
躲起来,解决不了问题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做到遗世独立。梅妻鹤子,远离人群,并真正享受。
换句话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句经不起推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声称:“没人懂我”,仅仅是无奈之举,大概属于“不受欢迎”却“心有不甘”的应激反应。
自恋者也在呼唤同类,期待相似的鸟类,听到类似的叫声,确认自己的选择没那么荒诞。
社恐病人和丧气鬼组成社群,但说到底,他们需要的也是彼此确认。
如果进行自我分析,小时候“无因的反叛”,恰恰是无法自我确认的表现。直到后来,我不仅仰望天空,还学着进入世界,那时我才获得了自我的确认。即便能力有限,我也决定做点什么。我称之为:向世界发出信号。
我之前的一部分冷漠是对焦虑感的保护。丧气,也是焦虑感的缓冲阀门。丧气,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放弃行为的“意向性”。我哪里也不去,我也没必要认识任何人。同时,丧气是对深入关系的放弃。为了预防伤害,没必要去喜爱他人。
自我营造的优越感让人远离人群。沉迷于自我修订的新规则,在自己修建的新赛道上取得领先优势。但这种快感并不会长久。一个健康的人,理应承认他人的存在,而不是假装看不见。在人群之中,嫉妒和自卑也是人之常情。
对世俗标准的议论和质疑,真的“孤独者”会一笑置之,而那些表现出激动情绪的人,只能说没他们的内心那么强大。毕竟,人们只会对“说中了”的话反应激烈。一个人正受到困扰,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愤怒地捂住耳朵。然而,深刻的压抑,会造就报复性的反弹,仍然绕不过“受迫害妄想症”。
如果“自由”就是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与反馈,那只有白痴和神人才能真正实现这样的自由吧。
光芒是无法自我认知的
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这么在乎别人的意见?
我说:没必要为这个烦心。以我之见,所有人都在乎别人的意见,只是程度和表现有所不同。演员们说:“我不知道自己演的好不好,要其他人告诉我。”自我,毕竟是群体镜像的再反射。他人是地狱,也是镜子。每个人都需要几面镜子。
如同阿德勒所研究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反过来说也绝对正确:大多数幸福感也来自人际关系。“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一个人追求在人群中的优越性,试图摆脱无尽的自卑感,希望被其他人“看见”。如果尺度把握得好,群体的目光,将成为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动力;反之,如果把握不好,只会陷入存在的无力感之中,无法自拔。
我认得的这位朋友经受着“家庭控制”的苦痛,却不肯与家庭划清界限,忍受亲人质疑,甚至被利用、损害。即使难过,他也要坚持使用家庭(亲人群体)的评价标准。至少他是有所归属的。对心灵的脆弱和懦弱要保持一些怜悯之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强不了哪儿去,同样害怕失去凝视自己的眼睛。
有天赋的现代人也需要他人的肯定。哪怕梵高之类的天才,活着每日挣扎,也期待有更多人懂他。诗人、艺术家,莫不落入俗套,只是嘴上不认。至于我们普通人,拉拢、讨好一些人,表示跟他们更亲密。这类的行动,可以说是孱弱的标志,但也完全可以理解。男人倾向于自我权利呈现,高人一等,或者显得格调卓绝。女人们打扮,要在闺蜜群体里被识别。人(person)毕竟跟人格面具”(persona)关系紧密。人格面具没价值吗?价值就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出现了。一个人期待拥有“塑料友谊”,无疑也会塑造自己生存价值的幻觉,自行创造意义。
“我跟别人在一起”——作为群体动物的人终究需要人群。一个人只能通过人群的关系确认自我的价值。有人喜欢我,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认。毕竟,光芒是无法自我认知的。
当然,所谓“人群”,不可能是幻想中的“所有人”。我们仍然可以对人群有所选择,况且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做。
在大城市里
“大隐隐于世”并不是个比喻。这是大实话,大隐只能隐于市(而不是“农村”),才会感到踏实。
在大城市里,自恋狂也会发现自己“没那么特别”。大城市的好处在于:越拥挤,人们就越自在。庸俗和孤独,都混合在一起,还可以迅速切换。城市生活,更方便人们躲藏其中,获得安全感。在无数陌生人中间,你可以说人们冷漠,但同时也感到舒适。对人群的焦虑不会解决,而是被化解了,在更多人中间,化解了社交恐惧症。
在城市里,更多不一样的人,才能容纳更多选择。人们并没有那么关心他人。除非你踩了他的脚,或挡了他的路。当然,市民们也在寻求“心安理得”的庇护,安放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从来无法纯粹的市民生活状况。
黑塞在《荒原狼》中借人物之口说批判“市民精神”:作为永恒人性的“市民精神”,“无非是祈求折中,在无数的极端和对立面之中寻求中庸之道”。
“市民精神”不追求当圣人,不牺牲自我,但也不会完全沉迷于欲望。我看不出“市民精神”的中庸有什么不好。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当下值得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目标。
尝试着保持这样的平衡之道,至少避免了两个极端。在天平的一端,有的人完全牺牲了智力:大脑仅是装饰品,根本没用过。完全没有反思能力,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可爱。而在天平的另一端,有些人用脑过度,想得太多,对他人痛心疾首。反智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但若走到另一端,也没多少意思。
精英人士对于人群的厌恶,大概处于道德的优越感吧。可是,我们之中并没有人可以判断什么样的自我才是“发育健全”或“发育不良”的。在真实世界中,完美主义的道德追求,只会让更多人深感胆怯。自我审查,无法表达,焦虑自卑。
如果推行圣人的标准,当然没问题。如果你天生是个完美主义者,只要自我训诫不懈追求即可,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人痛心疾首。
与人群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是个切实的建议。但是“避免与社会人群有太过紧密的联系……保护自己免遭别人的中伤和污染。”(叔本华),纯属无稽之谈。如果市民的爱好——二人转或电视剧让我沾染了不良习惯,我也只能反思自己的孤独含金量。“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也许我的精神还不够那么卓越吧。
操心别人的事,让自己变更好
盯着自己,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虚无。自我改良实在太难,还是先操心一下别人比较好。王尔德也说过:“我自己的事总让我烦的要死,我比较喜欢别人的事。”
所谓“别人的事 ”,换句话说,就是:熟人的、陌生人的、名人的、外国人的、历史的、宇宙的……把关注点引向外界——在人群里,这是不错的选择。
为何自我改善经常沦为一句空话?一个人专注于自我,经常什么都做不了。从根本上来说,人也不可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又好比,一人本来会走路,但他一旦思考“走路更好”的标准,他反而有可能不会走了。做自己是很难的,按照自己的风格走路,也越走越不像样。
作为社会化动物,人群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驱动力。所谓创新生存的逻辑,是基于对外部人群认知的——“关注外在问题的解决,以实现内在改变。”解决问题,操心他人,容易向前走,适合开拓。操心别人的事情,目标和标准相对客观。而在做的过程中,调动的却是自我的能力。
在做事情,思考他人的情境下,自我才是能够有所变化。
对于“关注”他人这类事情上,也涉及到平衡问题。荣格说过:“年轻人过度关注自己,以及老人过度关心别人,都是有害的。”这句话说得更精细,区分了年轻人和老人。年轻人容易顾影自怜,关怀自己,可怜自己。而老年人无聊,要靠别人来建构自己。年轻人觉得可能性很多,老年人觉得可能性太少。
年轻人关注别人,看到好好活着已很幸运,看到你并不是怀才不遇,自己没那么独特,也没那么可怜。
而老人呢,反而应该回到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控制他人”、“影响他人”之上。
最后,只剩下自己
生活无比广阔。有人偏爱原汁原味的食物,这品味当然高级,但喜爱吃罐头食品也是人们的自由之一。
普罗大众的庸俗,并不是原罪,更不是罪恶。一个人的生活,真诚面对自我,和别人。对人群的不宽容,实质上仍然是对自己放不下。
跟不同的人相处于同一时空,保持自我训诫,并理解人们各自的选择。健康的生活一定要人群的烟火气,同时也有清风明月来映衬着。
马尔克斯谈到最理想的写作环境:“上午在一个荒岛,晚上在一个大城市。上午,我需要安静;晚上,我得喝点儿酒,跟至亲好友聊聊天。我总感到,必须跟街头巷尾的人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当前情况。我这里所说的和威廉•福克纳的意思是一致的。他说,作家最完美的家是妓院,上午寂静无声,入夜欢声笑语。 ”
马尔克斯谈的理想环境,就是平衡生活的自我勾兑。有一些庸俗,也有些孤独。有点儿焦虑,也有点儿平静。太热闹了,或太安静了,看起来都不是很好的选择。当然,他这句话引起了我们的反思,首先因为他是马尔克斯。如果我们啥也不是,孤独和人群,或许都将成为我们失败的借口。
孤独是值得歌颂的。一个人的生命力,在孤独中被点燃。但孤独,并不是生命力的本源。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又要在人群的关系中寻求答案,回应和滋养。
所谓自己的声音,是适合的,也是有区别的。是在人群的映衬下,显现出来的。离开对比——他人的映衬,也就没有独特性或个性可言。
当然,到了最后,所有人也只剩下自己。
一个人生来孤独,活着也孤独。如果孤独真的是底色,那热闹一下,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我们最终要回到自我的底部——进入孤独的世界,但我必须说,那并不是唯一的真实。
作者:王可越
欢迎分享,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本文版权归 blueshadow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19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