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真的可怕,“流浪大师”沈巍火了,他的平静终归被打破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丑的不是世界,而是人心。近几日,上海某地区的一位流浪者爆红于网络,被网友称为“流浪大师”。在各大视频网站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像抖音.美拍.快手.微博.今日头条......他是一个身穿破烂且满是污垢,留着小胡须的流浪者。为什么一个流浪者会如此爆红于网络,因为他不仅熟读《论语》.《左传》.《战国策》《三国志》等国学经典,而且就人生的认知和感悟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又因其谈吐不凡和文化涉猎广(对义乌等城市名的演变和由来都知晓),被网友贴上了“国学大师”、“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等标签。近百名主播微商聚集,许多网红美女都争先跟流浪大师合照,并且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随着网络的流传和发酵,出现了各种各样版本“流浪大师”的身份,什么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妻女车祸过世沉重的打击让他选择了流浪等等。给观看者造成了怀才不遇的观感,引发看友产生社会不公的怜悯之情,贴上了“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等标签。后来经过本人证实,他只是上海一所普通的大学的毕业生,名叫“沈巍”,流浪前在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做公务员,之所以选择了流浪,是因为坚持捡垃圾而被单位劝退,以病假挂名。后因家人及邻居的理念不合,不愿回家,甘愿做一个捡垃圾的流浪者。 就此而言,他并不是什么大师,只是被刻画成了“大师”。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不是我的学问有多高,而是现在的人读书太少了,所以觉得稀奇”。因为流浪者被人认为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文化且不劳而获的人,而沈巍因为读过大学,且曾是海徐汇区审局工作人员,有相当的知识含量,人们突然被这种强烈的反差震撼到,才给予了他极大关注。

真相明了,可是他注定要被社会“消费”。许多抖音借用大师之名,粉丝从无到几十万。而这些视频除了大师身在其中,其它与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反倒是打扰到了他的生活。在这个流量当道的时代,那些去看大师的人,是去问学问的吗?显而易见不是的。是去蹭热度的。说句不好听的话你们的行为真的恶心。你们去“狩猎”。无非就是想从中得到利益。大师自己说了“我不是乞丐,不需要资助。今天在我火的时候,这么热的天有这么多人围绕着我,那天我不火了,天冷的时候你们还会围着我吗?我什么都不发愁,就想这红那天快散了,做红人很苦的,我真不想红。不要关注我,去关注那些你未读的书”。 网络的发展如果不良好的继续,迟早会出现“看杀卫玠”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只要不触碰法律,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大师选择选择捡垃圾为生,闲暇时看书。这是他的生活方式。不要以自私的想去指责或者改正他。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这一说。不要觉得他这样很苦,去强行帮助于他。因为他自己说“这个苦我吃了26年了,就好像一碗饭,我觉得挺好,为什么你们觉得不好呢。”他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态度,我们应该给与尊重。而不是去蹭他的热度来达到自己的利益。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没有为什么的,看过《阿甘正传》没?当记着问阿甘你为什么要跑呢?阿甘说“没有别的原因,我就是想跑”。就是这么简单,不要去问沈巍你为什么流浪,因为他的生活就是这样。 我们不如多存一点善意,过好自己想过的生活,还大师一片净土。想想大师所说的“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多学一下国学。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其实,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要我说“人性本贱”,有病的都是我们。
-
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15 09: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