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小学二种》
前日(3月20日,周三)中午,读蒋鹏翔、沈楠编《诗经小学二种》。
《诗经小学》,清段玉裁撰。“二种”者,收段玉裁撰《诗经小学》二种,一为三十卷本,一为四卷本。四卷本从三十卷本出,但四卷本先有刻本梓行,影响较大,而三十卷本则晚出。
以《诗经小学》三十卷本、四卷本卷一之与《关雎》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读了一些。前日中午比较二文的异同,昨日居住的单元楼失火,困顿之中也揣摩了下四卷本、三十卷本取舍的异同,今日发出。
将其正文进行对比再说吧。三十卷本标红文字,四卷本无;四卷本标红文字,三十卷本无。(不知道如何编辑显示文字,因此直接用ID编辑后上图吧)
1.《诗经小学》三十卷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
首叶首行,顶格,题:詩經小學卷一
次行,低十格,题:金壇段玉裁撰
三行,低一格,题:國風
四行,低两格,题:周南
五行,低三格,题:關雎五章,章四句。
“關雎五章,章四句。”下小字双行:“陸德明經典釋文曰:五章,是鄭所分。”
六行,顶格,题:關關
七行,低一格,题:玉篇曰:關關,和鳴也。或爲「𠴨」。
八行,顶格,题:雎
九行,低一格,题:爾雅、説文皆作「鴡」。
十行,顶格,题:在河之洲
以下格式类推。



2.《诗经小学》四卷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
首叶首行,顶格,题:詩經小學卷第一
次行,低十二格,题:金壇段氏
三行,低一格,题:國風
四行,顶格,题:關關雎鳩
五行,低一格,题:爾雅、説文皆作「鴡」。
六行,顶格,题:在河之洲
七行、八行,低一格,题:
説文曰:「水中可居曰『州』,詩曰:『在河之州。』」 按:爾雅、毛傳皆云「水中可居者曰州」,許氏正用之。
九行,顶格
,题:君子好逑
十行,低一格,题:鄭箋:「怨耦曰仇。」釋文云:「逑,本亦作仇。」 按:兔罝「公侯好仇」;説文「逑」字注「怨匹曰逑」;左傳「怨偶曰仇」。知「逑」「仇」古通用也。
以下格式类推。

《诗经小学二种》,推荐喜欢《诗经》并有意深挖的师友看看。对于我这么一个游走在《诗经》殿堂外面的“棒槌”来说,直接读《诗经小学二种》《毛诗传笺通释》有点困难,我是从读程俊英的《诗经译注》开始的。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逐字逐句的把正文看了一遍(特别强调“把正文看了一遍”,是因为我没有读里面“译”的部分,主要读的是《诗经》白文与程俊英的注),然后通过读秀浏览了下其他的类似图书,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会选择看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作为入门书(其实我还是喜欢简体横排本的这个译注,如果可以改进下版式,阅读体验就更好了)。
读《诗经小学》,可以发现通过阅读一本古书,将很多本古书贯穿起来,相信时间久了,对各书的体例会有一定理解的。比如读《关雎》,我可以看到段玉裁对《经典释文》、《尔雅》、《玉篇》、《说文解字》、《毛诗传笺》、《小戴礼记》、《汉书》、《昭明文选李善注》、《诗本音》、《九叹》、《秋兴赋》、《唐石经》中文字的引用。段玉裁在引文后,有时会加一些按语,做些判断、取舍。
读完《诗经译注》后,上周开始读《仪礼译注》,把《士冠礼》看了一遍,除了感觉枯燥,没有什么别的印象。然后看胡培翚的《仪礼正义》,发现还是看着很困难。
今天中午,又把《仪礼译注》里的《士冠礼》看了一遍,然后再看胡培翚《仪礼正义》,有些感觉了。然后看贾公彦的《仪礼注疏》,通过对《仪礼注疏》《仪礼正义》的比较,结合蒋鹏翔兄写的《仪礼正义影印说明》,对《仪礼正义》的体例,加深了些理解。读《仪礼正义影印说明》的时候看了下之前读时做的笔记,因为蒋兄称呼清代学者,喜欢称呼其字号,不直呼其名,这是符合“礼”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是有不少的阅读障碍的,慢慢查文献吧。
循着张之洞在《輶轩语》中点明的读经次第,慢慢读吧,一篇篇的去啃。希望坚持个两三年,可以有些收获。
毕业后做了将近七年的编辑,没有多少成就感,日渐加深的是心底的不安,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草包,为了不再这样下去,借着做《师顾堂丛书》《蛾术丛书》的机会,好好读读书(主要是经史)。现在读书,没有什么学业考核方面的压力,心底宽松些,只是之前过于求快,恨不得尽快读完。现在发现,读快了没有,心底无痕,与不读无异。还是老老实实的啃吧,心底留些痕迹。《诗经》读久了,确实可以改变自己。
感谢“蛾术丛书编委会”的各位同道,没有你们的鼓励,我走不到今天,希望共同的努力,让我们走得更稳、更远。
又及,今天包子收到了我借来的《戊戌六君子遗集》,他说了个大话:在我经眼范围内,历来铅板影印未有能超此书者,唯有《论语义疏》堪能匹敌!
我认为他是在吹牛,但是以我编校、过眼影印文献七年的经验来说,他说的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