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补课”——我都是为了孩子好,难道错了吗?
文|安心妈妈是HR 当孩子刚降生时,我们总想着: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对他们越来越不满意,我们对现状越来越焦虑? 也许是从第一次家长会开始,也许是从孩子的第一次登台表演开始,也许是从听说了隔壁的孩子报了5门兴趣班开始。 也许,我们自己都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正如,我们明知道是红灯,只因为大家一起闯过马路,看起来就变得安全合理了。 “中国式过马路”,是通过从众,来获得安全感。 明知道是盲目从众,只因为大家都报了八门十门课,我们也拼命给孩子报班,看起来就显得理所应当了。 “中国式补课”和“中国式过马路”本质上并无区别。 可怕的是,这样的从众带给我们的,只是表面的安全,实际上却充满着风险。 有人会说,过马路有风险,补课能有什么风险?艺多不压身。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惑、各种诱惑,想要拨开迷雾,我们首先必须清楚的知道——我们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希望他们独立思考、发挥所长、感受幸福,那么,“中国式补课”,恰恰完全违背了这三项最重要的原则。 一 违背了独立思考的原则 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补习班,究竟有几个是真正有必要的? 我们总希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曾想过,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当我们选择人云亦云,当我们疲惫不堪地督促着精疲力尽的孩子时,我们是否知道,在孩子的心中,我们早已经失去了说服力。 当我们自己都被推着往前走时,我们如何要求孩子坚守自己? 二 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孩子一定有他的个性和特长,不分重点的摄入,反而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有句话说得好: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能力,正是对孩子的敏感。 为什么人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因为我们应该是最懂自己孩子的人。 我们应该通过高度的关注来发掘孩子的个性特点,由此为孩子选择最能发挥优势的领域。 别说孩子,就连我们自己,也不可能同时应付过多项目。因此,即便是希望让孩子多方发展,开阔眼界,也不能超过3个方向。 什么都是特长的结果——相当于没有特长。 三 违背了寓教于乐的原则 在玩中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即便不能做到玩中学,也不应该挤占孩子所有的玩乐时间。 当一个孩子不再拥有自由玩乐的幸福时,他的眼神往往是黯淡的,情绪往往是低落的。再多知识和技能,在缺乏积极性的情况下,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当一个孩子知道,在完成了一定的学习或练习以后,他能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可能只是拆掉再组装他的汽车模型——他一定会用更加饱满的热情、专注的高效率,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如果孩子的生活里失去了色彩,那何谈幸福? 补课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式补课”的极端化。 这种极端不但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甚至可能剥夺孩子未来的发展潜能。 控制我们的焦虑,别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HR妈妈的潜能学院:专注用职场技能破解育儿难题,用人才理念激发孩子潜能。 欢迎关注和私信咨询(每天一位免费咨询名额)。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