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游戏已经开始
这是个人读书感悟。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是在我阅读《生活的暗面》时所特意寻找且偶然碰到的一本书,当时是在看《生活的暗面》这本书作者的相关书籍的时候,发现北大出版社将这几本书归在一个书系类——培文书系。私以为读书最好是相关的书都一起读一读,沉浸在同一语境下,这样效果会好上一些。
你我皆受制其中
这不是一个关于他人生活的游戏,这是关于你我的游戏,规则早已暗中制定好,所有人都在这个规则下。这个生活的游戏得从童年开始说起,不少的社会学家早已着手关注个人童年的表现,并与未来挂上关系。这并非个例。
不同家庭中的孩童日常生活安排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只是在临近或者相近阶层(此处阶层并无政治含义,仅指经济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相关)接触的话,是很难看到于其他阶层的生活差异的,这些暂且不表。孩童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讨论问题是中产阶级抚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一种协作方式在培养孩子长大还是以自然放养式的方式来抚养孩子。
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在哪里呢?
采用协作方式的家长会通过确保他们的孩子拥有更多活动的体验经历(一般是通过有组织的业余爱好活动而实现的协作培养),并在这些经历中学会与其他相处并以相对等的身份和成年人讲话。
采用自然放养的家长与上面截然相反,他们并不太注重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思想(这点看起来似乎尤其重要,在个人崇拜的西方和集体主义的东方确有不同),他们认为孩子和成年人之间有着清晰的分界线,他们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在长大之前就单纯是一个孩子而已,于是他们倾向于下达指令,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给出理由来说服他们其做事情。这个方式在我看来是一种经验性习得方式,倾向于从外部获得信息来判断,而不是自己独立的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出决断,当然也可以说是父母处于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有很多危险需要有人告知我们才知道,尤其是关乎生命的我们不可能去试错。但是对于很多东西的探索,这种非独立思考性或者协商的方式是不利于成长和独自面对问题的。
戏剧性的是学校这样的社会中心机构又是采取协作性培养的策略的,这就导致了与自然放养似家庭的不同步,学校的活动大部分都是有组织的安排的,他不由得你自行自由的去进行某些活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会更加的频繁,这里暂不讨论抚养方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这可能关于智力、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天赋等)。放养式的方式会让你看起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像孩子般的童年,但是对于以后进入到工薪世界来说,协作培养更像是一种提前练习,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技能。
到了这里,似乎还是没有说清楚协作方式的培养到底是什么?
一些工作对象为儿童的专业人士,会有一些适用于儿童的共同的原则标准,这些原则标准包括与孩子交谈的重要性,发展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在他们求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与此相似,家庭教育的指导方针所强调的主要是同孩子讲道理的重要性,以及教他们要通过协商而不是武力来解决问题。
这里想问一下,当你的思维模式倾向于问题上升到武力解决的话,你的行为趋向会是什么?如果你的解决问题的最终端的值是——武力,那么在很多不能激发情绪的场合下,恐怕事态会迅速失控。自古都在讲,以德服人,这里的重点并不是服这个字,而是德这个字,是德而不是武,已经表明了行为倾向,换句话说,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社会怎么稳定呢?孩童是社会化的孩童,最终都是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而与他人共存。
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社会自有游戏规则,武力是这个社会的暗规则,它确实存在,也确实在发挥着作用,但在明社会来说,熟悉明社会的规则并且好好的利用它,完全是值得提倡的。很多时候发生的社会摩擦,只是个人的行为倾向问题。协商方式并非是一种示弱的方式,武力只是一种看起来“孩儿义气”式的胜利,这也正符合了大部分这类人的成长方式,但是法律却赋予了非暴力的一方更多的倾斜,更多的只是我们知之甚少。
有点啰嗦~
那些遵从专业人士提出的标准并参与到协作培养中的中产阶级家长都会有意设法去激励孩子的发展,培养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交技巧。而相对贫困一点的阶级来说,则要不断地挣扎在承担孩子的衣食住行及其他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上,对于活动资源方面的倾斜,不会也很难去意识到。这里并非要给这两种环境的孩子成长分出一个高下,因为生活不是工厂,人的境遇也是各不相同的。相比那些直接在起点就高出其他人一大截,或者在经济上被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拥有大量试错和探索成本)来说,协作培养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软技能(文中谈到像某A和B在他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学会了和成年人握手并在互动汇总注视着成年人的眼睛,在有关工作的面试中,调研人员们发现,求职者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来给雇主留下好印象,因此调研人员强调眼神对视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大家可能会疑问,这不是常识吗?这还需要有人教?
恰好,有些家庭就不教。像C君这样的贫困家庭中,他们所居住的地方附近,这种直视并且过久的注视别人的眼睛可能是很危险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至少在家附近来说),然而,C君去求职就没有了A和B君的这一优势了。躲闪的眼神很可能会引起面试官的反感。
说到前面强调的表达感想、观点和思想,重要吗?有人喜欢整齐划一的舞蹈,有人喜欢个性十足的solo,小环境内的个人崇拜,并不影响大环境的集体主义事实,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讲什么,都要讲这个东西所处于的环境,这个环境下所推崇的东西。从80年代改革开放走到实现现代化,我们所处的社会处在转型期,能看到个人相对于集体的冲破,也能看到更多的个人的集体式的相同表象。每个人都想表现不同,但他们各自又太相同。
不知所云~
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思想难道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信息的传递的,准确的传递带来良好的互动。无论是语言信息还是非语言的肢体或者服饰、衣着信息,这些都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虽然总是有会外向和内向一点的孩子,这个二分法的结果在哪个群体都是会广泛存在的,但是,中产阶级的孩子都会或者说倾向于做的事情,就是转化互动并使其对他们有利。与他人良性互动并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很多时候能节约大量的隐形成本和显形成本。(懒得举例了)中产阶级的孩子在(社会的)游戏规则中得到了各种训练,而这些规则都是支配与公共机构的各种代表形式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法则,然而,这些孩子对其他很多终于熬的社会技巧都熟悉,比如说在长长的周末和暑假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在没有成年人陪同的情况下发表长篇大论,或是一种服从的,不过分炫耀的方式(炫耀是一种很常见也是很令人讨厌的的谈话流露)和成年人相处。此外,还学会了如何让各种规章制度有利于他们并为他们服务。
相比之下工人和贫困阶级(再次强调只是按生活水平的区分,无政治意义)的孩子在各种公共机构的场合下与他人互动时则表现出了一种逐渐形成的局促感,他们很少有可能去改变同他人的互动来为自己所用。
这里谈到的局促感也并非是绝对的,知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人是有学习力的,后天的培养是能够弥补这方面的能力的,但是个人样本相对于群体样本来说,显得微不足道。这里只是表明了一个大趋势。
实际上,与承认社会地位的力量相比,美国人能更轻松的承认个人的积极主动性。研究表明(不用去看专业研究,看一眼美国电影就知道个人英雄主义有多么的泛滥),美国人大都相信他们的成就来自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只有少于五分之一的人看到“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或者阶级地位”对“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是极其重要的”。难道你会信马云、刘强东、马化腾是白手起家?(我信你个鬼??)然而这种强调个人的美国式的意识形态,却依然大行其道,人们似乎更愿意去相信奇迹而不是普遍的现实,他们觉得自己也可能成为奇迹的一部分。
然而奇迹并非偶然之奇迹,而乃必然之奇迹。
回到这个已经开始的游戏,很多非常宝贵的资源都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均匀的分配的,当然,大家父母的财富肯定不对等,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分布极其不均的社会,这个观点并非是要激起什么东西,而是在这样一种因不同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特征的倾向的背景下,看到社会地位的确对塑造家庭生活的日常节奏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觉察差异要比反对差异来的重要,因为在受制的规则下,人依然是强大且可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