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超的大斧
生居河北最英雄,累与朝廷立大功。双凤袍笼银叶铠,飞鱼袋插铁胎弓。勇如袁达安齐国,壮若灵神劈华峰。马上横担金蘸斧,索超名号急先锋。
——《水浒传》六十四回
急先锋索超,梁山天空星,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关于索超的兵器,《水浒传》原文中有前后矛盾之处,第十三回索超与杨志比武时“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而在第六十三回却说索超“惯使两把金蘸斧”。那么,索超的金蘸斧究竟是一柄还是两柄呢?《水浒传》原文中多次使用“横担金蘸斧“,”横担大斧“等描述,可见索超的金蘸斧应该是一柄长柄大斧。

图1. 索超(左下)与杨志(右上)比武(摘自容与堂本《水浒传》)
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人类将石头加工成简陋的石斧。这种石斧既可以用作工具,也可以用作兵器(图2)。到商周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青铜斧钺,这些青铜斧钺不仅用作兵器,也用作行刑器和仪仗(图3、4)。在中国古代,斧钺不仅是兵器,同时也是刑罚和权力的象征。甘肃武威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中,就有一辆插着大斧的“斧车”(图5)。东汉末年,曹操讨伐张绣,张绣全军投降,曹操设宴款待张绣及手下将帅,猛将典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张绣及手下将帅“莫敢仰视”[1] 。

图2. 石斧复原图(摘自《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图3.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铜钺(摘自《殷墟妇好墓》)

图4. 战国铜斧(摘自《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精品全集》)

图5 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斧车(摘自《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
说到使用大斧,最有名的莫过于《说唐》故事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了(图6)。程咬金使一柄八卦宣花斧,重六十四斤,虽然勇猛,却只有三斧厉害,到第四斧就没劲了,这就是著名的“三板斧”。实际上,真实的程咬金擅长的兵器是“马矟”[2] ,也就是骑矛。

图6 程咬金(摘自 湖南美术出版社《说唐》连环画)
在史书记载中,使用大斧的多是步兵,而不是骑兵。《新唐书》记载,唐代猛将李嗣业面对叛军骑兵冲击,两千步兵“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3] 。李嗣业利用长柄刀斧强大的劈砍能力,采用密集阵型,成功的抵挡并粉碎了敌军的骑兵冲锋。
宋代缺乏强大的骑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更加强调“以步制骑”的战术,而大斧正是以步制骑的利器(图7)。《宋史》记载,元丰五年八月,“以劈阵大斧五千选给西边诸将”[4] ,可见当时大斧装备量极大。南宋初期,面对女真骑兵的驰突,大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绍兴四年的大仪镇之战,韩世忠命“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5] ,大败金军铁骑。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宋将杨沂中“使万人操长斧,如墙而进“[6] ,成功击败了金军的拐子马。金军悍将完颜兀术也说”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 [7],可见大斧对金军造成了极大的威慑。

图7. 大斧(摘自《武经总要》)
大斧强大的杀伤力和威慑力与索超急先锋的形象确实很合拍。但是,作为马军八骠骑的索超,手持一柄“骑兵克星”的大斧,不能不说是一件吊诡的事儿。
[1]《三国志》,卷十八
[2]《新唐书》,卷九十
[3]《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八
[4]《宋史》,卷一百九十七
[5]《宋史》,卷三百六十四
[6]《宋史》,卷三百六十七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