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海外哪些时刻让你感受到了文化差异?
查看话题 >法兰西风情
巴黎时间清晨六点,我在一片黑暗中醒来。小豆仍在门廊里的小床上轻轻发着呼呼声。我轻手轻脚地洗漱,然后查信息。在Facebook上欣喜地发现一张图片,"2016年,对我和我所爱的人而言,将是最好的一年。"
读到此句,怦然心动。小豆也醒了,他挨过来。给他看这张图,儿子甜甜地笑了,紧紧抱抱我,“妈妈,我爱你。”
回想多年前,小豆尚未出生,我和豆爸仍处于无拘无束、自在逍遥的阶段。那时候,两人一旦想好目的地,假期一到,背起行囊就出发。巴黎曾是年轻的我们背包穷游欧洲的终点站。
也许是年代久远,又或许是未发生奇遇故事,那时的巴黎并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记得城市建筑老旧,车多人多。为了一睹著名的罗浮宫的艺术宝藏,我们在凄风苦雨中排了两小时的队。
多年后,再次走出戴高乐机场,我和豆爸中间多了一个帮我们推行李的小伙子。一家三口挤在德士后座,沿途欣赏着巴黎风光。天气出奇地好,阳光普照,云朵大团大团地簇拥在一块,悬在高天,欢迎我们的再次到访。
冬天已至,古旧的马路两边,枯木耸立,老藤攀援,偶尔可见石墙下绿意盎然。
"这里好像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啊。到处是涂鸦。"小豆望着窗外。
"欧洲的城市都差不多的调调。"豆爸呼应小豆。
看着斑驳的路基,桥墩,灯光幽暗的隧道,狭窄的道路。。。。。。我想啊,这还真是反映了巴黎人自由浪漫、热爱自然的个性。他们怎么就没想着为了经济发展而把老城全面推倒,大兴土木,让历史彻底灰飞烟灭?
德士如老龟缓慢爬行,我瞧见窗下摆的日历。问司机,周一的法文Lundi怎么读。面容严肃的大叔刷地一下笑容舒展:"浪---滴。"
接着,他说出一串法文,从周一一直数到周日。小豆一旁附和。大叔发现中国小孩也会说法文,开心不已:" No problem!你们会基本法文,在法国旅行一定没问题了!"
出发前,我和豆爸故意拜托小豆,“这趟法国之旅全靠你给我们当翻译了。问路,点菜,询价,交友,这次是你最好的实战演习和表现机会。”
小豆听罢,吓得连连摇头摆手。出发前,我和豆爸追着小豆“恶补”法文。因两个老学生虚心求教,小老师不得不认真教导。跟着小豆,我学会了"谢谢Merci","早安Bon Jour","晚上好Bon Soir", 三句基本用语。装备够了,上阵!出发!
到哪咱都微笑着说Bon Jour; 对别人的服务呢,Merci Merci,连连道谢。一位店员被我们的笑容和礼貌感动,她好奇地问我们是中国人吗。小豆回答"新加坡人"。店员没藏住内心想法,微皱眉,低声说:"啊!原来是新加坡人。我说呢......"
我明白她话语背后的深意,马上补充一句:"我们也是中国人喔。"
店员被我绕糊涂了。
出发前曾告诉小豆,我们的微笑有礼肯定会给法国人民留下美好印象的,此行是重塑中国形象的好机会。以后若有人问我们来自哪个国家,我们就回答中国和新加坡。
漫步法兰西,无论是繁华都会,还是僻静乡村,有一道风景常常吸引我的目光----法国老人。小馆子里独自用餐的老人,拖着购物车进馆子打包食物的老人,提着行李上下火车站梯级的老人,挺立寒风中等车的老人,凝神欣赏罗浮宫画作的老人......
到巴黎的第三天,我们特地起个大早,搭火车下乡。行走乡间,小路两旁古老屋舍一座接一座。四下里静悄悄的,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村路上不见人影,只偶尔听见一声鸡叫,几声狗吠。
这村民都上哪去了呢?这么好的阳光,他们都不出来晒太阳啊。难道都窝在屋里生火炉看电视?
转出村路,下到河岸边。远方三两人影晃动。也有爱运动的骑车驰过身边。一对全副运动装备的老人家歇在木桌椅旁,自行车靠在一边。我们从乡村车站一路走了两公里来到古堡下,到处找不到洗手间,于是向老人打听。乡民英文有限,我比手划脚同他们沟通,问哪有饭馆酒店。老人家听懂了我们的需求,但没法用英文回答。情急之际,又过来一对白发爷爷奶奶。四位老人家,你指东,她指西,叽哩呱啦用法文针对我们的问题展开大讨论。讨论结束,年轻点的爷爷指着右前方,告诉我上面有酒馆。我们迈开步伐,直奔救星而去。节日的乡间,哪都关门,找洗手间是步行旅游者的一大挑战。
我们再次走上河边步道,时不时地会与黄昏里散步的老人家打照面。年轻人为了寻找工作机会多离乡去了大城市。老人们则留守乡间老宅,独享晚年。走街蹿巷时,我没有看见小超市,小卖部,诊所,学校,加油站。除了老房子,还是老房子。我很好奇,真不知老人家病了上哪看医生?做菜没调料了,上哪买?小车没油了,怎么办?屋子漏水了,厕所堵了,电断了,找谁修?行走乡间五六公里,我开始给我的乡村生活之浪漫幻想打上问号。
离开古堡,我们打车去火车站。开车的竟然是一位老奶奶。她摇摇摆摆地艰难下车,先帮我们挪开后车箱里的杂物,再帮我们拉开车门。车子“轰-----"地一声冲了出去。
奶奶一定是太熟悉乡间路了,车开得好猛啊。到达车站,奶奶终于露出笑脸:"Bon voyage!旅途愉快!"
我们赶紧微笑道谢,再提着行李走下楼梯,穿过地下道去到对面站台。走在我们前方的是一位拖着两个箱子的老奶奶。她先把一个箱子一级级台阶提上站台,再返回地下提另一件。天光渐暗,老人们也开始一对接一对出现在站台口。他们慢条斯理地踱着绅士步,身着黑大衣,脖子上围着暗花围巾。爷爷们头发整齐,奶奶们描眉涂唇,个个风度翩翩,好有范。
看着一个个步履沉稳、神情安然的老人,我悄悄吸收着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高贵的气息、独立的力量。一路欣赏着法国老人的风情--老太太爱美,追求美,并善于展现美。老先生个个腰身提拔,面容祥和沉静。他们脸上没有迟暮的哀愁。在旅游景点,常见老两口结伴而行的身影。看着他们,心里默念起"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坐在从古堡返回巴黎的火车上,翻看美国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欧普拉的书,《我所确信的那些事》。里面有一篇关于老年的感悟。殴普拉说,她不认为年华老去是件令人悲哀和惶恐的事。她从不介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年龄。她觉着,年纪越长,一年比一年更有智慧。因了丰富的阅历,一个人会变得更宽容,更豁达,更坚韧。
我也有同感。更喜欢中年后的自己,成熟许多,淡定许多,开朗许多。
告诉小豆,我要向法国老人学习,四十依然美丽,五十依然优雅,六十依然朝气蓬勃,七十依然自强独立,八十依然智慧乐天......将来,我要做个温暖的老奶奶,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对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