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11/2019 & 1/28/2019 - 3/9/2019)
贾樟柯《贾想II》 | 萧红《呼兰河传》 |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贾想II》
(读书笔记)
(p.3) 科长对文字画面的把握很精准,抒发心境的时候用简单的几个场景叠加,不用过多笔墨,就可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传递其中的微妙。
(p.21) 娓娓道来的感觉很舒服。从自己的家乡讲起,引出自己亲眼见证工人下岗的感受,并不停地追问所见所闻的背后还有什么,最后找到了那些其实是更重要的,沉默。
(p.33) 香港吸引科长的不是她的商业气息,而是精神属性,油尖旺一带的人声鼎沸和生机勃勃很让他着迷。他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也极为符合他的人设。
(p.36) 胡同的地气附着了科长身上的理想主义,看他写青年人,写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挥斥方遒,很是带劲。
(p.64/8) 科长身上有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喜欢从历史的维度去切入话题,但最终的呈现还是基于具体的经验,以及细节。《海上传奇》里最感染他的就是中国人的离散。
(p.71-2) 杨德昌的影像世界虽然冰冷,但是他这个人却能十分温暖地存活在每位电影人心中,包括汤尼·雷恩,包括科长。科长说,《一一》为我们揭开了生活的谜底。
(p.78) 科长对历史和人事的情感源于他敏锐的感知和观察,比如简单的一个地名,又或者路边加油时遇到的男女。他十分在意这些细节,因为深知,如果不去记录那么一切都会很快地如浮土般弹指而去。
(p.91/4) 科长真性情,对开微博的跃跃欲试,再到旅行中对陌生地方漫无目的地游荡,和我们其实很相像。把这些小事写出来,足以看出他对生活的认真。
(p.96) 很精彩的关于大自然和人自己谁被忽略之间的辩证,在语言的鸿沟横亘在面前时,其实是看世界的角度和观察的细致把科长和锡兰联结在了一起。
(p.119) 科长对自己的电影和电影之于这个时代的作用有着清楚的认知,他渴望在日渐物欲的中国社会中去挖掘背后的真实,他与其他“第六代”导演也是惺惺相惜。
(p.121) 科长继续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电影理想,那些依然可以让自己动心的刹那,其实也是他身上最闪光的地方。
(p.127) 往事如火惨烈,时光却诗意如烟。侯导诗意却又极为悲悯的笔触引起了贾导深深的共鸣。在他看来,侯导拍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前世、今生和此刻,而且无人能出其右。
而侯导的导师则是沈从文,是沈教会了他用宽广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去包容世间的残忍和悲伤。
(p.158) 这篇写田东照先生的文章是《贾想》里极少数的不以电影创作为母题的记录,很多极为私人的情绪。科长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不紧不慢,娓娓道来,非常成熟的笔触,深情款款。
(p.166) 《天注定》背后渗透的是科长对侠的理解以及它为什么适用于当代,对现实的不懈关注和感知迫使他用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他接受不了随风而去的老年人智慧。
(p.178) 通过和北野武公司的合作,科长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也沿袭了日本人的心态,那就是眼光放长,不要着眼于短期回报。他钦佩吴清源的棋风,也是这个道理。
(p.219/25/30) 后期的文字里以访谈居多,自己亲自执笔的少。和许知远对谈的一篇很实在地表达了科长对当今社会的某种失望:商业化,如何看待艺术创作和不同群体的被表达,以及手机时代里人们“崇简崇快”的“微博文化”,艺术电影的生存之路等等,都让人想起上一个年代的迷人和美好。
《呼兰河传》
萧红笔下的“花花世界”精彩纷呈,灵动诡异,但她笔触间毫无掩饰的怅惘和对逝去的追思无疑为这片土地抹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和祖父在一起玩耍的段落,就是一例,笔墨中充满着童稚和淘气,但一经回味就能轻易品出背后的忧伤。繁华和寂寞之间的反差在写家里院子的一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团员媳妇遭“虐待”的一章算是非常骇人了,而有二伯的描写则是有点“无厘头”,但这两个人物身上的荒诞,正反衬出呼兰河的生气与荒凉。
(原文摘抄)
p.38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地,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p.51
呼兰河这地方的人,什么都讲结实、耐用,这膏药这样地耐用,实在是合乎这地方的人情。虽然是贴了半个月,手也还没有见好,但这膏药总算是耐用,没有白花钱。
于是再买一贴去,贴来贴去,这手可就越肿越大了。还有些买不起膏药的,就拣人家贴乏了的来贴。
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p.56
这唱着的词调,混合着鼓声,从几十丈远的地方传来,实在是冷森森的,越听就越悲凉。听了这种鼓声,往往终夜而不能眠的人也有。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p.60-61
河灯从上流过来的时候,虽然路上也有许多落伍的,也有许多淹灭了的,但始终没有觉得河灯是被鬼们托着走了的感觉。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惟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
“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
打过了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p.85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p.88-89
祖母一边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
”我们后园里去吧。“
也许因此祖母也骂了我。
她骂祖父是”死脑瓜骨“,骂我是”小死脑瓜骨“。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p.108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
”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还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欢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p.126
他们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者是希望着光明,这些都不是的。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p.133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地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
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平原上的摩西》
(读书笔记及原文摘抄)
《平原上的摩西》
多重第一人称讲述三家人两代之间的“恩怨纠葛”,回忆的气氛营造得十分浓厚,落笔举重若轻,往往三言两语就把沉甸甸的过去轻轻拎起,放在现实的和煦阳光下。结尾处的“平原”一语双关,意味悠长。
p.11
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记忆开始清晰可见,并且成为我后来生命的一部分呢?或者到底这些记忆多少是曾经真实发生过,而多少是我根据记忆的碎片拼凑起来,以自己的方式牢记的呢?
p.18
记忆里的礼拜天,总是天气晴朗。父亲会打开所有窗子,放一盆清水在炕沿,擦拭每一片玻璃。
p.20
有一年夏天,具体哪年有点记不清了,那几年一晃就过去了,好像都是一年一样。
p.23
那个建筑好像我故乡的一棵大树,如果我有故乡的话。上面曾经有鸟筑巢,每天傍晚飞回,还曾经在我的头上落过鸟粪。有好多个傍晚,我年纪轻轻,无所事事,就站在这儿看夕阳落山。那些时光在过去的几年里,完全被我遗忘,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好像一瞬间,我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p.25
……这么多年,她花了不少精力,去打听那个女孩的下落,可是没有一点线索,就好像从来没有这个人一样,那些两人一起在炕上,在小方桌旁边读书的岁月,好像被什么人用手一扬,消散在空气里。
p.36
日子“嗒嗒”地响着,向前走了。我留了下来。看着一切都“嗒嗒”地向前走了,再也没见过老李和小斐,他们也走了。
《大师》
也是两代人之间的交隔,但是线条层次比较单一,有些太想通过象棋这个“道具”来点破人生的路数深邃和无常。人物形象也并不丰满,情感不及前一篇轻盈和深沉。
p.69
从中午一直下到太阳落山,那落日在楼群中夹着,把一切都照得和平时不同。
p.71
太阳终于落下去了,路灯亮了起来,没有人离去,很多路过的人停下来,踮着脚站在外面看,自行车停了半个马路。两人都走得不慢,略微想一下,就拿起来走,好像在一起下了几十年的棋。
《我的朋友安德烈》
精彩的儿时回忆,把中学时期的“叛逆劲儿”和那份既不谙世事又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鲜明,代入感极强。而”我“作为配角和这份感情里被动的接受者,并不喧宾夺主,在全篇行文结构中架起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p.82
历史老师深刻地领会了他事业地精髓,把历史课变成了政治老师的历史的课,一到他的课,我们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那时候老师们都喜欢扮作上帝,我们也没有觉得如何不对,可突然有一个上帝愿意讲另一个上帝的八卦,我们便趋之若鹜……
p.105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谁也不能说服谁,可我们也没有因为对时代的看法大相径庭而疏远。我们还是经常在一起踢球,然后找一个饭馆,喝上几瓶啤酒,他讲他的信念,我讲我的生活,好像在面对另一个自己自言自语,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干脆变成一种光有诉说而没有倾听的谈话。我们唯一的共同话题是追忆我们的初中生活,他把那段时光当作他一生里最美妙的时光,尽管他的初中生活并不完整,也命运多舛,可是他觉得那时候他能和他的朋友坐在一个教室里,不管当时他受了多少迫害,他管这个叫迫害,他还是无比怀念他仅有的两年初中生活。
《跛人》
上一篇是少年时期的男孩好友,这一篇是一个曾经差点和自己“私奔”的青春期女孩儿,荷尔蒙味道十足和让人忐忑不安的绿皮火车之行,穷途末路,不辞而别,记忆就像尘土一样随风而去。文字里的犀利和“干脆劲儿”让人想起王朔。
p.111
在考过最后一科的那个下午,我和刘一朵坐在考场外面的操场上。我们看见其余的人从我们眼前向大门口走去,他们有的两三个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好像此刻的讨论能够更改已经发生的事实,有的人用手背抹着眼泪,独自慢慢地走着,有人把书本抛向空中,大叫着向门外狂奔而去。
……
她从书包里拿出了一千块钱,和两张车票,说:我们跑了吧。这时候天光正亮,操场上空无一人,盛夏的暖光落在刘一朵的脸上,我看见几颗被挤破但尚未痊愈的青春痘,看见她充满欲念的薄嘴唇,看见她镇定而又温情的大眼睛。日光倾城。
p.112
等我们终于挤到了座位,火车已经驶出了站台,把一栋栋楼宇甩在身后,窗户外面的景物也开始逐渐稀疏,露出大片的旷野和零星的小屋,我看见有些小屋的屋檐底下,挂着成串的辣椒和玉米,有人站在迟缓流动的小河边上,从河里向外拽着渔网。落日在向远山的外缘靠拢,余晖散在所有的景物上面,使人发困。刘一朵倚在我的肩膀上,瞪着眼睛沉默不语。
p.121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刘一朵。没有人找到她。现在的我,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生活,偶尔回家。我从没有遇见过她,即使在天安门广场,在全国各地来此朝圣的人流里,我也从没有遇见过她。
我也没见过有人在那里放风筝。不过据我观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里确实是一个放风筝的好地方。
《长眠》
诗人老萧和正在下沉的玻璃城子让这篇文章充满了怪诞的气息,“白鲸”的意象也若隐若现地贯穿始终,更体现出人生命运的神秘和不可捉摸。小米这个形象并不太有血有肉,由于老萧只存活在文字背后的回忆中,所以这篇《长眠》感觉是一直悬在空中的,像一场梦。
p.131
我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城市,做过许多工作去谋生,谋生本身并不艰苦,无非是使某种形式的思考成为习惯,然后依照这种习惯生活下去。艰苦的是,生活剩下了一个维度,无论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四面八方去观察,生活都是同样的一个样子,这让我感觉到有些难受……
《无赖》
情节很紧凑,戏剧性很强,全文围绕在老马和我们一家之间,片刻没有偏离,一个吊儿郎当却又真性情的“无赖”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背后则是拆迁的大背景,一家三口挤在局促的工厂车间里,时时需要防备保卫科的检查,这份生活的艰辛和老马这个人物身上的”血气“形成了非常强烈和生动的对比。
p.147
每天八点之前,我点上台灯做完作业,就拔了插头,揣着父亲的半导体到车间四处溜达。一边捡起散落在四处的螺丝,放在就近的工具箱上,一边听着单田芳沙哑的嗓音讲着《童林传》,那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仿佛有无数个单田芳,无数个童林童海川。
p.152
我扶着父亲走出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秋日清晨的浮云浮在落地窗外的天边,好像老人的眉毛一样。
《冷枪》
像《我的朋友安德烈》一样的讲述学生时代的事情,主人公也是像他一样的”不良少年“。这篇文章用”和人打架“和电脑游戏里的“持枪搏击”形成互文,探讨暴力与男孩成长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安德烈一样,本文里的老背也被塑造成了一个颇具正义感的人物。
《大路》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恶男孩由坏到好的转变,前几篇文章中缺失的女性主角再次出现,扮演了“圣母”的形象。在现实和想象的意境之间融合衔接得极好。
p.177
我不偷东西的唯一理由是我不是小偷。所以火车站只是我生活的地方,在哪里也找不到这么美妙的家,被无数的人包围,可没有一个人烦你。
p.181
我坐在她身边,她什么也不说,我们一起看着路灯逐个亮起,然后黑暗渐渐包围上来,把灯光挤成了一个个细条。寒气扫进了树林,我从书包里掏出她给我的衬衫,扔在她脚边,说:“穿上吧。”她说:“我不冷,我一直以为黑暗是从天而降,今天才知道,黑暗是从地上升起来的。”我说:“可能黑暗一直在,只不过光跑掉了。”
p.182
她说:“我睡觉的时候常常会把被子踢开。”我说:“我不会杀死你。”她说:“然后我就在寒冷中醒来,身上什么也没有,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你以为世界在包裹着你,其实你什么也没有。”
p.183
我谨慎地对待每一条路,虽然很多路我铺好了之后自己再没有走过。漠河太冷,季节很少,愿意铺路的人不多,我的薪水不错,只是脸面经常被冻伤,伤口没有时间痊愈,所以我看起来比实际上老一点。我看见很多人虽然做着正常的工作,而实际上和我过去一样,生活在乞讨和抢劫之间,而我则在专心铺路。
p.184
我所相信的已经不再是果敢的行动,而是安静的思考,我渐渐抵达了某种东西的深处,那个地方于现在的世界毫无意义,可其本身,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