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的咖啡吧
离开北京立水桥近满三个月了,漂在南方的小城,寻找着那种黯然、沉寂、遗世独立的容身和安放灵魂的咖啡馆,更让我怀念798了,那个一坐一整天,跟时光跟自己的相处,一人一桌便是一世界,自然的放下了平日的急迫,周末早早的去占个靠窗的位置,阳光洒在脸上、桌子上,哇,整整的一天都是我的时间,做之前计划的事,想做的事,偶尔休息听旁桌聊天,那种自我独立个体的存在,太特么满足了。
咖厅内景什么样子的,后悔没有拍几张照片,曾遇到专门拍场景片的团队。这家咖厅是北五环最大的一家,共三层,一层前台、花间(最开始是一排Mac台式机的休闲上网吧台)、门外街边餐区(烟区);二楼是一个两层的loft结构,一层是排列较规整的活动区,loft上层除了散台的个人区和小包厢外还附带了一个露天区,loft的设计增加了上下的空间感,即使单位面积内座椅很近,却没有压抑拥挤的不适;三楼是六人桌商务区;整个的场景布置区域幽暗迷离的古香气,各式大大小小华丽富贵的灯饰包含着古典饱满的红绿黄;桌子一律粗糙原味木头砌的方正平稳的单人四人六人甚至八人桌,未深加工过的一轮轮纹路和桌边小小坑洼,透着朴素沧桑沉稳无限可能;座椅又是重彩的一点,除了常规木沙椅摆放在比较规整的活动商务区外,休闲个人区是各式不重样的松软、复古、可以窝下整个人的沙发椅,最爱最爱;音乐是一个咖厅的灵魂附属,配上质感的低沉慵懒的烟嗓,已经忽略了外在顾客声音,感觉整个人都要沉沦了。
只有两张吃的皂片.....


写这篇,是看到脉脉上一篇“咖啡馆倒闭潮来了,为什么?”,文中提到咖啡库老板跑路,五道口’雕刻时光‘咖啡馆和著名的Zoo咖啡也关门大吉等等,便很想梳理一下。
喝咖啡是西方人的日常习惯,就像南方人喝茶,咖啡在中国更像是一种交际一种标签,消费人群以职场白领、潮流青年居多,需要略高的消费能力,是有活动社交、办公、交谈、小憩的需求,而咖啡馆恰恰提供了这么个场合,既具有高的沟通协助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和私密性,相比其他图书馆、餐馆、茶室等都不能兼具,所以说,咖啡是一种场景消费和附属社交。这也就是开咖啡馆难的地方吧。选择商务办公集中的高费用地段,目标会更希望更高的客流量翻台率;选择消费力高些的住宅区,目标可能就会是舒适度促进单客户多消费等等。
以798为例,可能是北京的特殊性,一片区域便可以聚集一个商业中心(以大商场为中心的大超市、小吃店、电影院),消费能力高的人散布各个区,798就是在这个小型商场旁边的一群住宅区里,消费特点是块时间而不是零碎的片时间,消费人群大多是自由职业、创业者、周末泡吧的工作者,他们的需求是可以呆较长时间的安静的地方,那么舒适度就是卖点,人均停留时长估约得有三四个小时吧,我去见得大多都是呆半天甚至一天的,我就是$~$,还有大概三分之一是商务交谈、约客户谈项目的,还有偶尔接大型活动提供场地的。所以他们的经营策略增加了会员制,早中晚西餐,晚上八点后的loft二层的小清吧,偶尔有音乐队演出等,促进单客消费力,社交强度,增加会员的归属感忠实度。
798陪伴了我北漂的三年时光,低谷期时这里简直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最开始也没钱,就一杯咖啡学习一天的充实自己鼓励和坚持。
不知道798的盈利情况,听说最开始是非盈利目的,后来慢慢改变,装修、包厢、菜单、会员制等的调整,见过周末没位置的时候,觉得咖啡馆赚钱挺难的,但这个是最心仪的,祝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