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遐想
1.
在学变态心理学的时候,主讲老师上了一半课接到医院领导电话,要求立刻返院,原因是老师所在科室的一名抑郁症患者跳楼自杀了,要求科主任必须在场,所以老师匆匆走了。等再上课的时候,他语重心长的和我们说了很多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甚至用了一段时间自我调整。对于外界,也许会责怪院方管理不善,但有点相关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使你做了万无一失的保护,也避免不了一心想死的人去寻死。但老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了这个事件的内在原因,但更多的是自责。
老师他说,这个患者原本得的是强迫症,强迫洗手,内心痛苦,所以求助治疗;经过一系列 治疗后,强迫症治好了,却又患了抑郁症。抑郁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杀。如果我们不去治疗他的强迫症,是不是至少现在他不会死。所以,心理学那些方法有些时候是无效的。我们为什么要把“病”当一个阶级敌人一样去消灭呢?我们接纳它,带着症状继续生活,不也挺好么?
我听完,犹如五雷轰顶。7年前那个我,十分好学,简直就是带着一颗拯救地球的心去学习。可是,心理学界的权威老师告诉你,学他没用。多悲催的消息啊。(后来才知道自己的拯救情节那是我自己的需要,跟别人没关系,倒是在学习的过程自己获益匪浅,此时此刻应该小确幸一下。)
其实,老师提出“阳性赋义”的概念就犹如积极心理学、正念疗法的作用效果一样。有光的地方自然有暗影,因为他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二元对立(分别心);只要让光照进来,暗影自然会被弱化。
后来,其他课的老师也在授课期间讲过几个类似的例子,比如说,有一次用催眠疗法给一个男孩治疗癔症性上肢障碍,说人话就是胳膊不能动了,用催眠疗法给治好了,可没过多久又得了癔症性失明。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会反复的,更有甚者需要数年的长程追踪。我是真的才疏学浅,真的百思不得其“姐”啊,运用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都不能痊愈,这是为什么呢?

2.
回顾一下心理学的发展,从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到弗洛伊德把心理学发扬光大,再到荣格推翻老弗自立门派,直到当下后现代心理学遍地开花,五花八门的。其实心理学的所有理论都是从科学和哲学的派系中分离出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发酵,不断的被发现然后又不断的在被否定后升级。其实没有谁的理论是绝对真理,所有猜想仅限于那个时代的整体认知水平。犹如夏虫不可语冰。在所谓真理面前,绝大部分的人类都是夏虫。
前不久在中央四台播出的一档节目《文明之旅》,有一期讲的就是科学与宗教,请了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哲学系教授娄宇烈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及科学博士潘宗光先生。明确阐述了佛教探求因果关系和科学探求因果联系的相似之处,前者研究的是社会和精神层次的因果,后者研究的是物质层面的因果。在讲座中还有关于时间与速度概念的精彩提问,以及佛菩萨是否真实存在的智慧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腾讯视频上搜索本期讲座,我就不在公众号里转述了。
而这期栏目对我触动最大,最为微妙的是关于“转识为智”的开示。识乃佛教用语“六识”中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感官所触及的感受让人对事物起了分别心。比如,眼睛看见“美女”和“丑女””有了分别心便有喜恶,由欢喜心到得失心,得到了便高兴,失去了便痛苦。如此便心生烦恼。所以修行就是让你放下执着开智慧,大成佛法的实质也是让你学习佛陀精神和智慧。并不是迷信,如果你对科学知识在不理解其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妄自信奉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对科学的迷信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有数学课、自然课,要学习做实验,上中学要学习微积分、函数、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理论课程。
3.
萦绕在我脑海里那个心理学的漏洞,一直想找个更权威更靠谱的解释。所以想求助佛学典籍,但是各种经书太高深了看不懂。幸运的是,我在逛书店时看到了一本《图说 楞严经》小标注:史上经典的佛法百科全书,心中大喜。末法时期,信众愚钝,就得像教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度化。《楞严经》与《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等并尊为“经中之王”,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等赞誉。在佛教中素有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之说。可见这本《楞严经》还是很权威的。
其中有一处写到佛陀想验证一下弟子阿难在七处破妄之后有没有省悟,出了一道题,阿难答错。阿难犯了和我们大众一样的错误,把思维意识等第六识当成妙明真心,即“人贼为子”的寓意便从此得来。
书上说,在比较有学问、有思想的人中最容易把逻辑推理和思考当成自己的心。比如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这也是他的巨著方法论的主旨:“能独立思考、有思想的时候,才表明我的存在。”
这与阿难所说:“即能推者,我将为心”是一个意思。在心理咨询师教材上将心理分为两层定义,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如果从上面讲的“六识”来看,无论是哲学家笛卡尔还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们的理论都局限在“六识”中的“意识”里,所以终是不究竟,有漏洞是必然的。如果理论根基不是必然正确,那么我的那些质疑也就不攻自破了。
写到这里,也仅仅是代表我个人表达一些阅读感悟。并没有要否定什么,也没有要肯定什么。凡是有个度,过犹不及就不好玩儿了。就像我前一篇文中说的,心理学的治疗方法也是以毒攻毒,(电影《发条橙》讲的就是行为心理治疗后的诟病)。所以中了心理学的毒本身也是一种执着。
希望我们都能放下心中执念,快乐无忧的生活。(づ ̄ 3 ̄)づ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