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lwich: 南伦敦的中产生活
做个南伦敦的有钱人。

Yao的话:
“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英国?” 这是我一直以来常被问到的问题。从2012年未满18岁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近七年。这六七年里我从未搬离过伦敦,而它在我眼里仍然风采依旧,魅力不减。我总告诉别人:如果我不能生活在伦敦,那么我也不会生活在英国了。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青少年时期读了太多简奥斯丁和伊恩麦克尤恩,看了太多遍[猜火车]、[皮囊]和[布莱克书店],听了太多Radiohead、Oasis和Blur。我喜欢硬核萧瑟的北方,也喜欢恬静优雅的南部。而伦敦,却是一个集世界各种族、各文化和各阶级于一体的大杂烩,我不敢说所有的部分都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但它绝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借用王朔的小说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 伦敦的一半是传统的英国本土文化,而另一半则是缤纷的其他各国文化,原本水火并不相融,但这座城市却奇迹般地成为了一个两方相互包容的共同体,因此它永远充满活力,却又不失灵魂。
所以,我真诚地希望能够和Tilda一起把我们眼中的这个奇幻之地呈现给大家,如果你也喜欢,就请多多关注,并继续与我们一起探索和欣赏伦敦各地的风景线!

上一期的Brixton是远近闻名的嬉皮士之地,各种酒吧夜店集市商店一应俱全。而这一期的Dulwich,大概就是那个永远在谷歌地图上占着位置却没人想去点开看的名字。在伦敦住了这么多年,我也是上周才头一回去到这个地方。
当双层巴士开过”贫穷而混乱“(对不起,我就直话直说了哈哈)的Camberwell和Peckham,我就被眼前一排排纯白色的维多利亚式和乔治时期的建筑惊呆了。“原来南伦敦也有这么中产富裕的地方,宛如来到了Hampstead Heath(著名北伦敦富人区)。“我在微信上跟Tilda说。

Dulwich大部分属于伦敦萨瑟克区,1605年,当时有名的戏剧演员Edward Alleyn买下整个片区,并在1619年创办了著名的私立男校Dulwich College,这大概是许多有钱的中产阶级家庭搬到这里来居住的原因 —— 丰富的教育资源。此男校学生简称“Alleynians“,四百年来出了许多知名人士,尤其多政客、商界精英和大法官。其中,[为奴十二年]的男主角Chiwetel Ejiofor曾在这里学习;电子音乐组合The Chemical Brothers的成员Ed Simons从这里毕业;而前英国独立党(UKIP:右翼民粹主义党派)领袖Nigel Farage也是校友。学校本身外观古朴壮丽,为许多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常客,也是不少好莱坞大片的取景地。如今Dulwich College在北京、上海、苏州和珠海都有分校,可见其国际影响力(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们......)。那么重点来了,这么好的学校学费是多少?答案:£40,960/学年。好吧,再见。

说实话,我从没想过南伦敦会有这么“白”的区域,从头到尾我只在镇上的Gail's咖啡店里见到过那天唯一的一个黑人大哥,比起不远处的Brixton简直是天壤之别。Dulwich的街道干净整洁得有些不真实,房子大多是纯白色,屋前都有精心打理的花圃,人烟稀少,大多是带小孩的白人父母和满头银发的老爷爷老奶奶,俨然一个英格兰南部中产阶级小镇。而这番景象对于常年住在象堡的我已经非常陌生了(我们之后会介绍,我那可爱的象堡)。


社会阶级的划分一直是英国一个普遍存在并且毫不掩饰地被谈论的现象。记得我第一次来到英国时住在非常富有文化和学术底蕴的区域Bloomsbury,附近就是伦敦大学各个学院和大英博物馆。感觉周围能接触到的都是古典音乐、戏剧、唱诗班、花店和古老的图书馆...... 街景和氛围仿佛都和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里描写的一样。那时候宿舍附近只有一个大超市 —— Waitrose,刚来便体会到了英国昂贵的物价,几乎都比国内的高出十倍还多。但后来发现离那个超市不远处还有一个较小的Tesco,里面同样的产品却卖着更便宜的价钱。尽管如此,Waitrose的顾客还是络绎不绝。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在英国许多人的阶级观念是与生俱来的,不少人会按照自己的阶级划分选择去不同的超市购物,你会很少见到一个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去Morrison或Iceland这样的廉价超市,部分人只会去Waitrose或M&S。而当时作为学生的我,价格适中/偏低的Tesco和Sainsbury's便成了最佳选择。
再回到我们的Dulwich,你绝对不会看到类似 [猜火车] 里面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湖的大公园Dulwich Park,和藏有各种古典油画的肖像画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

作为外行,我对宗教油画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大概是我不信教的缘故。但我们那天发现了一幅画得非常好看的耶稣 —— 喜欢他那聚精会神聆听的样子。



我们那天都不约而同地穿了蓝色的衣服,于是给这次的拍摄定了个蓝色的色调。那天天气非常阴沉,典型的英国三四月份天 —— 没有阳光,云层厚重,海风呼啸。

在画廊的咖啡馆休息,我甚至买了蓝色夜景封面的绘画本。那天我其实脸有些浮肿,很疲惫,还化了个有点失败的妆容,多亏Tilda尽力捕捉了一些比较自然的瞬间。



走出画廊,来到Dulwich Park,顿时感到心旷神怡。这里一片令人惬意的绿色,视野开阔,空气清新,远离了市中心的尘嚣。低矮的天空乌云密布,跟英剧里的场景一模一样。


很多人受不了英国这种阴郁的天气,的确,连英国人自己都受不了,稍微有点钱就想往外国的海滩上跑,躺着晒太阳也许对他们来说是人生一大乐事。这大概也是英国人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我并不太喜欢那种典型过分礼貌,压抑,距离感强,想法又很多,喝了酒发牢骚,不开心时说反话的性格。但我也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天气,使得他们骨子里有一种坚韧和倔强在,决不会轻易服输和低头。我还觉得这个民族把人性看得很透彻,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大胆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那种赤裸裸展现社会和人性阴暗面的英剧,让人毛骨悚然,却又拍手叫绝。

在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男主角在Dulwich的一座房子里退休后说道:”Dulwich是伦敦附近最令人愉快的一处地方。” 这大概也是狄更斯本人对此地的评价了。
记得我刚到伦敦的第二天,想去看学校,结果巴士坐反了方向,阴差阳错到了北边的Hampstead Heath公园,当时英国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样的新奇和迷人,我看到那个美丽的湖,看到湖边的小房子,跟小说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我多么爱这样的景致啊。时隔六七年的光景,虽然我对自己是否能一个人在这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产生了怀疑,也意识到其实这种看似平凡闲适的生活其实想要达到并不容易。但对于有条件,喜欢英国乡村生活,又不太愿意离伦敦市中心太远的朋友,Dulwich绝对是一个理想的养老之地。

如果你认为南伦敦就是充满着各种廉租房、贫穷街区、各色人种混杂、乱七八糟、嬉皮和粗犷的区域,那么请光临一下田园诗歌般的Dulwich吧!在我眼里,正是因为这种强烈反差的地区交织,才使得南伦敦变成了极具魅力和百住不厌的地方。
Fin.
(文/Yao, 模特Tilda & Yao, 摄影/Tilda & Yao)
How to find:
From Central London to Dulwich -
London Victoria to West Dulwich or London Bridge to North Dulwich
Or take Underground Victoria Line to Brixton, then take Bus P4.
Dulwich College - Dulwich Common, Dulwich, London SE21 7LD
Dulwich Park - Dulwich, London SE21 7EB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 Gallery Rd, Dulwich, London SE21 7AD
Gail's Bakery - 91 Dulwich Village, London SE21 7BJ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东南偏南SE1”,或手动搜索southbysoutheas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