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回顾 | 《病友们》& 《瓦里》
观影回顾

一年一度的法语国家电影节,这次播放的影片来自六个不同国家,都是很难得看到的冷门佳片,影迷们自然不能错过。通过大卫老师和夏洛特老师主持的电影俱乐部以及我们校长胡吉雍先生主持的中法环境月、法语优秀电影作品展、法语国家电影节等活动,南京法语联盟培养了一众铁杆影迷。小编尤其感到欣慰的是,每次除了老朋友,还是会有些新面孔出现,这个群体正在不断壮大中。

法语国家电影节已经播放了三部影片,今天小编要着重跟大家回顾的是其中的两部:法国影片《病人们》和布基纳法索的《瓦里》。

《病人们》这部影片涉及到法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法国的一些问题社区,校长给大家做了大致的介绍。观众表述自己对影片的看法时谈到的不少关注点都是小编之前没有在意过的。虽然大部分朋友都觉得电影很好看,但也有观众提出质疑,觉得导演用轻松的态度来讲一个沉重的话题,这种处理方式是否恰当,是否能引起大家更深层的思考?但小编认为见仁见智,不必过分纠结。

关于影片的节奏,校长告诉大家说,这种“慢”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导演刻意追求的,因为他在拍片前做了非常多的实地观察,他想让观众体会的是:一旦你不幸遇上了灾祸瘫痪了,你的每一天都会在煎熬中度过,那将是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时间在残障人士的感受中会被拉长放慢,想象一下当你的身体不受控制无法动弹终日困在病榻上,你要如何去打发时间呢?此外,这种慢节奏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培养”观众的耐心,使得他们更关注更加细微的东西,比方说患者内心,将心比心。

当然,也有同学不客气地吐槽说法国电影常常都没什么起伏的情节,节奏也过于缓慢。校长表示不以为然,他认为法国电影通常展现的是生活中的一段碎片,可能就真的风平浪静没什么高潮迭起的情节,但是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琐碎却不是毫无意义的,你往往可以更深刻地观察到人性,也能从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才是最真实最感人的。有时哪怕只是最平淡的对话,细品会发现特别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校长特别提到了在法国某些社区因为政府长时间处于睁只眼闭只眼状态,经济不振导致大量失业和贫困,产生了种种连锁反应,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此外因为失业人口比较多,这些地区缴纳社保的人很少,可是又都希望保留人人受惠的社保制度,也造成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此的争议。不过在法国,公共设施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方便残障人士,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还有观众觉得本片过分理想化了,弱化了一些矛盾和困难,因此在她看来比较不能直指人心。毕竟,在真实的状态下,我们遇到的病友们可能非常古怪难搞、照顾病患的护工也未必都这么专业……

校长在最后特别表达了他对护工们的敬意。他们收入不高,却从事着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终日承受巨大的压力。就像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有时他们不能跟病患太亲近,要保持距离不能投入太多感情,否则一旦病患有个三长两短,护工们也会在精神上遭受重创。电影里的这群护工真的非常专业,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不过这样说起来,小编发现以护工为主角的影视作品还真的屈指可数,说明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真的很缺乏。

《瓦里》这部影片打破了小编对非洲电影的成见,平心而论真的蛮好看。这个叫阿迪的孩子,父亲是布基纳法索人,母亲是法国人。在里昂郊区长大。这样的设定马上给熟悉法国电影的人有了基本的故事预想,好在,本片有意料之中的情节却也有意料之外的发展。

我们对布基纳法索还是很陌生的,所以校长在观影前先给大家做了简单介绍;看完之后,他又更进一步说明了影片中提到的几个地方。尽管远在非洲,可是影片中的村庄总是让曾经在农村中生活过的观众有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而村庄中素朴的生活和简单亲近的人际关系,也令久在城市中打拼的人向往。

回乡之旅,在阿迪看来只是单纯的度假。但他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够在故乡学习生活,改掉在城市中染上的恶习。叔叔则希望孩子能懂得生活的艰辛并更多地了解和尊重传统。奶奶希望孩子能开心健康的生 活。每个人物都极具鲜明的个性。和小编之前看过的大部分非洲电影不同的是,《瓦里》的节奏明快,令人情不自禁就投入其中,心情随之起伏。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配乐非常精致,是将非洲音乐元素与大提琴演奏相结合,配合着情节,处处都显得是点睛之笔。

有一个让观众困惑的点是:叔叔坚持让阿迪按当地传统行割礼但最后却放弃了,校长说,这是因为叔叔默默观察到阿迪的成长,觉得这孩子已渐渐能胜任湖边的工作、不再只顾着自己开始为别人着想(买了CD挂在田里,好省去奶奶每天赶鸟的工作,还特别为她买了一张床垫……)、在紧要关头愿意舍身救人。凡此种种都表明阿迪已经从叛逆儿童长成一个具备一定成熟度是非观的少年了,叔叔于是觉得不应该违逆孩子的意愿去逼他行割礼以此来促成他的成长。的确,作为观众,我们都能见证阿迪的成长,尤其他为奶奶做的那些事,真的很暖心啊!

割礼成了观影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因为撇开宗教仪式不谈,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因为商业利益的需要,很多人都被灌输说这个手术其实是对男孩的成长有益必不可少的。在美式广告洗脑下,我们也会发现国内出现了很多私人诊所,鼓励家长在孩子未成年时去做这个手术。但事实上,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因人而异,并且数据表明这项手术还是会有后遗症的。不过校长告诉我们的一个事实是,在西方国家,尤其非洲,超过两亿的女性都遭受过非常惨绝人寰的“女性割礼(MGF)”,相关资料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不过小编要高能预警下,你可能会看到让人很不舒服的内容,请做好心理准备。

奶奶在影片中说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on est plus le fils de son époque que de son père”,竟然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小编本人是比较倾向于校长的诠释:奶奶这么说,是出于一种遗憾,她觉得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跟着时代的步伐随波逐流,而是回到初心和本源,了解自己的家庭、身份、传统和文化,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很多移民第二代,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会产生错乱一样,对自己的原生国和原生文化一无所知其实是非常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