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讲坛 | 白水清:好茶讲求缘分
前言:2018年11月16日晚六时许,白水清老师飞抵哈尔滨,第一时间到大方茶馆准备17号活动事宜。准备完成后,白老师便招呼大家喝茶,未吃晚餐一事抛诸脑后,笑言只需要一个馒头就好。
白水清老师及夫人白太表示,来一次不容易,尽可能给大家多喝一些好茶。原定活动时品饮三款茶品,临时增加至四款茶。


白水清,生于福建,1982年移居香港。历年藏有百年宋聘、福元昌茶王、陈云号等珍品老茶,素有“普洱教父”、“香港普洱茶王”之美誉。
他是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安溪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第一届“全球十大普洱茶杰出人物”,并于2003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银质奖章”。同时兼任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客座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顾问导师等职。

此次活动共设五张茶席,来自哈尔滨、大连、盘锦、长春、深圳、厦门的茶友如约而至。现场共品饮四款茶,分别是:2015年国家博物馆收藏普洱生茶、十年陈普洱生茶、1988年顶级标杆88青及1952年红印。
两个半小时,消耗五泡88青、五泡红印,市场价合计20万元许,可谓一场名副其实的饕餮盛宴。

活动上,白水清老师谈了茶叶的发展历史、不同产区差异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普洱茶的陈化方向及收藏优质普洱茶的要点。

白水清老师讲起他与茶的缘分。
他深入茶山茶农家,向茶农学习采茶、制茶工艺,并且向茶叶师傅虚心请教茶叶的加工手法。随后,他开始接触云南普洱老茶。凭借扎实的对茶叶的专注,对市场的了解,他赢得了同行的认同及赞誉,被推崇为“普洱教父”、“香港茶王”。
他说,好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当年的天气、雨水、气候状况,地利指的是当地的土壤条件,人和指的是采摘、加工、制作以及运输、存储。所以好茶可遇不可求,讲求缘分。

从普洱茶的产地、树种、年份到生产、贮存、流通,从茶水、火候、茶具,到视觉、嗅觉、味觉,白水清老师都娓娓道来。
他对茶叶产地所在的纬度、当年的雨水量、当地土壤的酸碱度、茶叶的生长期及后期的制作工艺,是如何地影响茶叶的质量均了如指掌,席间白水清老师更是拿出自己的茶叶笔记,上面详细的记载着每个茶叶产区的详细信息,并且不吝与大家分享。

得知现场有许多茶行业从业者后,白水清老师提出了一些劝勉。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从事茶行业的初心,是想赚点生活费,还是把茶当作终身职业、一生做茶,两者是不同的。
茶行业是非常好的行业,可以把健康和快乐带给身边的朋友,这是功德无量的。
如果把茶当作终身职业,首先要学懂,什么样的茶要流转,什么样的茶要储存。但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怎么做,还是要看各人的选择,建议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存一点茶。

白水清老师以自己为例,八十年代末期,他知道什么茶会值钱,什么茶会好,所以他宁可什么都不买,只买茶。今天所收获的回报也是其他行业远不能比的。
他很多从早年开始收藏的茶,例如92方砖,当时每个1.7元,买了20万的茶,最后变成三千万。

白水清老师笑谈,选择茶品的同时也在考验自己的专业程度。在早期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一旦出错,损失的便是全副身家。这个行业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对做茶的人,无论是意志力或专业能力,都是一个考验,考验对自己的控制和专业经验。

活动结束,茶友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此时距原定结束时间已有近一个小时。
白水清老师此行不远千里,与东北茶友分享他的收藏茶品,同时一一道出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没有空降的暴利与荣誉。背后隐藏的最大投资品,便是自己的努力。多年如一日难熬的辛勤付出、钻研苛刻此时已风轻云淡。
路漫漫其修远兮,所幸前辈分享,得以领略错过的普洱茶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