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 | 我终于看到了一部不以女性撕X制造噱头的良心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90IJKu9ZLlK1rJE6qTrrQ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能力让社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我们有能力去创造新的家庭伦理观念,实现大家庭与小家庭的动态平衡。
——遇言姐
热播电视剧《都挺好》临近结局。
这是遇言姐近两年看到的最好的现实题材电视剧。
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没有彻头彻尾的反派,没有一成不变的人设,留下的是反思、和解与成长。
乍看之下都比靠着人设和意淫,动辄强抻80集的流量剧有意义、有节操得多。

《都挺好》刚播出时,豆瓣顶到最热的短评是:
“千万不要大团圆结局。”
播至40几集,大家的感慨是:
“编剧竟然都给圆起来了,而且圆得合情合理,毫不尴尬。”
昨天的剧集演到“全剧最作”的苏父在得知自己患病后,放飞自我狂刷存在感的他,在死亡面前反而冷静下来,不吵不闹、瞒着子女处理了自己的身后事。

家庭会议上,苏父当着孩子们宣读遗嘱:
我苏大强这辈子,胆小怕事,一事无成,被你们的妈管了几十年,到了现在才能抬头挺胸做人……给你们留点念想也是好的,不要一想起我这个爸,就是扣扣索索占你们便宜。
看到这儿,昨天还想看这老头儿跳河的遇言姐也是一声轻叹。

《都挺好》这剧的好处是,所有的角色都在变化与成长中。
苏明玉从一身盔甲处处提防的强硬派,变得柔软起来。
苏明成从理所当然的家族既得利益者,变得成熟起来。
苏明哲从两耳不闻家中事的糊涂大哥,变得清醒起来。
就连60几岁的苏父,也从住在二儿子家时把小两口搅和得焦头烂额的“作精”老人,变为不看电视、早早回屋、自觉洗澡、起夜时还怕打扰了闺女工作的懂事老人。

《都挺好》将一个中国式家庭的重重矛盾像笋壳一样层层剥开。
它将这些日常的、纠结的、遗留的、细微的内部矛盾摆上台面,目的却不是煽动激烈的对抗情绪,而是志在表达和解重生、人心向善,这些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最让遇言姐感到欣慰的是,我终于看到了一部不以女性撕逼制造G点的电视剧。
同是正午制作,遇言姐认为,就塑造女性角色而言,《都挺好》比《欢乐颂》、《知否》的价值观维度高出一大截。

《欢乐颂》,一部“友情都是假意,撕逼才是真心”的伪生活片,与其说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消费现实。
在这部戏中,剧情频频利用四美的出身差异制造G点,反复蹂躏。
坐直升机的俯视光脚丫子的,密不透风的阶级论将角色紧紧锁死。
所有的矛盾都是钱的矛盾,所有的挣扎都只指向了一个最终目标——暴富即成功。

“你这傻X再修三世也没钱没貌没才,你红眼病你,你一辈子都混不出头。”
这是原书中曲筱绡骂邱莹莹的话。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坐头等舱,她们坐后面吗?因为我们比她们豁得出去。”
这是原书中小曲与安迪针对樊胜美和邱莹莹的对话。
“我们2202的女孩都比她穷,比她能耐差,都是吃尽她奚落。谁找男朋友,她都要掺一脚。”
这是原书中关关在背后吐槽小曲的话。

电视剧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极端,但在这种主体腔调下,我们看到的是——
《欢乐颂》在拍摄安迪时是偶像剧,镜头切换到樊胜美时就成了纪录片。
一个是守株待兔就有富商男友和巨额遗产送上门,一个是拼尽全力也逃不开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命运。
这种刻意捏造的扎心撕裂,在遇言姐看来略显恶毒了。


还有去年热播的《知否》。
当时,遇言姐写了篇文章批评这部长达70集的宅斗戏是糟粕的内卷化撕扯、伪古代主题的女德班,是嫌现代剧中婆家、娘家,两三拨人开撕的戏份阈值太低,非要到大宅院中来个嫡庶+姨娘+外室+小妈的多边斗争方显本事。
张佳玮,张公子撰文批评:
“某些邯郸学步《红楼梦》的古言,其实更像是女德班。”
遇言姐深有同感。
单看这部剧在社会上引发的鉴婊话题就已经非常闹心:
外室阴狠毒辣,姐姐心机叵测、后妈居心险恶、姨妈闹幺蛾子,你死我活不输《甄嬛传》……
如果看完剧还不过(腻)瘾(歪),你还可以继续去知乎上阅读一脉相承的主题:
身边有个绿茶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正面反击过分讨厌的亲戚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个戏精婆婆是怎样的体验?

这部服化细致、拍摄讲究的古言剧败在立意和维度。
既然着眼点在独立、平权、对等,基于当下现实写个剧本难道不是更有意义,为什么现代人要从封建伦理中找精神寄托?
至于《知否》中卖弄的那些人情世故、迎来送往、尊卑纲常、宅门规矩,即便在古代,都是不入“进步人士”如曹雪芹、兰陵笑笑生的法眼的。
滑稽的是,几百年后的今日,编剧们却巴不得往上凑,品味着、咀嚼着这些糟粕和渣滓。
除了制造些痛点、爽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比之下,不以消费女性、激化矛盾作为噱头的《都挺好》难能可贵。
《都挺好》重塑了现代剧中的女性形象。
话说,影视市场是有多久没拍过好好上班的女性角色了?
苏明玉以及戏份不多的朱丽和吴菲,这三名角色性格不一样、经历不一样、志向不一样,也没有像《欢乐颂》中人强行抱团,却各自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和而不同的现代女性形象。


苏明玉对卖了婚房还债的朱丽的评价是:
“二嫂比我要强多了。”
朱丽对跟自己不对付的苏明玉评价是:
“苏明玉她没错,如果不是你(苏明成)花掉了从明玉身上刮掉的钱,她跟家里的关系不至于这样。”
吴菲对苏明玉这个小姑的评价是:
“苏家三个男人加起来都不如一个明玉。”
这三位女性之间能够彼此欣赏、相互理解,这种关系建立在正直的人格和相同的价值观上。

大嫂吴菲和二嫂朱丽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独生女。
一个端庄、一个娇媚,一个是拿奖学金留美的电脑工程师(电视剧懒省事改成了前台),一个是有学历有颜值的注册会计师。
遇言姐最喜欢吴菲的地方是,她敞亮直爽,通情达理,总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第一次见到气场强大的苏明玉,吴菲就凭直觉一语道破“我觉得你挺好的,不像他们说的那样”。
第一次去石天冬的店里吃饭,吴菲立刻捕捉到“这石老板人不错,又会带孩子又会做饭”,而不像苏父那种老年人絮絮叨叨净说些:
“小石你这整天端茶倒水地伺候人又不挣钱,配不上明玉。”
从来没有享受过夫家任何关心和补贴、生孩子时婆婆托词不来帮忙的吴菲,能够在丈夫忙工作、小姑拒绝管、小叔不靠谱、老人各种作之时,一个人带着孩子,放下美国的工作,跑前跑后处理苏家老宅的烂摊子,还同意负担公公的房贷和保姆钱。
这个媳妇真算是可以了。

由于妈宝老公拖了后腿,朱丽出场时并不讨好。
用苏父的话说:“从小娇生惯养,轻不得、重不得。”
初见小公主气质的二嫂朱丽,江湖打拼出身的苏明玉是瞧不上的。

原书中写苏明玉心中讥讽二哥两口子吃着外卖盒饭还要搭配手磨咖啡,喝口水要用Wedge Wood的骨瓷杯子。
朱丽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时尚品牌的热衷,在实用主义者苏明玉的眼里是大写的矫情。
苏母过世朱丽哭到眼肿,明玉寻思着她这是不情愿跑了一个米饭班主。
(实际上,朱丽是跟婆婆处得真心很好。)

然而,朱丽这个本该是最容易与婆家发生冲突的小公主角色赢得了大量的好感。
家教优良的朱丽礼貌、谦逊。
初次见面,对冷言冷面、爱答不理的小姑客客气气,端茶倒水。
面对严重打扰到自己生活的公公,貌似娇娇女的朱丽也是百般忍让、自我排解:
“站好最后一班岗,让我高高兴兴去美国。”
看完家庭账本的朱丽毅然决定:
还上欠家里的钱,照顾公公的生活。


其实,苏家给二儿子的小家庭提供了房款首付和20万元,在很多年轻姑娘的眼里,这点彩礼是理所应当,根本算不上什么啃老。
然而“娇生惯养”的朱丽却觉得羞愧到睡不着。
朱丽完全可以跟着苏明成混吃混喝装糊涂不认账,但她的教养与底线,不允许自己如此耍赖。
最让人钦佩的是,朱丽在离婚之后将婚房变卖,将获利的一半分给前夫,还还上了欠明玉的20万。
这真是一个有礼有节、三观端正的好姑娘啊。
平时闹个小气、发个小嗲又算得上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呢?
难怪大伙儿唏嘘:“好久没有在国产剧里看到朱丽这么明事理的小媳妇了。”

最出彩的苏明玉,从出场时的痛恨、冷漠,到软化、放下,这条疗愈之路令她最终有自信正视过去,终于找到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恰当距离。

与观众期待的“别心软,撕你爸、撕你哥、撕你舅”相反,书中这样描写明玉的心理转变:
外婆对妈无所不用其极,妈对爸和她无所不用其极, 这一脉相承的自然规律何其可怕,这是灾难,必须终止。
她必须停止如此变态的代代相传。不为别人,就只为她自己的正常的,不阴暗的生活。
最终,放下心结的明玉得以心平气和地投入到自己的婚姻中去。
能够这样处理题材,《都挺好》的维度视角比前些年那些鸡飞狗跳的婆媳剧高明太多。

正是因为这些人物身上的亮光,当大家观看《都挺好》这出家庭闹剧时,收获的不仅仅是痛点、爽点、吐槽,更有自省和反思。
比如遇言姐就总是在想,换了是我,是否能做到吴菲和朱丽的一半好。
在以前的家庭剧中,总是不遗余力地凸显两代人之间的对立、出身与阶级之间的矛盾。
其中,女性更是负责家长里短的撕X。
遇言姐曾经批评:这推陈出新,花样百出的女性互殴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都挺好》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新时代女性,自立讲理且不失温情,跟上一代人不可同日而语。

在中国急速变迁的年代里,传统观念与新生观念针锋相对、难以兼容,我们和父母辈的认知差距几乎难以弥合。
但是不要忘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能力让社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我们有能力去创造新的家庭伦理观念,实现大家庭与小家庭的动态平衡。
而对于全剧最难化解的母女矛盾,明玉放弃抗争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而是彻底抛弃错误的家庭模式,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新生活。

《都挺好》是一部重塑自我的喜剧,看至结局,遇言姐只觉得对这个纷纷扰扰的家庭心怀祝福。
这个因旧式女性(苏母和她的母亲)而种下怨恨,又因现代女性(明玉、大嫂、二嫂)而重新连接的电视剧,展现给我们的不只是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更有思考、鼓励,以及斩断恶性轮回、敢于重塑人生的勇气。
这才是一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应该持有的价值观。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