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茶
我有个朋友,是做茶叶生意的。作为一位合格的商人,他自然是饮茶有道,艺茶有术,古瓷淡生香。他家中有着各式的茶具,紫砂陶瓷,茶盘、茶碗、茶则、茶夹、茶针,总之极至繁琐,我也是不懂。出门在外,他都会随身携带简易茶具,以备口渴,自给自足。
他是我同学的堂哥,初次去他家的茶馆,相对无言,他问了句:“你喜欢茶吗?”
我想了想,初下扬州时,正值采茶的好季节。溜到一个茶庄,便迫不及待地与采茶人去手采。学成得意,那人也顺便让我去饮茶,介绍着新茶旧茶其中的色泽滋味。而我一边点头,一边牛饮,然后把吃进嘴的茶叶吐得噗噗直响。
而后不久我去了云南,那里的茶种类繁多,一路下来我不知去了多少家茶馆,喝了多少种茶。无奈大多都没记住名字,唯有白族的三道茶还算印象深刻。顾名思义,三道茶为三杯,而每道茶的制作方法、所用原料都是不同。“一苦、二甜、三回味”,制茶的姑娘将其中涵义娓娓道来,看着我依次喝下,便问:“怎样?”,我慎重地想了想,如实说:“饱了。”
最后让我对茶有了强烈冲动的便是到了普洱。我是先知了普洱茶才知晓普洱是个地名。那里的茶老板明显就更懂经商之道,他只说:“姑娘,这普洱瘦身减脂,夏日生茶,秋冬熟茶,润肺护胃。”于是我连连点头,赶忙买了10饼,5饼生5饼熟。
一件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实在很难说上喜欢还是讨厌,就这样回忆一大圈,我才答道:“还行...我喜欢买茶。”
他挑了挑眉:“买完不喝?”
我想了想那10饼普洱,有些心虚:“可以茶叶泡脚。”
那时我们还不大熟,而我说的话也实在不太好往下接,于是便换了话题。只是后来熟络后他才会一边数落我:“暴殄天物、暴殄天物!”一边给我泡各式的茶。我陆续喝过很多,但唯算喜欢银针茉莉,每次喜滋滋地品着,都会心里默道:“确实比2块5一瓶的茉莉清茶口感好啊!”
道家哲学有句讲:“人生如茶”,置、冲、倒、奉、品,所谓“头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最精华、四道清甜韵味暇”似乎阐述了一个人的每个时期:年少浑浊,壮年青涩,中年醇甜,迟暮寡淡。这让我突然了悟几分,怪不得老人更愿品茶,一定是我如今还小,否则那所谓的“人生如茶”为何如此索然?
杨绛先生写过一本《将饮茶》,是关于回忆类的散文集,开篇便是《孟婆茶》。什么是“孟婆茶”?传说中有条路叫黄泉路,路上有条河叫忘川,川上有座桥叫奈何桥,桥后有个土台叫望乡台,台边有个老妇人叫孟婆,孟婆卖的茶就是孟婆茶。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而孟婆茶让你忘了一切。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的孟婆茶,于是忘了一切,忘却三生。当然,我不信什么成仙成魔成妖成鬼,我只知道:人就是人,一呼一吸便还活着,死了就是死了。可读完这篇我很难过,我以为它是在讲死后的神话,可是实际它还是在诉活着的故事。
活着的人可以喝孟婆茶嘛?显然我还不能,因为我也“夹着私货过不了关”。只是后来喝的每杯茶我都会感叹:这要是一杯孟婆,也是爽口舒心,酣畅淋漓啊!可惜我的“私货”从不允许我称心如意,它们留下来就是为了给我添堵的。
还好我够聪明,不,应该说是人类的智慧。他们发明了酒,而我找到了它。酒的历史很长,且不仅中国,每个国家最早时期都有不同口味酒的制作。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你不必抱怨生活坎坷,社会进步,压力倍增,人类的不顺遂从他的出现便是有的。
它是很类似孟婆茶的存在,只要你喝的够多,能忘不能忘的也都忘了。不过到底是人间制作,与那口浓浓的孟婆比,它终究是时效性短,后坐力强。
我胆子小,从不敢多喝。很小我就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道理,才不会为了几杯“假孟婆”去喝那杯真孟婆呢。我只是觉得久屈人世,它是良药。你开心时来几杯会更开心,不开心时来几杯以求发泄,麻木不仁来几杯挑唆下神经。如此就好。
只不过后来再看到“人生如茶”时,我都会心中默默加句:生活需酒。我才不信修道成仙呢,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品茶很不耐的原因。一个俗人怎么可能心平气和去悠然自得品人生呢?我觉得冷眼旁观太冷漠,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没酒好好活吧。
而那口孟婆茶是什么?我猜不过是你一生结束的交代,你站在奈何桥边,看着下面滚滚红尘,前尘往事,过眼云烟,也不过如此。最后来杯孟婆茶,如茶,似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