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知乎周刊·家庭心理学
一些摘录
1.虽然爸爸妈妈极其普通,而且妈妈还很凶。但是能看得出来他们对于大雄那种稳定的情感链接是非常真实而且刚强的:爸爸妈妈虽然不能为你提供完美的人生,但是我们会一直陪着你,在你的身边不抛弃你。
2.别管能不能实现,孩子内心都渴望着父母能够包容自己的奇思妙想,能够真的以自己为中心去支持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家长给予他们以及时的反馈,告诉他们从他们的眼中看到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4.在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我们自己内心的幻想吓坏了,而不是被事实吓坏了,因为幻想中那个困难的存在,就会阻止我们在现实中去做一些努力,去获得一些改善,伤害性体验就会一直保存在内心。
5.人的沟通粗略划分为三种,谈事实、谈看法和谈感受。这三种沟通在沟通深度上是层层递进、逐渐有更多的自我卷入。
6.如果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保护,缺少挫败性体验,那 TA 可能就会缺少了很多适应现实的能力,成为「温室中的苗」,当这个孩子最终长大成人,当父母再不可能全面保护 TA 的时候,那个迟来的挫败感可能让 TA 连学习适应的机会都没有,因为 TA 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了,这个社会对成年人不会像对孩子的失误那么包容,此时再经历别人小时候就经历过的挫败,对 TA 的打击会更大。
7.为人父母的,要学习从父母的位置转移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位置,这意味着离开过去那种对下一代负责的紧密关系,去到一个间接辅助的角色。也许自己的儿女需要自己的帮忙以及育儿经验,但老人无法也不应替代父母的位置。不幸的是,在中国几乎很少能看到主动调整和适应位置的上一代。结果是围绕着小孩的种种状况再一次成为「独立」的工具。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非常复杂。比方说,老一辈有可能会在小孩身上寻找已经失去的那种「父母」的角色,与真正的孩子父母争夺小孩的照顾权;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与小孩竞争儿女关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