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论
每次科学规律的发现及其应用,都会对该条规律对应的事物产生影响。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影响甚至会彻底改变研究对象。于是这可能导致一下两种极端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条“规律”在被研究者宣称自己发现之前,并不存在,而在被研究者“发现”之后,被研究对象因此出现某种巨大的改变,进而与那条“规律”完全对应。第二种情况是,某条“规律”在被发现前一直存在,也在被发现后存续过一段时间,但在这条规律被大多数人所知并加以利用之后,研究对象因此出现某种巨大变化,使得这条规律就不复存在。
上述机制似乎说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始终处于动态交互而非静止不动的状态之中。当人类对自然影响力越大越深入时,这种动态交互的特征就越明显。一方面,这种动态交互的机制创造出新的“自然”,且作用机制很难理清,因为这个机制本身也会因为被人发现而变化;另一方面,这一机制的源头似乎在于研究者本身的研究动机,而研究者的动机源自何处又是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于是,从研究者来看,动态交互可能导致严重的随机性。
于是乎,在第二种情况及其相似的情况下,研究者眼中的不符合理论的随机事件是这种动态交互的结果。而我们自以为认识到的“规律”则可能是第一种情况。这意味着:我们尽管在发现规律,却还是很可能受到随机性的支配。
如果上述荒唐的论断真的在某一天出现的话,下面这种情况就可能出现:研究者为避免明显的扰动,而秘密地进行研究,并交易利用;他们甚至会打击那些公开进行研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