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
1952年8月29日,是世界音乐史上一个被震颤的日子,在纽约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演奏大厅内,钢琴演奏家戴卫·图朵儿默默无声地静坐在钢琴前,面对几百名听众,手指连琴键碰都没碰一下,一直持续了四分三十三秒,“一曲”钢琴独奏便结束了。这就是迄今为止乐坛上最为让人惊叹的创作奇闻《4’33”》。曲作者是美国先锋派音乐随机主义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据报道,当时的演奏大厅一片哗然,人们震惊之极,失望的叹息声、愤怒的吵叫声、狂热的赞美声,此起彼伏,以至于当时连演出都无法进行下去。乐评界也随之引起一次舆论大战:有人认为《四分三十三秒》创造了先锋音乐之颠峰,写下了一首乐曲无限休止“零”的神话。而更多的人们却在骂凯奇是音乐史上“皇帝新装”的制造者,是掩盖作曲家音乐创造力贫乏的一种鬼把戏。甚至在一场为现代艺术家演出的先锋派音乐会上,《四分三十三秒》也被认为是超先锋的过头创作或是先锋音乐的“黔驴技穷”。
Cage以他个人在无音室的经验,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音。他要观众去体会演奏时屋顶滴雨、观众呼吸声,以及个人身体循环的各种声音。事实上,John Cage自己坦诚他创作《4’33”》是受到罗森博格(RobertRauschenberg,1925)《白色绘画》(White Painting)的启发。
1952年,在Cage的著作《无声》(silence)中,他非常清楚地阐述自己的音乐观和哲学观是一直受到了中国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推崇《老子》的“大音希声”音乐审美观,赞同“无声”与“自然”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并写到“音乐不是一定要达到什么明显的目的,它可以无意义的存在,可以有声,或也可以无声,而且不管是传统音乐性的或是其他形式的,所有音响都是合理可接受的”。
昨天看电视访谈里,谭盾面对几只装满水的大碗,通过手掌击入水中而发出声音,配合形体的动作,试图产生某种旋律。在我看来这简直不能算作旋律,甚至不如婴儿牙牙学语能够吸引人。不过谭盾却诠释出某种形而上的音乐的本质,与John Cage的无音之曲异曲同工。
Cage以他个人在无音室的经验,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音。他要观众去体会演奏时屋顶滴雨、观众呼吸声,以及个人身体循环的各种声音。事实上,John Cage自己坦诚他创作《4’33”》是受到罗森博格(RobertRauschenberg,1925)《白色绘画》(White Painting)的启发。
![]() |
《白色绘画》 |
1952年,在Cage的著作《无声》(silence)中,他非常清楚地阐述自己的音乐观和哲学观是一直受到了中国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推崇《老子》的“大音希声”音乐审美观,赞同“无声”与“自然”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并写到“音乐不是一定要达到什么明显的目的,它可以无意义的存在,可以有声,或也可以无声,而且不管是传统音乐性的或是其他形式的,所有音响都是合理可接受的”。
昨天看电视访谈里,谭盾面对几只装满水的大碗,通过手掌击入水中而发出声音,配合形体的动作,试图产生某种旋律。在我看来这简直不能算作旋律,甚至不如婴儿牙牙学语能够吸引人。不过谭盾却诠释出某种形而上的音乐的本质,与John Cage的无音之曲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