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继承者们
卫莊公去世,继承君位的是公子完,公子完的母亲戴嬀是从陈国嫁过来了。
公子完在位16年,卫莊公的另一个儿子州吁,杀掉公子完而自立,州吁的母亲是普通人家。
陈国不但没有为自己外甥公子完报仇,还被杀掉公子完的州吁所左右,一起去打郑国,这就有些不合情理。
但是过了半年左右时间,州吁去陈国办事,陈又听从卫老臣石碏的意见,抓捕了州吁,并交给卫国处死了。这个转折也巨大而突然。
喜欢读《左传》的人很多,对此处的不合情理,当然也看在眼里。
魏禧《左传经世钞》对这段故事有深入细致的解读,但在这里,他不同意陈国后来抓州吁是因为要给自己外甥公子完报仇,并举了一个反证,宋国曾经挟持自己外甥公子突要钱。我们可以说这个反证不能成立,恰恰相反,公子突能够在郑国的继承者们中有较大的竞争力,母党宋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想当初,周幽王废掉从申国娶的王后以及王后生的太子宜臼,要另立褒姒和褒姒生的儿子。结果申国联合犬戎灭了西周,杀了周幽王。可见,外戚对这些继承者们的命运,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至少从西周末就开始了。到了左传里更是触目皆是。
马骕《左传事纬》说,州吁篡逆之子,却能左右国际联军,岂大逆未昭,还是其恶未盈呢?
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能,也许州吁杀掉公子完之初控制着舆论,陈国并不知情。陈国是在卫老臣石碏提供信息后才了解事情,并因此对州吁的态度发生了大转折。左传经传都先把最后的结论放在故事开头,就遮蔽了故事的曲折,引起读者的困惑。当然,实际情况很难了解了。
从卫的乱子说开来,春秋时代的一大主题就是继承者们为上位而进行的剧烈斗争,以郑为例,郑庄公在位的时候有公子段和他争。郑庄公死后,公子忽、公子突斗的不可开交,加上公子亹和公子子仪,20年间,4个儿子先后上位,3个被杀,郑厉公最终再次上位,首先要做的就是大清洗,一位被清洗的大臣原繁临死前说,别忘了你爹还有8个儿子活着,你可以不择手段上位,他们也可以!可以想象,郑厉公上位后必须继续进行清洗,然后才算稳定下来。郑国春秋初期是可以打败周王联军的强国,它的衰落和郑庄公去世后,政治的长期不稳定直接相关。
当时政权交接没有规则,造成的政治动荡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这是一个老问题,周人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立了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说是周礼的一大核心和支柱。左传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周礼的彻底崩坏。
政治不稳定对谁都不好,长期动荡更是破坏力严重。对于这一时代提出的严重而迫切的现实问题,政治家们、思想家们都是在努力回应、努力解决,这也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现实背景。屈原也在呼唤美政。
左传作者的态度是很明确的,维护周礼。对于各种乱子,作者的解释就是因为人们没有遵从周礼,违反了周礼。比如前文卫国的乱子,发生在卫莊公和卫桓公顺利交接15年后,在当时应该说已经不错了。作者也把15年后的乱子的原因归结到15年前,卫莊公在世的时候没有很好的遵守嫡长子继承制。
同时,作者对于鲁莊公出生时的太子礼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站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就可以理解,作者似乎想表达,你们看鲁桓公很好的践行了周礼,所以鲁桓公和鲁庄公的交接就很顺利,没有出乱子。鲁国作为周公后裔,貌似还真的往往多存古风。
从这也再一次看出,左传中历史故事的编撰,确实都是在一套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作者不是要记事而是要讲理。
与左传作者的回应同时,还有有很多理论被发明出来,并流传着。战国时代,燕国的国君子哙接受了禅让学说,并付诸实践,让位给相国子之,结果大乱,行不通。但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对各种理论都有接受的可能。不过我们似乎没有出现民主理论。而大致同时的古希腊出现了民主政治。东西方在那时就分道扬镳了。西方走出中世纪后,古希腊民主为现代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我们在秦大一统后漫长的封建集权王朝中,宗法制却重新回到历史舞台,与封建社会相伴始终,直到近代和西方接触后,才被废弃。如果轴心时代交通信息业发达,可能情况就不同了,可惜当时大家彼此基本孤立。
对于如何实现政治稳定,社会长治久安,西方的思路似乎是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我们的思路则是在权威下建立秩序。
-
半开的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9 06: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