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妖怪和男孩
【前言】想把一些概念和观点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展示,考虑到已经有了女巫和算命先生这两个人物,创造新的角色有点多此一举,所以去掉之前《当女巫遇见算命先生》的时代背景(其实故事原本什么背景我也无法说清楚:P),让他们在我指定的任何地点、任何背景下进行对话,仅保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算命先生看到女巫的桌上放着一本书,便问她在读什么。
“一个悲伤的故事。“女巫把故事讲给算命先生。
在深山里,居住着一个已经独自生活了几百年的妖怪。
一天,一个男孩跑进山里,意外撞见了妖怪。
他对妖怪说:“来和我玩吧!我没有朋友。”
妖怪感到被冒犯,它朝男孩喷出火焰,想吓走他。
没想到男孩却大笑起来:“哈哈!你真好玩!”
之后,男孩每天都上山来看妖怪喷火,直到某一天突然消失,不再出现。
妖怪等啊等,等啊等,几百年来第一次感到孤独和悲伤。
于是,妖怪再次躲进深山,决定以后再也不见人类了。
“所以,人类会传染孤独和悲伤。“女巫悠悠地说。
算命先生不置可否:“也许小男孩为了守护住妖怪的真相,被村里人逼死了。”
女巫没想到过这种可能,眼里一亮又归为黯然:“可是,没人告诉妖怪……”
“妖怪也从没想过去找男孩呀!”
女巫沉默着,像是陷入了往事。
算命先生忍不住打断她的回忆,说:“世间的道理,哪里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女巫回过神来说:“嗯,我不是反对你……我的确没想到还有其它的可能。”
“我知道,而且我说的这个,也只是一个可能性。”
“嗯……这让我想到我之前容易陷入的一种思维模式。”
“什么模式?”
“就是自己一个人瞎猜对方怎么想,而不去向对方求证。而且,我往往猜测最糟的结果,甚至在猜测的时候就先悲伤、难过起来。其实这个时候最糟的结果都还没发生呢!反过来,人在悲伤的时候又容易怀疑一切,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算命先生似乎明白过来她刚刚在回忆什么,问道:“那……现在呢?”
“现在我会直接去问啊,然后发现得到的真相常常比我所猜想的简单得多。”
“比如?”
“比如,马上要到雨季了。以前,我会猜想雨天你不会来。因为你若要来,道路泥泞,你很可能会滑倒;你若受伤,我又无法及时知晓去帮你,而这会让我内疚、自责。所以,不管是想到你不来,还是想到你来的路上会受伤,我都会难过,于是我会直接告诉你雨天不要来……”
算命先生笑而不语,等她继续往下说。
“如果我直接让你不要过来,肯定是不好意思解释原因的,那么你就会误以为我是不希望你频繁来访,结果就真的不来了。”
“然后,你就觉得自己的猜测很准确,认定我不想来探望你,更加难过。”算命先生替她说完。
女巫不好意思地笑了:“是的……所以,你的回答是?”
“来。”
【注】女巫所讲的故事原作者是陈翠梅,故事名为《此后》,文字略有修改。特此说明。
相关链接:《当女巫遇见算命先生》
【后记】本篇涉及到一个精神分析的概念:投射性认同。在投射性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就像故事里女巫自己举的例子:明明是女巫自己猜想算命先生不想来访,却因为自己先行对这种猜想做出了反应,而使得算命先生最终按照她的猜想行事,“印证“了她的猜想。但这时,女巫不会认为整个过程的起因在于自己,反而觉得这是算命先生自发的行为,而且自己“非常了解”对方。一个人什么都还没做,另一个人心里已经替他唱完一出戏了,前者是不是有点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