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法“内”:美国精英家庭升学指南
当你想申请美国精英高校时,那些出得起钱的家庭就能为自己的孩子拿到一张“保送卡”。
过去不久的高校招生欺诈丑闻让众多美国权势家庭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虽然丑闻曝光的过程和细节令人震惊,但事实本身就是如此,当你想申请美国精英高校时,那些出得起钱的家庭就能为自己的孩子拿到一张“保送卡”。
“富人贿赂高校教师只是其中司空见惯的一个例子而已,”资深智库研究员理查德·卡伦博格(Richard Kahlenberg)表示。
不同于丑闻中被揭露的虚假慈善行为或是假装体育特长生,大多数美国富人并不会采用这种手段,他们更倾向于为孩子选择一种“不公平但合法”的录取途径,对教育界资源分配不均颇有研究的卡伦博格说。
“虽然有个别高校教职员工会利用这些贿赂中饱私囊,但实际情况要糟糕得多,富人和院校间的交易每天都在继续发生着,”卡伦博格指出。
对五所美国常春藤高校的调查显示,卡伦博格的观点并非“危言耸听”。这五所大学中,来自美国最顶层1%家庭的学生甚至比“从后数起”60%的家庭还要多。

拿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女婿兼得力助手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来说,他曾就读于美国最富盛名的哈佛大学。虽然在高中时期的学业成绩“并非出类拔萃”,但在其父亲向哈佛大学捐赠250万美元后,库什纳仍然顺利被该校录取。
在2006年的作品《录取的代价:美国统治阶级如何购买名校“入场券”》(The Price of Admission: How America’s Ruling Class Buys Its Way into Elite Colleges)中,丹尼尔·戈尔登(Daniel Golden)指出,在哈佛大学400位最大金额的捐赠者中,超过一半的捐款人子女都顺利入读该校,这还不包括其中没有子嗣或年纪尚轻的捐赠者。而作为身家不菲的房地产帝国接班人,库什纳曾公开否认自己被录取和家庭的捐款存在任何联系。
戈尔登也指出,有些交易是在学生顺利入学之后才逐步完成的。美国精英名校普遍青睐来自精英家庭的学生,假定他们会成为校友中的积极分子,当然也更有可能向栽培自己的母校捐款,这种现象被称为“发展性”录取。
卡伦博格认为,这些录取决定的经济学逻辑非常简单,高校会这么考虑:“我们手中有着稀缺的珍贵资源,可以用来换取校友的捐赠,或是与其他权势阶级建立起全新的联系。”
还有一种依靠关系的录取现象也相当常见,高校通常会优待那些来自“关系家庭”的学子。2011年对30所美国名校的一项录取研究显示,“关系录取”的人数在近些年增长了三倍有余。
卡伦博格将这种“关系录取”称为“合法化贿赂”,而拥有额外捐赠的校友则无疑能和大学之间“亲上加亲”。

即使美国大学能够对这些经济因素“视若无睹”,来自精英家庭的学生们仍然在这场“录取游戏”中的所有方面占尽了优势——比如,这次招生丑闻中的体育特长生录取。
一项2002年的研究发现,体育特长生在录取中获得的优势已经超过了“校友关系”和少数族裔身份。这也可能就是为何本次丑闻的中心人物——“名校掮客”威廉·辛格(William Singer)一直致力于通过伪造体育特长帮助学生入学的重要原因。
操场上的学生运动员似乎看起来并不富有,但美国的体育特长生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富人游戏。
“要想成为一名高水平运动员,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必不可少的,这背后其实是大量的家庭资源,”俄克拉荷马大学助理教授柯尔斯滕·赫克斯特姆(Kirsten Hextrum)表示。
对于皮划艇、高尔夫、水球、马术和击剑这些“贵族运动”来说,情况更是如此。青少年们很少能自己负担相关开支,而在常春藤学校中,这也不是大众性的体育项目。

此外,据《纽约时报》近期报道,美国已经出现了成熟专业的“录取产业链”,“支付1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00万元),父母就可以购买到为期5年的全套升学咨询。”
“如果有些人为在标准化考试中提分,支付高昂的私教费用,或是多次参加相关考试的报名费(可达数百美元),以及5000至10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4000至67000元)的升学专门指导,你会怎么想?”密歇根大学荣誉法学教授理查德·勒珀特(Richard Lempert)曾这样问到。“这当然算不上腐败,但却意味着已经占有优势资源的人群将会继续得到更多。”
勒珀特和卡伦博格的职业生涯都致力于平权运动研究,他们也都希望这次招生丑闻的曝光能够引起足够重视,以带来制度性的变革。
“一个公平的录取制度应该认识到,某些孩子生来就自带诸多优势,”卡伦博格总结到。“因此,我们应该在他们学业成绩、课外活动,甚至是教师推荐信的考察上更加认真和谨慎。”
© 本文版权归 Christian Che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