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思想和社会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按:近些年,与饮食相关的书籍、纪录片备受追捧。除了中国饮食文化本身的丰富外,在饮食文化的背后,我们还能观察到饮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巨大影响。
也恰恰是将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视角,我们才得以通过它进一步了解从古至今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社会。胡司德教授的这本《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就是探索中国古代的饮食与中国思想和中国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尝试。

《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
[英]胡司德 著 刘丰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
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韩诗外传》卷五)
剑桥大学的考古学家马丁·琼斯教授(Martin Jones)在最近新出版的一部著作中为我们讲述了面包的神奇历史。按照他的解释,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和基督教的欧洲,面包不仅是一种主食,而且更是一个文化研究的主题。对考古学家来说,“面包的艺术性”——也就是面包的色泽、形成以及成分——成为一个具有深意的象征符号,通过面包可以解释食用面包的各种文化:“就如不同的黏土在不同的火候下可以烧制成不同的瓷器一样,不同的面粉加上不同的辅料就可以做出不同形状和口味的面包。”探寻、揭示古代社会食品中所蕴含的意义的学者们,在很多方面也就像是他们笔下所描写的厨师、面包师和食客一样。资料就像是食品原料,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如辅料,学者们把这些内容综合在一起,就为读者们呈现出一道学术大餐。中国学者早已开始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饮食进行研究了,但这样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认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视角,通过它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从古至今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社会。
本书就是我们探索中国古代的饮食与中国思想和中国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尝试。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各种饮食以及庖宰与思想家之间的关系。其次,本书还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祭祀文化,最后结合战国与汉代的文献,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圣人观念。
从我们在研究中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在中国古代,烹调、食用、分享、祭献食品的各种活动,赋予了个人以及社会一种远远超越于物质需求之外的能力。庖丁和孔子生活的社会,或者至少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学士们所描绘或想象的社会,是一个将饮食文化与复杂的道德规则和社会准则密切联系起来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享用食品、祭献食品同时也具有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方面的丰富、深刻的隐喻,并且还塑造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东汉末期,中国很快就要进入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持续了数百年的政治分裂和宗教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还依然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普遍讲述的烹调和感知的象征比喻来唤起人们对道德楷模的追求。在此我们可以引用东汉后期荀悦的一段话:
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夫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济,谓之和羹。宫商角徵不同,嘉音以章,谓之和声。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趋舍动静不同,雅度以平,谓之和行。
在祭祀的过程中,食物以及享用食物、讨论食物的环境,将人类社会与鬼神世界连接了起来。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和宗教权威的很多方面都来源于祭祀文化,因此,人们用来表述如何饮食与分享食品的一些语言和意象,也可以用来与神灵交流。祭祀礼仪在根本上是一种礼仪文化、物质呈现与感官的诱惑,因此就需要祭祀的旁观者和参与者能够在更加宽泛的道德层面上反思,如何平衡物质需求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如何对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世界都能有一种更加深入的看法。
人们既有基本的物质欲求,同时也有培养道德与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又体现在有关圣王应该如何利用他的感官的讨论当中。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在中国古代,人的感官能力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我们才可以充分理解德性、圣人以及宗教、思想与政治权威的产生。中国古代对于权力的理解,不但要求统治者对世界有理性的认识,而且中国古人还认识到,理解世界、认识世界,其实也就是通过各种感觉来敏锐地把握世界。中国古代的圣人在思考、领悟世界的时候,他们同时也是在“品”、“看”、“听”、“闻”这个世界,并且还不断地调节他的身体与周围的环境。
通过本书的研究我们已经看到,权力的观念与对人的感官、身体的掌控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具体的到抽象的,从如何平衡饮食的争议到如何吞并天下及其深层的规则。中国古人没有构想出一个抽象的形而上世界,也没有赋予脱离了具体事物的观念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他们认为,当人们在思考、把握世界的时候,不能和具体的感觉经验相分离。最后,我们引荀子的一段话作为本书的结尾。荀子认为,天子之行事,不是要将自己禁绝于外界的物质诱惑,而是要全面地享受感官带来的愉悦。荀子说:
天子者,埶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 尊无上矣。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食饮则重大牢而备珍怪,期臭味,曼而馈,伐皋而食,雍而彻乎五祀,执荐者百余人,侍西房;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诸侯趋走乎堂下;出户而巫觋有事,出门而宗祝有事,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睪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以养耳,三公奉轭、持纳,诸侯持轮、挟舆、先马,大侯编后,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庶士介而夹道,庶人隐窜,莫敢视望。居如大神,动如天帝。
(选自《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

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
[英]胡司德 著
刘丰 译
简介
在早期中国,食物的制作、消费与交换,以及在宗教祭祀时准备食物、祭献食物的行为,与个人的修身养性、君主的治国之道以及古代的圣人观念息息相关。在餐桌与祭台合二为一的礼仪世界中,人们借由食物体验现实世界的声色耳目等感官享受,却又试图通过食物超越世俗世界。胡司德的这部著作利用传世文献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试图揭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在人的感知、感觉经验中的地位,在与神灵交流时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
胡司德(Roel Sterckx),著名汉学家,剑桥大学李约瑟汉学讲座教授。其研究涉及汉学的诸多方面,包括古代汉语研究,先秦及秦初时期中国文化、宗教以及思想史,中国农业史等,在汉学界颇有影响力。其代表作有《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神农的领地》(In the Fields of Shennong)、《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Food,Sacrifice,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 )等。
推荐
本书生动易读,在短短五个章节内有条不紊地穿插了丰富的二手文献……胡司德提供了一个足够宏大的理论假设,将诸多看似彼此独立的推论关联起来,整合成一条清晰的脉络。
——戴梅可(Michael Nylan)
胡司德成功解决了一项古代中国研究中至关重要却长期受到忽视的课题:烹饪艺术与相关词汇中的隐喻。……烹饪术语折射出了个人教化、治国良策以及得道成圣等诸多重要主题。而胡司德正是通过翔实的文献考证,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写作者们是如何发展这些主题的。
——蒲慕州(Mu-chou Poo)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


-
豆友171214697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28 08: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