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樱“拉郎配”:樱花与和服的无知和无辜
俗话说,“人嘴两张皮,正反都有理”。这话用在前两天发生的一件“武大赏樱冲突事件”上,或也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番。
武大每年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总要迎来不少的“撒库拉粉”,这些“粉”对樱花的偏爱,或许就像很多人对宫崎骏先生动画的偏爱是同一种心理,本来没什么“民族情结”成分杂糅其中。然而,今年的“赏樱事件”,似乎是某种意义上某种事件的延续,当然绝不会就此打住,相信未来还会有类似事件发生。因为樱花不会灭绝,“撒库拉粉”更不会消亡。
先来回顾一下这次“事件”:武大樱花开啦!小伙伴们去赏樱吧?哟西,走起。就在大家伙儿陆续前往武大校园赏樱的时候,时间一下子来到了公元2019年3月24日,这天下午,一青年身着“疑似”和服的衣服到武大赏樱花,遭到校方保安制止,可能因为双方面子上都抹不开,进而发生了冲突。这是比较“普遍”的一个说法,然而这则消息的可靠度,现在只能由当事人说了才明白,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发生了赏樱冲突事件,看客虽心领神会,但就此事装聋作哑者居多。

从这则简短的消息里,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儿”。个人认为,这种冲突的起因还在于历史之故。说起日本,只要是个中国人,总能列举出一大堆历史事实,而且几乎每件历史事件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伤害事件,是大和民族对华夏民族的侵略与屠杀的耻辱历史。我们这位一衣带水的邻国,它起初只是个中华民族的学生,可是借着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的缘故,它竟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亚洲强国,甚至世界强国,从学生角色一下子反转为师者,企图给“不争气”的老师一点颜色瞧瞧。后来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知道了,“抗日神剧”里面没少表现。
我曾一度非常喜欢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的作品,接二连三地细读他有关中日历史方面的文字,结果发现先生是个保持中立的作家,他只管说出事实,点到为止,很少发表长篇大论。所以,从他的文字中,我了解到的是,日本人看不上中国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中国人守着地大物博的家园,无法物尽其用,除了浪费土地和资源,基本上没什么可以再学的了。而东洋人对于传统华夏文明的吸收,早已到了骨子里面,所以对晚清以后的中国,真是打心眼儿里就瞧不上。
甭看日本人这么矫情,但他们确是典籍古物方面的收藏和保存“专家”,许多在中国早已不见踪迹的古籍或历史物件儿,兴许在日本就能找到!就连《金瓶梅》一书的某个版本,据说都能在日本找到最早也最完整的“样版”。当然,这跟日本未曾经受过侵略有很大关系,如果日本过去像中国一样遭受过侵略而战火不断,那么现在想找到什么样的典籍或历史物件儿都不大可能。然而日本人就为这样的事情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能守住自己的国土,而不被侵略者蹂躏。中国就不一样,连侵略者都抵抗不了,所以很多好东西说没就没了。这也或是东洋瞧不上华夏的另一个“隐因”。
我们再来说说这次事件中的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樱花。我们现在知道的,樱花是东洋“国花”,日语中发音近乎“撒库拉”,日本人用拼音文字的写法是Sakura,就连欧美人都知道,提到Sakura,就是日本“特产”了。但事实上,樱花的“老家”并不在日本。樱花的老家,准备地说是在中国。遥想当年,日本什么都要学习华夏,因此就连华夏民族喜欢的花花草草都要学习和模仿一番,最后通过改进,变成自己的“道”。在日本人看来,赏樱也是一种高雅的“花道”,这在日本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非常常见。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樱花成了缓解日军思乡情结的“花姑娘”,不但可以治愈他们的相思病,还能缓解他们的思乡情。日本人对于樱花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日韩文化的流行,很多中国年轻人也偏爱上了日本文化元素,其中就有樱花。当然,中国年轻人喜欢的日本文化元素有很多,诸如动漫、文学、影视,甚至成人爱情动作片,等等,在年轻人中间都很有市场。东洋文化的“宅”和“丧”,目前在中国也以秒速传开,再加上科技工具的推波助澜,宅人越来越多,懒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多,而财富不断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去了,除了看人家的成人爱情动作片,真想不出还有什么大事可做了。
我的学生时代,选修过日语,当时有个女同学对日本的一切都很痴迷,她在接触到日语大半年后,在课堂上竟能用日语跟老师对话。我只能庸俗地说,她的功利目的很强,因为就十年前来说,日企的待遇很高,所以她拼命热爱日本文化元素的“初心”倒不难理解;谁不想找个体面而又报酬高的工作?我记得日语老师喜欢给我们放一些日本的影视作品看,目的当然是培养我们学习日语的兴趣,以及应用日语的“语感”。
在那些影视作品中,或多或少总能出现樱花的形象,因此我们那位女同学就激动得大呼小叫,近乎泪流满面。老师为她代出一个高徒感到欣慰,所以也不大在乎那位女同学的“失态”,而同学本人当然沉浸在自我世界里,陶醉得就像一树“撒库拉”。对我这样的学渣来说,她的面容就像“撒库拉”上爬满了各种飞虫。总归,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像这次武大赏樱事件中引起冲突的那件衣服;我只能说,那位同学“疑似”日本人。

接着再说第二个关键词:和服。那位遭到学校保安拒绝赏樱的男子自己也强调了,他穿的不是和服,而是唐装,所以你不让他赏樱,这明摆着就是“歧视”,而且还是某些中国人不自信的表现。说实话,不是那位保安矫情。你想,一个侵略民族对另一个老师级别的民族进行过大规模侵略和屠杀伤害,正常一点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这种国耻。不要说你穿和服,去看樱花穿唐装也显得很无知。因为在和服与唐装之间,其实还有一段载入史册的真实故事。
我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我要强调的是,据史载,和服的“正身”就是唐装。前面说了,日本人就连喝个茶、养个花、玩个鸟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都要从中国学习借鉴,最后再发展成自己的文化,所以在改造唐装为和服这事上,他们绝对不遗余力,因此才有了另一种日本文化元素:和服。不过,从这次那哥们儿穿的唐装去赏樱一事引发冲突来看,日本人对唐装的改造还是不够彻底,兴许是他们太喜欢唐装的缘故,所以保安一眼就看出那哥们儿所谓的唐装,仍然“疑似”和服。
前段时间刚读了一部日本小说,《假如岁月足够长》,里面就提到一种日本传统手工艺,据说现在这种手工艺也正在往历史深处消失,手工艺人也是越来越少。作者提到的这种手工艺,名叫“簪花”,当然啦,必须要有个定语,那就是“日本”,所以这种传统手工艺合起来就叫“日本簪花工艺”。我相信,有点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簪花本来也是中国唐朝时候非常流行的一种女性头饰手工艺品。大名鼎鼎的《簪花仕女图》,在各种版本的历史书中都能看到,如果那也是日本文化元素,估计是我们的前人“篡改”了历史教科书吧?
我说这个小插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明白一点,虽然世界正在趋于“大同”,人类也不断地移居到“地球村”,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还是不能忘。更何况,对真正的中国人来说,“日本”原本就是个敏感词汇,你去赏樱(首先这个樱花现在就是公认的日本文化元素),竟穿跟和服非常相似的唐装(唐装经过日式改造变成和服),这在直觉上就给那些讨厌“狗汉奸”的民族主义人士不小的冲击;其次呢,喜欢一种外国文化本来没什么大惊小怪,可你要知道日本给中华民族的伤害,那是无法用一两句话解释或“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的智慧所能释然的。我们当然也会照顾到在华日本留学生的颜面,但是我相信,他们学过的历史,肯定跟我们遭受过的凌辱不是同一个概念,就连当年的历史事件名称,肯定在日本都做了相应的“修改”,就像他们改造唐装那样。再者,日本文化元素中的“宅文化”,其实早让一些年轻人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他们完全可以关起门来,一边赏樱,一边偷看东洋成人爱情动作片,根本没心思想一想,他们喜欢的日本文化元素,其实本质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呢?这又是东洋人瞧不上华夏民族的另一个“隐因”,我们的文化培养出了太多的虚伪之徒,条条框框太多,一般人很难入得了那个圈子,所以索性不再喜欢了。不过,你细看东洋式虚伪,有过之而无不及。

细说起来,武大保安也好,那位被拒的赏樱青年也好,他们都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形象代言”,其中既有无知的尴尬,也有无辜的无奈。他们都是正常的中国人,只是在文化层面,一个坚守民族传统,一个热爱外化文明,“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根本就不能以对错来评价或衡量。
当然,大是大非面前,你的爱好绝不能跟一个民族受过伤害的感情对着干。下次去赏樱,不管你穿保安服,还是穿孔乙己的长衫,千万别再穿疑似和服的唐装,或者也别西装革履、人模狗样,当然最好别穿和服,因为你一张嘴就漏了“馅儿”,很容易激起冲突。既然是去看樱花,那就穿着正常一点,像个正常的中国人一样。如果你是个能穿和服的日本人,兴许反倒还生出了托生中国的想法呢,何必那么做作地喜欢日本文化!我们应该记住一个事实,你再怎么热爱日本,你永远都是个中国人。日本再怎么矫情,它永远拿中国当“假想敌”,所以大是大非观不容出错。可惜的是,你看个樱花都一副哈巴样子,不起冲突到不正常了。
我们的时代在开放中前进,但我们的民族感情或许永远停留在受伤害的那个年代,这对没受过类似伤害的人来说,自然是很难理解的,正如男人不大理解女人,尤其在生孩子的时候,她们破口大骂,到底哪儿最疼呢?男人没生过孩子,自然不知道哪里最疼。假如有生之年能体验一次,估计就能“醍醐灌顶”了。
我看到很多评论说不就赏个樱花么,干嘛要那么“大惊小怪”,中国人有那么脆弱么!你还别说,不是中国人脆弱或者不自信,也不是中国人肚量狭小不容人,有些东西,你用语言是解释不清楚的,就像中东某些国家的冲突一样,打我记事起就在冲突,直到今天还没冲突明白,那你说,到底是谁伤害了谁?还是谁容不下谁?还是仅仅因为某一方肚量太小,或者不自信的表现?
作为媒体人,各位不要擅于见风使舵,也不要总想着息事宁人,如果觉着自己夹在中间没法做人,那就最好不要曝光这种事,或者干脆闭口不谈,不做任何评论,兴许反倒好些。东洋什么都喜欢学习中国,但我认为有一点始终未能学到位。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东洋人自称“大和民族”,可事实上,他们并非一个喜欢“和”的民族。“和文化”,在他们那里连皮毛都没学到......
后来看到武大针对此事道了歉,虽然很理智,但或许也有点无奈吧!
再次申明,我虽然很热爱自己的民族,但我也不仇恨其他任何民族。所以,这篇文字只是以一个看客的角度蹭了个热度,绝对别无用心,好事者切莫“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