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里的故事(二十六)——建筑效果图是西方的玩艺儿?那是你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
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
这一首,是后蜀花蕊夫人宫词中,描绘的后蜀宣华苑内的会真殿。
当年的蜀都,常年阴雨连绵,就算是出太阳,也是淡淡地拢着一层薄云淡雾,宫里的建筑,常罩着一层轻纱。
会真殿连着宫墙,气势宏伟,在太阳底下,建筑上的屋瓦光彩夺目,一层一层的看得格外清晰。
依水而建的会真殿,用白玉砌成玉阶,从殿庭一层,一层地铺下来,直达水岸,而会真殿内,燃着香料,迷离的香雾后,隐藏着安逸与浮华。
花蕊夫人用她的词,描绘出了她所居住的,被后人称为“土木之功,穷极奢巧”,气势直追汉唐皇宫的宣华苑。
真实的宣华苑,我们已无法从史料中找到影象,只能想象着它的华美。
究竟古代的建筑长什么样?我们只能从文字里和画作中找到答案。
在中国绘画的门类中,对建筑的描绘,有一种画法,叫界画,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门类。
它的创作要求在于,工整、写实、造型准确,画完后,图中里的建筑如同真的一样,毫厘不差。
谁说建筑图纸的画法,是国外传来的?应该是没有了解过“界画”这一概念吧。
界画,界指的是界尺,是工匠们在画建筑图时,专供毛笔画直线的工具。
在作画时使用界尺作引线,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适合画建筑物。
它的起源也非常早,在晋代,就已经有,多为建筑工匠所使用,并没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也登不了大雅之堂,工匠平民画的,怎么入得了贵族的眼?
到了隋朝,界画技法已经非常成熟,并衍生出了界画中对人物、树木等绘制的要求,开始越来越多地用于描绘庄严的寺院、仙境里的亭台楼阁。
而到了盛世的大唐,画界画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绘制出工整、华丽的宫苑建筑,一展大唐盛世的宫殿气派,由于统治者对界画的推崇,几乎所有的画家,都会画界画。
我们不妨放大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仔细看看,界画会工整到什么程度。

在画里,青山中掩映着的楼阁,朱红的柱子,乌黑的屋顶。

瓦片排列整齐,几乎可以使人看清屋脊上整齐排列的块块砖瓦,楼阁里的门窗,虽然被翠竹所隐隐遮挡,却依然能看到窗上的雕花。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贾母交给惜春一个任务——画大观园全景图。
可是,惜春只画过几笔写意,若要画完这个全景图,对她来说是相当有难度。可是不用担心,她有着一园子的擅长绘画的哥哥,姐姐,妹妹,为她出谋划策。
宝姐姐说:“……如今画这园子……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减的要藏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的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界划的。……”
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没有透视的概念,但画起界来来,“以毫计寸”的方法,可以让工匠在建造楼宇时,准确估算出实际大小尺寸;
“折算无亏”的画法,将建筑物长宽随着远近而折减,使得界画中的建筑物就是现实建筑的再现。
在没有电脑的古代,建筑效果图,全凭画师手绘。
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可惜木质易损,百年里大小战乱的破坏,地质环境的变化,书本中,诗词里一些传说中的建筑物,我们已无缘亲见,幸好有严谨工整的界画,让现在的我们,得以看到当年的琼楼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