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的起始不应让一个女人承担。
乱天下者,岂止八王
“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礒、河间王司马颙、 、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硋、东海王司马越。
根据史书记载,参战的西晋宗室王公,至少还有如下几人:淮南王司马允、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羉、东平王司马楙、平昌公司马模、东瀛公司马腾等。
“八王”同传,都列在《晋书》第59卷。《晋书》的作者房玄龄等人对于西晋灭亡的原因,毫不客气地归咎于“八王”,他们说:“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煽其风,速其祸者,咎在八王,故序而论之,总为其传云耳。”意思就是说,西晋政治的混乱危机,虽然是由于当时的皇帝所造成,但是“八王”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却加速了祸乱的到来,归根到底,错在“八王”。
被黑化的皇后贾南风
引起“八王之乱”的原因是什么?传统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八王之乱”是由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引起的。但主要原因真的是一个丑女人造成的吗?(我不喜欢这女人更不是洗白)但必须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
贾南风(257-300,小名峕,平阳襄陵即今山西襄汾人),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嫔妃皇后中,绝对称得上另类。因为据说她不但皮肤黑、长相丑陋,而且性格品行都非常不好。常理之下,这样的女人是不可能成为皇帝老婆的,因为大凡皇帝纳后、皇子纳妃,首要的条件就是长相漂亮,其次就是性格温良贤淑。可是,这个贾南风不但长相奇丑,性格也十分的粗鄙无礼,还是一个泼皮无赖的醋坛子。
那么,当初贾南风凭什么被选为司马衷的太子妃呢?是不是晋武帝欺负儿子是傻瓜,存心给他找一个一无是处的母夜叉呢?当然不是。
本来,按照晋武帝的意思,他是想给儿子司马衷娶卫馞的女儿作为妃子。他说卫馞的女儿有“五可”——“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而贾充的女儿有“五不可”——“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卫家的女儿基因好、能多生孩子、美丽、个子高、皮肤白;贾家的女儿正好相反:基因不好、生孩子也少、长相丑陋、个子矮小、皮肤黑。
但是,司马炎的皇后杨艳,也就是司马衷的生母,因为得了贾充妻子郭氏的好处,就极力为贾南风大唱赞歌,说她十分“贤良淑德”。(很是怀疑小衷衷是他娘垃圾堆捡的)为了增加说服力,杨艳还暗中联络了太子太傅荀靑(yǐ)、中书监荀勖等人,让他们也一起为贾南风叫好。例如,荀勖就吹捧贾南风,说她才色绝世,而且有才有德。
荀靑、荀勖二人既是晋武帝司马炎亡魏成晋的亲信功臣,荀靑又是太子司马衷的老师,所以,他们的话对于晋武帝来说很有分量。晋武帝最后同意了这门亲事,是因为有皇后杨艳、大臣荀靑、荀勖等人的坚持与劝说。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政治方面的考量,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朝中的一股政治势力,晋武帝要稳固统治,自然不能不向他们妥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根据史书记载,贾南风不仅妒性酷烈,而且很残忍。据说她曾亲手杀了好几个人,还曾经亲手执戟,直接刺向其他怀孕嫔妃的肚子,结果那个嫔妃肚子中的孩子“随刃堕地”。这残杀的,可是自己的孙子啊!于是,晋武帝司马炎就生气了,准备废黜这个残忍的儿媳妇。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出面替贾南风说好话了,有人说贾南风年龄还小,妒忌也是女人常有的情态,等她长大了,就会好的。
杨艳的叔父杨珧也站了出来。他提醒晋武帝,说:“陛下忘贾公闾耶?”
贾充(271-282,字公闾)杨珧的意思是说:您该不会忘记贾充的功劳吧?贾充有什么功劳以至于杨珧等人都记得这么牢?
根据史书记载,贾充出身寒门,是个“有刀笔才,能观察上旨”的人,就是说他善于揣摩主人心思,善于投机取巧的便佞小人。贾充在司马师当政的时候,在平定诸葛诞一役上有功。更重要的是,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正是在贾充亲自指挥下,杀死了曹魏的皇帝——高贵乡公曹髦,这是他为司马氏所立下的最大功劳。
尽管司马氏也无时不刻在想着如何搞死曹髦,但他们一向标榜“君臣礼教”等,其他一些追随司马氏的士族,如琅邪王氏、颍川荀氏、弘农杨氏等,也都不好意思公开去这么干,因为他们还要顾及自己“名教徒”的脸面。于是,这种事情只能由贾充这样出身“寒族”的人来干。因为在他们看来,像贾充这样出身低贱的小人,是没有脸面需要顾及的。所以说,贾充指使成济杀掉曹髦,实际是为司马氏解决了一个最棘手的难题,其功莫大焉。司马昭父子对于贾充自然感恩戴德,王氏、荀氏、杨氏等世家大族,对他当然也是心存感激。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保全自己“名教徒”的颜面了。
此外,贾充在晋武帝本人帝位的稳固方面,也大有功劳。据记载,司马昭一度想把王位传给司马攸(248-283,字大猷,小字桃符,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过继给伯父司马师),但是遭到贾充的坚决反对。贾充认为司马炎有人君之德,而且又是嫡长子,坚持应该由司马炎继承王位。所以,在司马昭弥留之际,司马炎向父亲询问后事,司马昭特别向他提到了贾充,说:“知汝者贾公闾也。”可见,司马炎能够顺利继承王位,与贾充的当年不遗余力的支持也大有关系。杨珧提醒晋武帝不要忘记贾充,指的就是这些。
除了杨珧跳出来替贾南风说话外,荀勖在这件事情上也很卖力。朝中有这么多重要人物都替贾南风说话,表明的依然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贾南风的背后,有强力的政治支持。这才是贾南风能够被选入宫,并站得住脚的根本原因。
毋庸讳言,贾南风的历史形象非常不好。史书所载有关她的那些丑恶行径,并非全属诬蔑之词,也就是说,贾南风的确不是一个善类。但是抛开个人感情的因素,我还是认为,贾南风的形象确实被史家大大地丑化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贾南风最后的结局,是以一个失败者的面目而载入史册的。至少在与“八王之乱”的关系上,历来的讨论或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偏颇之处。
武帝逝皇权争斗开幕
汝南王司马亮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四叔,属于长老级的宗室亲王,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在临终前特意留下一道遗诏,按照这道遗诏,辅政大臣应该是两个人,即:汝南王司马亮和晋武帝的岳父杨骏。尽管弘农杨氏家族从太康(280-289)时期以来就攫取了相当大的权势,但杨骏深知,自己的权力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皇后父亲的身份。这个身份在皇帝死后,究竟还能够起多大作用,就不好说了。和司马亮宗室亲王的身份,自然更加没有可比性。
因此,出于巩固权力的考虑,杨骏抢先一步从中书监华訥手中“借”走了诏书,说是看一下就还,但是杨骏借走诏书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华訥心中害怕,便亲自到杨骏家里,想把诏书要回来,杨骏却告诉他说弄丢了,就是赖着不肯归还。至此,杨骏独揽大权的企图,已经昭然若揭。
皇后在晋武帝弥留之际,无力说话之时奏请以自己的父亲杨骏辅政,这样一来,无论杨艳说什么,都会被旁边负责记录“遗诏”的大臣记录下来。就这样,辅政格局由原来的“汝南王亮与骏夹辅王室”,变成了杨骏独立执政。
不过,杨骏虽然一时取得辅政大臣的地位,但由于他“素无美望”“为政严碎,愎谏自用,不允众心”,也就是说,朝中大臣真正拥护杨氏者并不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司马亮当时如果采纳廷尉何勖的建议,断然起兵废黜杨骏的话,应该说还是有机会的。但由于天生的懦弱性格,司马亮终于没有敢放手一搏,反而连夜逃回了自己的封国许昌。
晋惠帝即位之后,杨骏就以太傅、大都督、假黄钺的身份,“录朝政,百官总己”,掌握了朝政大权。为了确保对晋惠帝的操控,杨骏先是将自己的外甥段广、张劭等人安插到晋惠帝身边,并且“多树亲党,皆领禁兵”,将中央禁卫军权牢牢抓在手中。
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杨骏在惠帝身边安插亲信,以及用亲信掌领禁卫军等措置,主要不是为了应对司马亮等身处外藩的宗室诸王,而是为了对付晋惠帝枕边的皇后贾南风,因为杨骏对这位贾皇后的厉害之处,已有所领教。杨骏的这些举动,贾南风自然也嗅出了其中的味道。就这样,在晋武帝死后不久,西晋后宫中就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一派以杨骏、晋武帝皇后杨艳父女俩为首,一派以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为首。这两股势力围绕皇权所展开争夺。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三月,贾南风与殿中郎孟观、李肇及黄门郎董猛经过合谋之后,决定秘密招呼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入京,共同商议对付杨骏事宜。不知由于性格怯懦或其他什么原因,司马亮并未立即赶赴洛阳。倒是楚王司马玮,接到密信以后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京城。司马玮进京以后,即刻入宫觐见晋惠帝,并与孟观、李肇二人连夜拟定废黜杨骏的诏书。与此同时,另一位宗室成员东安公司马繇与琅邪王司马伷亲率殿中四百将士,做好武力讨伐杨骏的准备。
在此同时,杨骏也得到了消息,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应对之策。太傅主簿朱振认为,应该火烧云龙门示威,然后打开万春门,调动东宫卫兵及外营军队,以拥护皇太子为名,攻入后宫,诛杀贾南风等奸人。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振的建议是可取的,因为当时京城的禁卫军一直掌握在杨骏的亲信张劭等人的手中。司马玮入京时并没有把军队带来,当时他们所掌握的武力,只有司马繇的四百殿中卫士。所以,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来看,杨骏一方实际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完全拥有控制住局面的实力。
但杨骏也是一个性格“怯懦”、犹豫不决的庸才,缺少足够的政治胆略和智慧,竟然当众说出“云龙门是魏明帝花了很大气力才建造起来的工程,我怎么舍得烧了它”这样的蠢话。最后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皇太后杨艳被废,杨骏家族及其“亲党”全部被“夷灭三族”。贾南风之残酷无情,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新的矛盾很快又出现了。杨骏被杀之后,朝政落入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重臣卫馞的手中。无论是首谋杀杨的贾南风,还是操刀上阵的楚王司马玮,都没有能够染指权力中枢。这样,楚王司马玮和贾南风自然就走到了一起。六月,贾南风又以晋惠帝的名义下诏给楚王司马玮,命他率领北军(守卫京师北部的禁军),诛杀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馞等人。及至楚王司马玮按照命令杀掉司马亮、卫馞之后,贾南风却否认惠帝曾下过这样的诏书,反诬楚王司马玮擅杀辅政大臣,下令将其斩首。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国家大政就完全落入贾南风之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狠毒至极)
贾南风执掌朝政以后,除了重用族兄贾模、内侄贾谧,贾谧文采出众,时人谓之可与西汉贾谊相媲美、母舅郭彰等亲党外,还起用了当时的“名士”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贾后干政,用为司空)、裴輎用为尚书左仆射、裴楷,用为中书令、王戎用为司徒四人共掌机要,这四个人都是统治阶级中颇富政治经验的人物。
在张华、裴輎等人的尽心辅佐下,西晋政局“数年之中,朝野宁静”,维持了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局面,这个时期从291年到299年,大概有九年的光景。由于有了张华等人的尽力辅佐,虽然皇帝闇弱、皇后残虐,但天下却是一派太平景象。(张良的后人就是强呀)
不过,打破平稳政局的,还是贾南风自己,起因则源于皇位的继承人问题。贾南风先后为晋惠帝生下四个女儿,就是没有生儿子。晋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太子司马遹,司马遹的生母是淑妃谢玖,在司马遹被确立为太子之后,贾南风就不让他和生母谢氏相见了。贾南风这么做,按理说也无可厚非,因为在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不过问题并没真正解决,而是随着太子的长大而浮出水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司马遹和贾谧等人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贾后亲党更是担心太子得政之后,也会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皇后那样来对付自己,于是他们就向贾南风进言,劝贾南风“更立慈顺者以自防卫”。这正好说中了贾南风的心思。
于是,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贾南风指使董猛等人,诬陷太子图谋不轨,欲加害晋惠帝和她自己,从而将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太子司马遹被废黜之后,曾引起朝臣的不满。史书上说“太子既废非其罪,众情愤怨”,不过,当时并没有人公开站出来表示这种不满的情绪。如果贾南风就此收手,也许“众情愤怨”的不满情绪,不久就会平息下来。可是不知为何,贾南风利令智昏,300年三月,她却再次假传圣旨,将幽禁于许昌的废太子司马遹杀害。
这样一来,本就心怀不满的朝臣,对贾南风及其党羽的怨愤之情更加激化。同年四月,掌握宿卫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及其谋士孙秀就利用这种情绪,一方面派梁王司马前去保护(实为挟持)晋惠帝,另一方面命令齐王司马礒带兵入宫,拘捕皇后贾南风。
据记载,当时贾南风正在和贾谧等人商议正事,贾谧最先发现情况不对头,便想出门看个究竟,结果被司马礒拦腰砍成两截。看见司马礒杀气腾腾的样子,贾南风故作镇静,大声喝斥:“你们想干什么?”司马礒回答说:“奉皇上旨意来逮捕你。”贾南风当然不相信,大声叫嚷道:“皇帝的诏书都是从我这里发出的,你们怎么可能有呢?”司马礒自然不吃这一套,绳子一捆、嘴巴一堵,就把贾南风关进了金墉城——也就是从前贾南风关押别人的地方。又过几天,赵王司马伦感觉留着贾南风终究是个隐患,于是,就在贾南风当初饿死杨皇后的房间里,逼她喝下金屑毒酒自尽,并下令将贾家诸亲友全部灭族,司空张华也被加上“阿附”贾南风的罪名而处死。至此,皇帝周围的贾氏外戚集团完全覆灭。
夺位之争与诸王混战
赵王司马伦发动的这场政变,如果到此为止,不过就是一场局限于中央政权内部的宫廷政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后来司马伦废晋惠帝而自立为皇帝的话,诸王混战的局面可能就不会发生。但是,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却废黜晋惠帝自立,结果就将局面引向了诸王混战的轨道。因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司马氏宗室诸王支持赵王司马伦诛杀贾南风的行动,却并不认同司马伦称帝。
301年三月,就在赵王伦篡位两个月之后,齐王司马礒宣布起兵讨伐,并得到了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硋的响应。诸王联兵进击,打败赵王司马伦;同年四月,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左卫将军王舆反水,率七百禁卫军杀入皇宫,迎晋惠帝复位。不久,赵王司马伦即被赐死,同贾南风一样,他也是被逼喝下金屑毒酒而死的。
301年六月,复辟的晋惠帝大封功臣,齐王司马礒功居第一,封为大司马,加九锡,居中辅政;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加九锡;河间王司马颙为太尉;常山王司马硋为抚军大将军,改封长沙王;东海王司马越为中书令兼侍中;梁王司马肜因为生急病死亡,追封为太宰。 不过,大封功臣并没能够弥合诸王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没能够平息诸王更大的政治野心。于是,围绕皇位继承权的问题,诸王之间的矛盾很快又激化了。
齐王司马礒取得辅政地位之后不久,皇太孙司马尚(晋惠帝司马衷之孙,愍怀太子司马遹第3子,301年八月立为皇太孙,302年三月病死)就病死了。这个消息,对于成都王司马颖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因为按照血缘亲疏关系来排列的话,自己很有可能成为皇太弟,也就是说,一旦晋惠帝有什么不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帝位。但辅政的齐王司马礒却不愿意,他要久把朝政,就必须立一个年幼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他选择晋惠帝的弟弟清河王司马遐的儿子,年仅8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司马礒这么做,就打破了成都王司马颖的美梦,两人关系因此破裂。对司马礒同样心怀不满的,还有长沙王司马硋,因为作为司马颖的六哥,司马硋也有立为皇太弟的可能。
不过,率先起兵反对司马礒的,却是河间王司马颙。302年十二月,镇守关中的司马颙宣布起兵,讨伐司马礒,军队抵达新安(今河南新安)的时候,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硋也举兵向阙。经过三天激战,齐王司马礒大败,被司马硋所杀。齐王司马礒被杀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回到各自的老巢邺城和长安,洛阳朝政则由长沙王司马硋执掌。
河间王司马颙自知与晋惠帝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因此,对于自己做皇位继承人倒是没有多少想法。他的设想是废黜晋惠帝,而改立成都王司马颖,然后由自己做宰相,从而达到专权的目的。成都王司马颖也觉得六哥司马硋不太好弹弄,因此也想搞掉他。于是,各怀鬼胎的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二人又合兵一处,借口司马硋“论功不平”,于303年八月,同时发动对洛阳的进攻。此役,三方集结的军队,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这是“八王之乱”发生以后参战军队人数最多的一次。
304年正月,被围困在洛阳的司马硋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登场的东海王司马越策动禁军政变,拘捕司马硋,把他交给围城的司马颙部将张方,张方就把司马硋放在火上活活烤死。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不久之后,就废黜了太子司马覃,自封皇太弟。按照血缘关系来说,作为晋武帝之子、晋惠帝的亲弟弟,司马颖自立皇太弟,也可谓名正言顺,其他人自当无话可说。可是,成都王司马颖为人“形美而神昏,不知书”,且“恃功骄奢,百度废弛”,政治搞得比司马礒、司马硋执政的时候还要糟糕。 于是,同年七月,统率禁军的东海王司马越就以拥戴晋惠帝为号召,举兵讨伐司马颖。双方在荡阴(今河南荡阴西南)激战,结果东海王司马越大败,逃回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晋惠帝又落入司马颖之手。
就在东海王司马越与成都王司马颖激战的时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乘机攻克洛阳。与此同时,幽州刺史王浚联合鲜卑段务尘,乌桓羯朱及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起兵,讨伐司马颖,联军攻入邺城,成都王司马颖只得挟持晋惠帝投奔洛阳的张方。
304年十一月,战败的张方带着成都王司马颖和晋惠帝前往长安。到达长安后,成都王司马颖就被河间王颙废黜,豫章王司马炽被立为皇太弟。
305年七月,在一年前败逃山东的东海王司马越卷土重来,进攻关中。306年六月,河间王司马颙战败,晋惠帝又被司马越夺还洛阳。不久,司马颖、司马颙相继被杀。朝政落入东海王司马越的手中。至此,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宣告落幕。
传统观点一向都把贾南风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的事件,看成是“八王之乱”的开始。其实贾南风杀杨骏,带有后宫争宠的性质,其出发点当然是为了自己能够揽权,但在一开始也多少代表了宗室亲王的意愿,至少是做了汝南王司马亮想干而不能或不敢干的事。
就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诛杀杨骏,还是诛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都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宫廷政变,其影响主要还是局限于统治阶级的上层权力之争,甚至并没有扩散到整个中央政权,更没有造成全国性的混乱和民众的生灵涂炭。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几次宫廷政变中,贾南风都表现出了相当高超的政治智慧,更表现出她残酷无情的本性。
由此看来,将“八王之乱”的起始,归咎于贾后干政,是不公平的。贾南风杀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的事件,实际上仍然只能是一场影响局限于中央内部的宫廷政变,和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宫廷政变,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
“八王之乱”的性质后来发生改变,由宫廷政变演变成为宗室诸王之间的大混战,是从公元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诛杀贾南风之后,才一步一步形成的。从上面所讲“八王之乱”的过程来看,动乱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灾难,实际上开始于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南风。换句话说,正是在贾南风被杀之后,西晋政局才真正失去了控制!因此,把贾南风定为引爆“八王之乱”的祸首,并不符合历史实情,将“八王之乱”引向涂炭生灵的诸王混战,乃至进一步的天下大混乱,其始作俑者,应该是赵王司马伦。
八王之乱形成的原因
在众多传统看法中,有两种观点最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引发“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这个说法的大意是: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认为曹魏的灭亡,是由于没给皇族子弟权力,造成了曹魏皇室孤立无援。所以,晋武帝在即位后,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诸侯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国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晋武帝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政权就可以长治久安了。但他不知道这样做,反而种下了祸根,为后来“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八王之乱”虽非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所造成,却是他任诸王以方面重镇,赋予权力过大的结果。
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赵王伦、河间王颙等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礒镇许昌。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所以八王致乱,不是在于司马炎大封同姓诸王,而是在于司马氏任诸王以方面重镇之故。
其实无论曹魏还是西晋的都督,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都督。它的建立或存在,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专制皇权,而不是威胁或危害中央集权。基于这个考虑,因此,无论曹魏还是西晋,均对都督采取了非常严厉的限制和防范措施。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都督没有治民权,正常情况下不兼刺史,刺史另由中央政府委任。曹魏西晋的都督,仅仅有权指挥刺史的州郡兵,行政、财政权力还是掌握在刺史手中。由于这个原因,刺史有时甚至在军事上,也敢于否决都督的命令。
第二,都督没有任命属官的权力,这个权力属于中央政府。
第三,都督没有自行发兵、募兵的权力。
基于以上这些限制,我们就会看到以下情形:
首先,在晋武帝一代,无论异姓都督或诸王兼都督,所发挥的作用,主要都表现为巩固了西晋的统治,如在灭吴、戍边等军事行动中,军事主力都是各个地方都督。
其次,在晋武帝一代,从没有发生过都督叛乱的事件。因为无论是异姓都督还是诸王兼都督,他们心中都十分清楚,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皇权,一旦用掌握的权力对抗皇权,最终只能落一个可悲的下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魏晋在建立都督制度,赋予都督重权的同时,又对它进行了种种限制和防范,目的就是为了让它在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同时,又不致变成分裂割据的力量。再从晋武帝统治的实践来看,无论异姓都督或诸王兼都督,都基本符合这一要求。在晋武帝统治的26年中,都督南征北讨、立功累累,却没有一例叛乱发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把这样一个明显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制度,看成是“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恐怕是过于强调了都督权重的一面,而忽视了对它限制、防范的一面,因而,这种看法不能令人信服。
庸才不堪大任
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能成立,那么,“八王之乱”的爆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八王之乱”之所以爆发,主要是因为“晋武帝在世时安排的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不得其人。”就是说,是晋武帝司马炎用人失误造成了后来的混乱局面。
晋武帝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班人没有选好,二是辅政大臣安排不当。
先来看第一个失误。根据当时的情况,可供晋武帝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有两个,一个是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他是皇后杨艳所生,由于司马衷的哥哥早死,几个弟弟又都年龄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他就被立为太子。从制度的层面来说,司马衷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这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司马衷的智力有缺陷,多数人干脆就说他是白痴。
第二个是亲弟弟司马攸,聪明能干,大臣们极力进谏,也是最好的选择,但晋武帝执意要立傻儿子做继承人。
第二个失误是晋武帝司马炎找两个庸才辅政,晋武帝是有意如此的。对于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晋武帝看中的正是他们的平庸无能,在晋武帝看来,用这样两个人辅政,可以确保他们不会产生非分之想,从而就可以保证晋惠帝皇位的稳固。但是,历史无情地嘲弄了晋武帝。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愎谏自用”的杨骏,竟然敢于排斥汝南王司马亮,而懦弱的汝南王司马亮也会乖乖地听任杨骏的摆布,束手无策!
当然,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西晋统治集团中,怎么可能容许由两个庸才来给一个白痴皇帝辅政,而不产生争夺之心?所以说,正是由于晋武帝在用人方面的失误,埋下了后来权力斗争的隐患。包括“八王之乱”在内的一切动乱,都根源于晋武帝司马炎临死之前的人事安排。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失误连连的人事安排,而是用人得宜、安排得当的话,不但“八王之乱”可能不会出现,而且诸王或诸王兼都督都必将继续有力地巩固西晋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