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对自身有一个核心信念: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一位边缘型人格障碍女性说道:“我的生活就是不断地努力做到‘’还不错”这样的程度。我总认为没人愿意待在我身边,没人关心我。我认为,只有做到完美,人们才有可能喜欢我。如果有人喜欢我,我会想他们在我身上看到了什么东西,而我自己却忽视了。当喜欢我的人与其他朋友一起的时候,我会很受伤,假装自己不在意。接着这一切还会反复发生。” P22
如果说常人的情绪区间是从1(极端负面感受)到10(非常正面的感受)的话,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情绪区间便是不可思议的从0到11。
羞耻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标志,他们感到渺小、无能。一个时常感到羞耻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能、有缺陷、没有价值——而且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事,仅仅因为自己的存在。P28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想要控制事态、控制他人,才能使自己混乱的世界预知性更强、更好管理。P30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可以表现得很完美,犹如在舞台上一样,因为在不同的情境里,他们扮成不同的角色。在公共场合,(一个隐藏的高功能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会变成另一个人,一切都在掌控中,他们不会表现出边缘型人格障碍行为,因为在那个时间内,其人格的那一面完全不存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真的相信一切都在掌控中,所以便以这样的人格行事。
然而,表象无法永远地骗过所有人。一旦某个因素引发了另一面,而且这个因素足够强烈,那它便会占据上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就会完全失去控制感。 P35
那些给关系带来挑战的边缘障碍特点:
1.幼稚的特点和防御机制。
2.低情商。
情商是监控情绪的能力(既包括自己的,也包括身边人的),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导自己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3.对拒绝很敏感。
4.冲动性攻击。P46
边缘型人格真该者有四种“孩子气模式”:被抛弃、虐待的孩子。愤怒、冲动的孩子。父母严苛。保护者。P47
最常见的保护机制就是合理化,也就是说,对于想要做的事情,我们会给出很好的理由。
原始的保护机制包括分裂、分离、否认、外化。P48
情商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认识自己的情绪。2.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察觉他人的情绪。5.正确处理关系。P49
正确处理个人情绪对亲密关系尤为重要。情绪自控包括有耐心,以及冲动、愤怒、痛苦等感受的适度。要做到情绪自控,需要人有很好的自我认识,以及正反两面看待他人的能力,还有辨别他人需求的能力。那些能让我们更加喜欢自己的人,我们都想与之相处。如果与某人相处让我们感到安全,并且,因为相处带来的舒适感让我们愿意展现自己的脆弱和敏感点,那就会产生信任。信任,就像是任何关系中的“硬通货”,不管对管道工,还是心理医生来说,都是如此。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样的人:
接受真实的我们
让我们感到安全
不会伤害、背叛或者嘲弄我们
不期待我们一切都完美
始终如一、可靠
诚实、公平
尊重人与人的界线
与他们在一起,我们能没有顾虑地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P50
有一个著名的模式,称为“卡普曼三角”(Karpman Triangle)(备注:卡普曼三角,是一个人际互动的社会模式。卡普曼三角展示了有冲突的人之间,一种破坏性的互动模式。卡普曼三角理论被用于心理治疗中,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
所有的家庭都存在卡普曼三角,哪怕是较为健康的家庭也不可避免。三角中的角色包括:
受害者
加害者,也就是欺负受害者的人
拯救者,也就是拯救受害者的人 P57
卡普曼三角会阻碍真正问题的解决,只会创造痛苦和困惑,而不是解决方案。无论谁在三角中获胜,都没有人会好过。这就产生了两层不愉快:一层是永无止境的争辩;一层是争辩的内容永远也无法达成和解。 P58
问题行为是在人际关系发生冲突后产生的,但并没有什么药物能够治愈受伤的心。 P75
三种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规范疗法包括:辩证行为疗法、预测情绪和解决问题系统训练(systems training for emotional predictability and problem solving,简称STEPPS)、图示疗法。P77
为了适应情绪敏感度低的人,一些边缘障碍者会压抑忽视自己的情绪,直到被情绪压倒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的感受。P80
我想用所谓“事实”去入侵他的世界,结果只是造成了更多痛苦。 P89
恐惧改变,恐惧未知,这都是惧怕者本身的问题,这种恐惧之深,范围之广,难以承受,比最可怕的悲剧还要严重。恐惧无法预测,也不能伪装。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带着最大的善意,才能避免这种恐惧。 P90
成功的治疗里,只有15%左右与治疗师的治疗方法有关。另外85%取决于治疗边缘障碍过程中,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数据显示,安慰剂效应都比治疗方法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对一些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更是如此,这些障碍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信任、自我价值、对抛弃的恐惧、建立亲密关系。P98
如果不能有效治疗,诊断也就没有意义。P98
行为本身并不是判断依据,行为的成因才是。P99
想要做一个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忧虑的人,需要学会划分自己的世界。感觉糟糕的时候,就不要假装没事。喊叫、尖叫、哭、对着墙扔东西,然后再睡一觉。醒来以后,煮点咖啡或者茶,进入解决问题模式。多去想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向朋友和家人求助,寻求不一样的视角。
下面几个步骤是成为“问题解决者”的关键:
第一步:一次只想一个问题。把问题相关的事实都罗列下来。卡耐基认为我们有一半的忧虑,都是由于在没有掌握所有事实时就开始做决定。
第二步:分析事实。比如,买东西时先别急着说自己买不起什么东西,做一张预算表,看是否能在其他地方省下钱。又比如拿时间来说,时间也是个稀缺资源,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够,但确实又有人优哉游哉地看着电视上的真人秀节目。要衡量什么东西对自己最重要。
第三步:得出结论。开始行动。不要过早放弃,因为解决问题本就不轻松。另一方面,也不要过于执着一种明显不起作用的方法。必要时需要调整自己的计划。 P118
疼痛的目的是要告诉大脑:这样是不对的。“好的疼痛”让我们注意到自己受的伤、生的病。没有疼痛,人可能血流光了才反应过来。还有一种“坏的疼痛”,是一些慢性的“无用的疼痛”,这种疼痛没有任何意义。P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