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遭遇过的厌女症
查看话题 >那些年我喝过的“女德”毒鸡汤
因为爸妈爱读书看报,我们家订阅了本地的《XX晚报》许多年。对出身于底层工人家庭的我来说,报社的编辑、记者是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报纸上写的那些小资生活,如“生活不能缺少鲜花的装点”,更是我向往却又不可即的。记得这份晚报有一版叫“情感”,专门刊登诉说婚姻感情问题的来信,后附心理咨询师的长篇解答。信大多来自女性读者,问题经常是“丈夫出轨了怎么办”。执笔的心理咨询师不止一位,可他们给出的答案却往往不约而同:“老公出轨了,你作为妻子要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哭不能闹,反而要比平时更加温柔地待他,这样才能挽回男人的心。”
我那时候才十几岁,单纯正直,嫉恶如仇。看到所信赖的报纸接二连三地宣扬这样的观念,内心受到的冲击如同天崩地裂。“为什么做不道德事情的一方被温柔以待,受伤害的一方反受苛责?”“为什么非要挽回出轨男人的心,难道不应该一脚踹开吗?”“这些有学问的编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歪着嘴说话呢?”
可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对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更何况,“老师们”还会来一句:“女人一定要懂得示弱,给老公留足面子,这样才能经营好婚姻!”
哦,原来婚姻是这样一个崇高的东西啊:为了维系它,一切公道都可以靠边站;它是已婚女性人生成功的最高标志,也是一切错误与罪责的来源。
幸好我那生活粗粝的工人母亲,并不懂这些洋气的“新女德”。她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不盛气凌人,也从不曲意逢迎。她让我看到女人在婚姻中坦坦荡荡的样子,也给了年少的我坚持己见的勇气。
一路长大,从北向南。不再看晚报“情感”版了,可各色“女德”言论却依然不绝于耳。其中有我们见怪不怪的,像“女生在男朋友吹牛的时候最好扮无知少女,做出一脸崇拜的样子,这样会带给他男人的自信”;也有比较稀罕的,如“大佬的大婆没生到儿子,他在外面跟别的女人生了一个,抱回家来给大婆养”。回过头来再看当年受到的心灵冲击,不禁哂笑:“这才到哪儿啊!”笑着笑着,却又悲哀起来:让少女的心强大起来的,不是正向的鼓励,而是来自肮脏、冷酷世界的持续打击。
说归说,笑归笑,我始终不能释怀的,还是当年晚报上连篇累牍对女性的“教化”。没经历过纸媒一统天下的人,不会理解报纸对于民众的权威性,更不知道知识分子的发言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那时候大人们争执一件事,会说:“报纸上都说了”;提到谁是报社的编辑,都是一副崇敬的口气。彼时报社的采编人员亦获得了相当丰厚的经济回报。宣扬“新女德”的编辑和作者,既违背了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也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道义担当。
不知道当年有多少女孩看到那份报纸,和我一样陷入了精神的苦闷中;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就此改变观念,成为了驯良的妻子。纵使坚强的人终不会为闲言碎语所动摇,知识分子也不应使自己的笔成为伤害他人的凶器。这段经历使我深知摇摇笔杆也是可以毁人的,也让我谨记写作时万不可辜负自己的良知。
文/卿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枫丹里英语工作室”(ID:fengdanliEnglish),转载需豆邮或公众号后台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