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与富翁寓言真相

我忘了是在哪里第一次读到这个寓言
可能是《读者》也可能是《青年文摘》,或者是《故事会》。
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一个到海边度假的富翁,看见一个渔夫正在修补渔网
富翁:“嗨,老兄,今天天气真好,打了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头也没抬。
富翁:“怎么会呢?这么好的天气,怎么不去打鱼呢?”
渔夫:“我已经打过了,我的篮子里有两只龙虾、三只金枪鱼,还有十多个扇贝,甚至连后天的鱼都打够了。“
富翁盘算了一下
说:可是,这么好的天气,你要是多出海几次,不就可以打更多的鱼吗?
渔夫:打那么多的鱼干嘛?
富翁:赚更多的钱呀!
渔夫:赚那么多钱干嘛?
富翁:赚了钱你就可以雇人去打鱼,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可以购买一条远洋轮船,打最优质的大马哈鱼和鳕鱼,同时开办渔业冷藏公司,把大马哈鱼卖给美国人,把鳕鱼运到中国,把大龙虾送到法国人的餐桌上!
渔夫一脸茫然地看着富翁。
富翁:然后你就可以像我现在这样,在海边钓着鱼、晒着太阳,自在的享受生活啦!
渔夫愣了一下,说:
老兄,我每天都出海钓鱼,晒着太阳,睡过午觉后修补渔网,晚上和老朋友在镇上的小酒馆喝一杯,我不也一样在享受生活吗。
这回轮到富翁哑口无言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按做语文阅读理解习题的习惯,读过这个寓言后,总需要总结中心思想并深刻反思。
我认真深刻地总结了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人生真正的愉悦来自内心的满足,而不在于物质和金钱。每个人都有对生活价值的选择,富翁和渔夫各自选择了自己所接受的生活。
十多年以后,我再想起这个寓言时才发现,诶,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这个故事没讲完:
这天晚上,气象预报有一场超级飓风袭来。
富翁早早定了机票离开渔镇,去另一个阳光明媚的城市观看球赛。
渔夫整晚都在担忧接下来的生活,渔具可能在这场风暴中彻底损坏,打不了渔意味着断了生计,之后数周可能要挨饿,为了生计,他必须继续冒险去打渔......
如果把这个寓言代入当下的话
这场飓风就是我们可能会面对的黑天鹅(17世纪前,法国人认为天鹅都是白的,直到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信念就崩溃了)
同样的处境下,富翁有选择,渔夫没有选择。造成这个结果的原由在于,富翁的自在生活是用勤奋的工作换来的,而渔夫的自在更多是出于一种生活上的惯性。一个硬朗紧密一个散漫疏松,其质地完全不同。一旦出现必须要应对的意外,飓风吹开平静的海面,露出来的礁岩才是生活的另一个面目。
今早看了最近上映的一部高分纪录片电影《四个春天》,除了影片里爱唱歌的老两口,让人触动的就是影片拍摄者的姐姐,也就是老两口的大女儿。
她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跟父母一样爱唱歌,但说病就病倒了,躺在监护病房,头发被剃掉,她妈抚着她的额头,她对妈妈说‘对不起’。第三个春天,老两口在大女儿的坟前唱了一首她喜欢的歌。
到了三十岁,自觉还没长成功呢,人世已经变得无常了。
我喜欢的投资大师芒格说:
“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
对的,就是独立自主。
工业化社会为了提高人类的整体生产效率,对每个生产要素进行了过度细分,我们每个人只要掌握其中一项技能,像工蚁一样安守自己的岗位就能获得食物和安居之所。
社会和学校也提倡这种职业化教育,设计师是设计师,工程师做工程,农民种地或当农民工,这类社会细化分工对提升整体生产效率自然是好的,但对个体的生存幸福却并不在乎。
只要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社会生产效率下降,公司老板会为规避风险而裁员,设计师可能会失业,工程师没有工程可做,农民种出来的粮食买不出好价钱。
失去选择权的人就会像寓言中的渔夫一样,惶然面对到来的飓风。
对个体来说,居安思危,怎样抵御无常,抵御“黑天鹅”的风险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当飓风来临,必须得有一张去另一个城市的车票,或是能躲避的坚固居所。
ps:
在公众号发了一篇‘为什么要学投资’更新后,收到了很多鼓励,被投资经理看到后也建议我持续地写投资笔记,这对学习和自我提升很有帮助。
所以,做了一个写作计划,除了日常学设计、画插画外,从基础的理财认知开始,就像影响我爸妈和身边的朋友一样,整理自身的财务,让它变得健康坚固。
最近在读的书是拉斯特维德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收获很多。
----
公众号:独角鲸不说话(投资笔记与插画笔记)
ins:duneleee(日常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