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
查看话题 >工作前三年 | 一个HSP的坎坷职场故事
去年年末写了第一篇关于工作的漫谈,记录了2018年一场大规模面试持久战,收到了一些留言和私信,在此感谢大家的喜爱!然后这促成了我继续分享工作经历的动力,于是想先写写我在工作的前三年都在干什么。
在北京一个寒冷的冬天里,我开始上班了。彼时学业还没结束,可能还是个宝宝的我,已经穿梭在熙来攘往的地铁线里,开始扮演一个成熟稳重的成年人了。
初入职场这三年,我觉得用“坎坷”这个词形容不为过吧。
说道“坎坷”,单纯看我简历可能得不出这个结论。一路基本上都在大平台,经历也尚算丰富,身处一个没什么勾心斗角的环境,朝九晚六,加班的日子寥寥可数,每一次换工作都有晋升一小步,遇到的大部分同事都对我极好,还认识了意气相投的几位mentor。这样总结出来,好像是漫长职业生涯中一个一帆风顺的开场,和“坎坷”二字根本挂不上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颇多波折的三年。之所以经历丰富,是因为我遇到了很多工作上的意外。作为一个脆弱的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孤身一人在没有任何亲朋好友的北京,在职业生涯初期屡遭动荡,这是很要命的,基本上隔一段时间就不得不怀疑人生一次。然后尽管所遇之人大都是优秀又nice的,但也遇到过很不nice的极端分子。所以这前三年,特别是前两年,深夜在家以泪洗面的苦情场景简直不要太多。这又让我想到一句我万分厌恶但又是大实话的职场名言——“成长都是痛苦的。”

01. 入组一个月项目就黄了
又名《站在新手村门口抹眼泪的我》。
第一份工作是老师推荐的机会,在一个大型国企子公司参与一个超大型的海外项目。听起来是挺神气的,后面就会说道这其实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开端。这个工作是这么来的,当时即将寒假,同学们纷纷出去实习,挺多人都已经走了,可我真的不太想去,每天下了课就在宿舍敷面膜看剧,刷完了三季权力的游戏,一个简历没投,还被老师在群里艾特。当时我们宿舍我关系比较好的两位都找了实习准备走了,为了不变成最后一个留在宿舍的,我还是选了这个机会发了简历给老师,和几个同学一起坐高铁去北京参加面试,当晚回程路上就接到offer。就这样,在不情不愿中即将开始第一个工作。
说到这次一击即中的面试,我觉得刚入职场时,面试官还是会比较看中你的综合素质。你应该从内而外看起来都像是一个自信、成熟,稳重的成年人。如果不是,那就要扮演成年人。我之后接到的面试官的反馈,他用了“elegant”这个词形容对我的第一印象,听了内心还是很开心的。
接了offer之后就雷厉风行地准备离校,去北京看房子,几番波折后终于租到合适的住所。搬到新家后第一晚我就冻得重感冒了,第二天昏沉沉地去上班。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这场感冒匪夷所思地笼罩着这第一份工作,我从进组到被release出去,感冒都没好全,科科。
第一天去上班,到的很早,坐在大厦一层等副经理来接我,副经理电话里表示你也来得太早了,免得你久等,先去xx会议室。那个会议室就是我的办公地点。现在看来,其实这个组就是一个临时的PBO(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组内不全是自己团队的人,龙蛇混杂。
总的来说有这三方人马:Team A是我所在的公司,组员人数最多,全是中国人;Team B是来自DELL的三位资深顾问,一个意大利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位香港大叔;Team C是该国企的另一家海外子公司,共三人,一个法国人(项目总监)+一个乌兹别克斯坦人+一个韩国人的组合。现在看来,大家聚集在这个会议室围着这张长桌办公,各为其政分一杯羹,而且除我之外,全是纵横职场多年的老江湖,这种地方是很容易变成修罗场的。只可惜初出茅庐的我对于这些是毫无概念的,直到最后离职的时候,才差不多了解这是怎么样一盘棋。
话说接完副经理电话我就忐忑地上楼了,心脏扑通直跳。问我为何如此紧张,因为对于走上社会工作这个事情,我真的没有ready。在此之前,我大约在交换学校龟缩了两个月,除了宿舍室友,没和其他人social过,处于一个迷茫且高度自我怀疑的时期。所以一个社恐就这样突然被推出了校园,来到新环境,难免战战兢兢。
场面一度很搞笑的,我当时背着书包走到距离会议室门口5m,大概看清楚了站在门口的人,一位金发碧眼的帅哥和同事倚着门在神情严肃地聊天。此景顿时让人社恐症发作,接下来仿佛变成慢动作场景:随着我脚步越来越近,他们向我投来疑惑的目光,然后我内心的小人开始瑟瑟发抖。为了避开他们的目光,我径直走过去了…………
我居然走过了他们…………
可是那间会议室是走廊倒数第二间,我走过去后不得不在一面墙前停了下来。
Awkward……
我回头,看到大家看向我的目光又渐渐地收回,继续聊自己的。我原地不动又打了个电话给副经理,说不然我等您来我再进去吧?副经理说,你进去,找个没人的椅子坐下!
局促良久,我只好硬着头皮走了进去,看到门边一位男生想问他副经理坐哪儿,一开口“同学请问……”,该男生带着万分惊讶的眼神抬头,估计很多年没被人这么叫过了。终于,我找好地方就坐,Day 1开始了。
这就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天,仿佛一个惊慌失措的闯入者。
偶尔回想还是觉得稚嫩过头,一点也不优雅。后面的日子就此徐徐展开,新同事们发现office里面多了个小年轻,自然都“望闻问切”了一番,所以我也就很快放下了这份不安。印象最深的是DELL的那位意大利大叔,典型的南欧人的性格,热情奔放,在走廊特地叫住我跟我正式打了个招呼,自我介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慢热。过了几天后,总经理休假归来,安排我兼任总监助理。总监是一位法国人,单独坐在楼上的一间office里,整个人的气场不怒自威,不过交流起来发现还是很nice的。

我当时大概的工作内容就是写写周报,项目文档,当组员有需要时support各位,偶尔有越洋会议要开经理就会带我去听,然后对总监的support也仅限于一些admin方面的事情。这种不太饱和的状态持续了大概两周。当新鲜感消失殆尽,而你又丝毫看不到前进的机会,这就让人稍稍有点怀疑待在这里的意义。一方面总监和经理仿佛都觉得我太junior了,也不会交给我一些比较重的任务。而我自己写周报,梳理出来的我的认识,也只是比较浅的层面,但大家不会给我任何comments,仿佛你怎么写都行。因为没人带,始终无法特别明确地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当时项目上的顾问们也都比较忙,有着做不完的调研,谁又知道我有多想跟着他们一块去调研从而学习更多呢?
稍微有点收获的,却是在语言表达层面。在这么一个如此多元的小环境,语言技能也要加速修炼升华,不然也难以消化各具特色的口音。
我虽对现状不满,但也还是一个责任心很重,不太爱在工作上瞎折腾的人。毕竟如果想太多,就很容易打退堂鼓。我当时因为需要帮总监处理一些对外联络的事情,认识了他居住的酒店的大客户经理,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姑娘,非常独立又很友好,我们有时会聊天交流工作心得。另外我还有一个同学,在同公司的另一个在东直门附近的项目,每周我们去东直门开周会时,我俩才得以相见,赶紧趁中午大伙儿一起吃饭时拉着对方聊天。记得有次全组一起吃饭,我和她一小桌,其他姐姐们一桌,然后有个男PM坐我们两桌中间,他说一边是姐姐们全在聊房子户口,一边是我俩在聊看《爸爸去哪儿》,然后他感慨了句少年不识愁滋味。
我们又何尝不愁呢,只是担心的事情有所不同。所幸在这个office里有一位同公司的PM还算欣赏我,愿意带我,说要我去他带的海外项目组,会教我模块知识,然后要去海外出差。我敲开心的,仿佛照进了一道曙光,自己暗暗地自学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等到过完春节返回工作岗位,我的状态也恢复地比较好,当时和总监的交流多了起来,这又激发了我好好干的决心。要带我的那位PM说,这两周可以去和总经理说把我调过去,我说先不急,因为我当时在support总监做一个紧急case,我说我先把这个完成好了就过去。那位PM也觉得这个时间OK。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

有一天总经理把我叫到一间没人的会议室,说要把我release出去。
当时距离周五只有两天,她说,下周你就不用来了。
没有任何预兆,仿佛晴天霹雳。
原因是,这个核心项目黄了。由于几方人马也没有带来一个令人满意的进展,经费仍在熊熊燃烧,高层直接叫停了我所在的这个项目。我公司的人都被遣回本公司的其他项目,就留下总监的三人团队不动。
问题来了,究竟为什么非要把我release?
因为在人事上,我的直线经理是总经理,可是基于项目架构的需要我却被她派去support总监,总监属于竞争对手公司。现在好了项目搅黄了,试问谁还会花自己钱雇人去support敌人呢?我当时和她谈完内心有点愤怒,有种自己被利用完了就变成弃子的感觉。晚上发了个邮件和总监说了下情况,总监表示自己不知道这个事,然后马上安排他团队的顾问发邮件给我的总经理,要求留人,说他们很需要我。不过他们手下没有HC,没法儿直接招人,这就尴尬了。总经理自然不肯留我继续support他们,然后表示不好意思我们现在要回以前的项目组,而那个组已经有一个你这样的角色了,所以只能把你release了。
就这样,短暂的第一份工作意外地结束了,完全措手不及。
感情上受到很大伤害,在家哭了几个晚上。不过我和那位赏识我的PM还是成为了朋友,后来一起去吃串喝酒,一方面他说,“看吧,叫你赶紧地过来,你还想着在那奉献,现在大项目一黄我的项目也得停摆一阵儿,HC又被临时冻结了。等到有HC,我一定第一时间招你。”另一方面,他跟我好好地复盘了整个事情,批判了这位本来也跟他不合的总经理,并且对我说,“相信我,有些坏事儿,越早经历越好。”
我内心苦笑,但确实也有被安慰道。好的,接下来我要打起精神找工作了。
02. 春风得意马蹄疾
有句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学知道我的悲惨遭遇后,把我的简历推荐给自己认识的一位HR,那位HR正巧在为咨询行业一家外资大厂招人。我很快地参加了面试,之后收到的反馈也不错,下个月就可以上岗啦。
这次面试又一击即中了,话说在进行过程中,我第一次体验了“压力测试”环节。随着节奏的骤然加快,面试官的提问愈加尖锐,我还是微笑着撑完了全程。得到的反馈是“逻辑清晰”。逻辑清晰的确是职场的首要原则。 具备逻辑思维,能让你的沟通更加明确,也让你在执行时更加高效。在大厂面试,除了综合素质以外,沟通能力也是备受关注的一环。
就这样,我正式进入了咨询行业,成为了一个外企大厂项目上的小顾问。同时很有幸地遇到了这个项目上年长我14岁的一位资深PM,他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第一位mentor。
有句俗话说,好工作不如好领导。得到一位意气相投的mentor有多重要,相信过来人都是深有体会。
我的mentor身高192,风格是那种很有亲和力的类型,第一次在公司见面就让我猜他的年龄,得到比实际岁数低很多的答案后,满意地笑了。虽然年长我不少,却是一个心态年轻的人,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的那种。记得上班第一天在本部培训,会议室里他问我,
“你有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吗?在这个项目上,有想过自己的定位吗?”
“有。”
“这么小就想清楚啦?那你说说。”
“我想成为一名项目经理。”几乎脱口而出。
虽然内心是有点怯的,但是好在回答地心直口快。这个问题,在我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被各种各样的人反复问过。现在回顾一下,在每一个moment,我的回答从始至终倒都没有变过。
他有点惊讶,因为据他后来说,他当时是紧急想给这个项目招个junior帮架构师写文档。是的,just写文档,然后再看看有啥干啥。
“你知道项目经理是干什么的吗?”
“我知道,项目经理就是项目的leader,我想成为这样的,一个真正的owner。”
“你觉得你适合吗?”
“非常适合。尽管我现在还有很多要向您学的,但是我会成长。”
接着他笑着拿起笔,在白板上马上就跟我讲了项目经理究竟要管什么,什么才是重要的。我认真地记着。
“既然你这么想当项目经理,”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你就是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以后纸上项目经理一栏,就写你的名字。”
我???

“我是不想当项目经理的。”他把笔盖上放回桌上,“你以后要负起责任来哦。”
被他逗乐。
就这样,欢乐的职业生涯经历了短暂的停摆后,在这个春天又继续向着目标前进了。当时最初我们项目上只有三个人,我老大,我和一名架构师大牛。我们作为乙方是on site在客户的办公大楼做项目,一年回公司的日子就几天,其实还挺没归属感的。但是我却好运地遇到了极好的甲方客户。
我算是我所在的那一层里年纪最小的,除我之外大家都比较资深。其实这种环境贯穿了我工作的前四年,给我的风格打上了浓浓的烙印。外资大平台团队结构很精简,初级岗位极少,所以大家都是工作了多年的资深人士,做事专业性很高,容错率极低。职场中无处不在的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都要求你时刻保持逻辑清晰。在这种相对苛刻的环境下,我养成了非常严谨的作风。因为哪怕你写邮件写错了某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在message loop里多添加了个不相关的人,都很有可能被人challenge。在再加上客户是德系企业,这种强迫症般的严谨在工作中随处可见,哪怕是这儿的茶水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丝不苟的。不过我们项目对接的那个客户组,却是非常好打交道的一群人。老大总带着我和他们打成一片,交往的过程中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我们组随着项目的不同时期,人数会有一些变化,不过大家来来走走,不变的只有我们三个铁三角。我的PM和架构师都是我很重要的mentor,两人手把手地,从不同层面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不吝啬地传授给我,我真是太幸运了!
我特别服我的PM,他是一个拥有着强大的经验库,且EQ,IQ,AQ都很高的人。平时跟他开会,多焦灼的情况他都能有如四两拨千斤般地轻松化解;而在和客户做业务分析时,再复杂的业务场景他也能当场捋顺并在休息间隙给我讲明白。并且,他不遗余力地在培养我的leadership,让我的视角能够跳脱出来变得更宏观。同时我们也是忘年交一般,除工作内容之外我会讲很多生活上的烦恼和迷茫,他很能开导我,也分享给我他的私人经验。
不过,他这么一个总是能带给团队能量的人,却也有自己独特的培养计划。
他很少直接夸赞我。尽管我能感觉到一丝欣赏,以及他在客户面前有时会对我肯定,但私底下,从他嘴里我却只能听到批评。看到别的组的小朋友得到老板的大力夸赞,我还是很羡慕的。不过用我老大的话说,“我夸你有什么用呢?”
当完成一些自认为不错的任务后,我会问他的反馈,他就会绵绵不绝地指出我的问题。当下总是非常挫败的,垂头丧气地问,“就没有任何值得肯定的部分吗?”
“夸奖你有什么用呢?我要做的就是指出你的问题,有则改之。”

在这个我非常喜欢的项目组,大家一起同舟同济地经历了一些高峰与低谷,最终也出色地交付了项目。正是因为和欣赏的人一起做着有挑战性的工作,让我在这段项目期间从始至终都鸡血满满,甚至每次开心过周末后,都会期待周一的到来。现在想想,这种巅峰的热情实在是太稀罕了。到最后项目结束,再梳理我所得到的,就能感觉到突然间的成长,量变转化成了质变。
在这一年间,靠着各位mentor们的带领以及自己的上进努力,渐渐的,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职场信用。在项目快结束时,开始有前辈给我介绍其他项目。
不过咨询行业做项目就是这样,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开这个项目那天,我确实非常不舍,最后在走之前点击了发送,发出了我的最后一封farewell letter。当时还有两个客户没走,正在收拾准备下班之时收到了这封邮件,特地走过来跟我告别。其中一位是我的甲方经理,我很欣赏的PM姐姐,和我告别后她特地又回复我的邮件到我留的私人邮箱地址,感谢我为项目的付出。

能遇到大家我真是太好运了!
回家后我又难过地哭了会儿。记得有次吃饭,PM说,这也是他遇到过最棒的团队,他也很想一直一起合作,不过以他的经验,解散了的项目组确实是很难再聚到一起了。在这些重大事件的ending节点上,我好像总会哭,因为每每此时,我都深刻地感觉到,一些喜爱的事喜爱的人离我远去了。
“It is both a blessing and a curse to feel everything so deeply.”

(其实才讲完工作的第一年……这篇还是分上下两期吧……)
⬇️我的其他工作漫谈:
高能面经👉: 在2018裁员潮时,为跳槽我面了12家公司
握薪尝胆👉: 996初体验 | 创业公司值得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