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曼谷策展巡礼:是什么决定我们的艺术体验
这一篇超长观察手记。
此前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观察巨头缺席的曼谷艺术世界,关注散落在Riverside,石龙军路创意区,伦批尼使馆区附近、素坤逸沿线的那些本土或外来的中小型画廊、同时经营餐馆或酒吧的Alternative Art Space、甚至各国领事馆下属的文化推广机构,发现这里的社群氛围比想象中浓烈,但艺术体验却是参差不齐。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策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艺术体验。这里分八个维度进行对比,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平庸,什么是Kitsch(媚俗/刻奇)。
第一维度:空间环境
任何内容都需要容器来承载,展览需要的容器是空间。当艺术作品和展览空间发生化学作用的那一刻,参观者的感受会放大,提升,加倍。反之,你对作品的好感会大打折扣。策展人需要放开想象力,寻找一个天地人和的场地,帮助作品更好的呈现。
美好案例:冷门寺庙里存骨灰的回廊下铺满无釉陶瓷骷髅头
Nino Saracura的"离开以后你会留下什么"是一个死亡主题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策展人的操作是将125,000个无釉瓷骷髅头覆盖在佩云寺的佛塔回廊里,邀请参观者脱鞋踩上去,沿着长长的回廊向前走。身旁是堆叠的骨灰与碑铭,偶见拜祭者挂上去的花环,脚下是脆弱而硌脚的骷髅,回廊外是蓝得透明的天空和洁白如雪的钟形舍利塔…… 这样的环境激发我们自然地陷入哀愁:“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日,明天我就将变成一把骨灰,我会或者我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呢?”



反面案例:熙熙攘攘的百货公司长出一个塑料大南瓜
相比之下,安放在暹罗百丽宫的草间弥生塑料南瓜雕塑却显得有点苍白。
在扶梯的末端,转弯的空地,咖啡店的外侧,地板贴满白底红色波点,充分彰显了草间婆婆的存在感。然而这里太嘈杂了,绝大部分人都心事重重地掠过,偶尔出现了艺术敏感群体,他们下意识掏出手机,拍完照又立刻走掉,目光直接碰触作品的时间平均不超过三秒钟。
当然,社交媒体曝光对艺术而言很重要,并且“展览”的边界也应该像人类的征程一样不断开拓。但曾经在草间弥生的原作前凝望那些迷幻波点的人们,却很难在暹罗百丽宫投入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因为你可能已被空调吹得瑟瑟发抖,满心想的都是:赶紧去买一件衣服套上!买衣服!买!衣!服!
毕竟,这是一家百货公司。

第二维度:主题
好主题一眼就能锁定:清晰,有趣,深刻,共鸣。而那些模糊,悬浮,文笔不通,自说自话或者人云亦云的主题,你根本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
这里挑选看过的两个摄影展做对比。
美好案例:他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捕捉皮卡车厢里的爱与哀愁
加德满都摄影画廊位于石龙军路创意街区,是一栋有着异国首都名字和绿色木墙的复古房屋,我在这里遇见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摄影展——《早上8点》。
摄影师每天早上8点都在帕亚泰站附近的一座天桥俯瞰下面的车流,总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跟踪几台固定路过的卡车。有的车运送一群去上班的蓝衣工人;有的车载着一位只坐右上角、爱穿牛仔裤的杀马特男子;有的车厢凌乱无序,麻绳、塑料袋、网格、垫木板,偶尔附带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女背包客;有的车放满锅具炉具和码得整整齐齐的食物;还有的车里三位青年人永远在花式补眠。
繁忙的车水马龙中,摄影师只能根据一些细节去辨认是不是他在等的车,时间久了,已如朋友般亲切:那些清晨倦怠的面容,绑在护栏上的烂毛巾,车顶的刮擦与凹陷,后视镜的弯曲角度…… 都在镜头里一一呈现。
因画廊空间有限,作品不能完整展出,有几个系列只能通过电视屏幕播放PPT。但我们可以轻易的接收到摄影师的讯息。他甚至不需要撰写前言就能让作品自己说话。
借助摄影师之手,我们从上帝视角看到了芸芸众生的生活轨迹,烟火日常。它们如此重复单调,像麦当劳年复一年的套餐;同时又如此活色生香,好像INS里精心布置的食品摆盘。
是否也有一双眼睛,正穿过宇宙尘埃观察我们这盘小菜呢?



反面案例:为了填满一层楼,他们腾空了公主的硬盘
同一时期,在BACC模仿古根海姆的环形建筑顶层,正在为诗琳通公主举办大型摄影展。
都知道拉玛九世是个被国家公职耽搁的伟大摄影师,但不代表他的女儿也是。尽管公主殿下低调质朴,亲近天朝,文学造诣高,是值得尊重的女人,但她的摄影作品依然平淡,杂乱空洞,没有主题,没有聚焦,从政治人物到田野风光,从花斑小猪到国外海景,从郊区农舍到景区地摊…… 怀疑为了填满BACC宽阔的九楼空间,他们腾空了公主的硬盘,没有主题制造主题也要上。



第三维度:视觉效果
作品陈列,空间再造,光影对比,叙事能力,创造共鸣。
美好案例:讲故事的椅子们
在昭披耶河旁,石龙军路创意街区的核心地带,Rivercity购物中心与玫瑰圣母堂的附近,有一片名叫Talad Noi的老街坊,藏着一栋神秘的老房子,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神秘的马扎展——从木头小板凳到钢铁折叠椅,皮革圆墩子到编织伸缩龙椅。
它们并不是来自于意大利某个世家的高端手工作品,而全部都是泰国本地普通劳动人民:直男焊工、微笑阿婆、屌丝少年、沉郁大叔等。
这些人从未把自己看作“艺设计师”或者“艺术家”,然而当你步入这个既破败又精致的地方,伴随着一台正在播放泰语节目的老式收音机,透过光影,透过建筑的圆窗或穿过裸露的支柱,看见这些材质、造型、做工、风格、审美完全不同的椅子们,以及挂在它们背后的大幅人物海报,你会立刻感应到——有故事!并且,艺术就在故事里!


美好案例:步入画廊的一刻,你也步入了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与家庭记忆
伦披尼使馆区是曼谷为数不多的精致片区,就在通往丹麦使馆与歌德学院的小巷子里,坐落着一栋非常低调的白色小屋——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时逢著名泰国艺术家Navin Rawanchaikul的个展开幕,在联合创始人Supamas小姐的介绍下,感受到了这位艺术家国际级的精湛创作能力,有点可爱的自恋(画了无数个平行时空的自己),与师父Montien Boonma充满情感的通信手稿,用纺织物编织的父母肖像,以及完全复原父亲的一整个布料店的大手笔。这些展品的摆放,顺序,以及营造的整个气场氛围,都在完完整整的叙述着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家庭记忆。
此外,CITYCITY很擅长在空间里面再造空间,它的层高比HQueen’s可高多了:)非常方便按照策展需求搭建出木头盒子、塑料帐篷、钢铁小屋……等各种小空间。
最妙的是,墙上悬挂着用灰尘书写的钢琴谱,那轻盈美丽的旋律也正在整个空间上空播放,当你走到画廊侧面的第二空间,那里在播放艺术家的视频作品:复古的家庭场景中,一位平静而优美的老太太斜靠在一架钢琴前,她几乎是静止不动的,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的眼睛在眨。
所有的元素都通过巧妙的叙事联系起来了。




反面案例:丑展特别多,只说一两个
难看的展,或者说视觉上丑陋的展,那可是太多了。
比如大城(我们姑且把大城看作曼谷的一部分)游客中心二楼有一个历史展馆,一个艺术展馆;朱拉隆功大学艺术中心的展;还有曼谷大学画廊里乱七八糟的学生展…… 这些都是老气、过时、粗糙、随意、缺乏想象力的代言人。




第四维度:文字介绍
如果没有辅助信息,让我们单纯的从视觉去阅读一件作品,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得多么专业,知识多么渊博,想象力多么丰富,才能通过色彩、平面、边缘、尺寸等内在品质,去捕捉到艺术家心里的那些戏剧化的活动,那些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以及他赋予在作品中的晦涩叙事或政治嘲讽呢?
所以前言,展签,艺术家的生平经历,这些都很重要。
好的展览会通过有趣的方式给你有用的信息,帮助你加深理解。而有些展览只会通过平庸的方式给你一堆看似高深哲言,实则别扭无趣的文艺黑话,甚至大字报。
美好案例:墙上的字母与手机里的诗歌
在TARS画廊为Rudolf Beger举办的个展中,大面积白色的墙上贴满了花哨写意的黑色手写体字母,作品的展签上还有二维码。
因为艺术家本人也是一位诗人,他为每张作品都创作了一首诗,又或者给每首诗创作了一张画,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轻松下载到。
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这作品背后的讽刺意味和延伸内涵。


反面案例:
展览中的文字介绍能够同时具备文学功底和实用主义的肯定不会太多。绝大部分都是一堆堆的废话,到了真正核心的部分,却说得云里雾里。
有的太直白,让你缺乏想象力。
有的只介绍艺术家本人,家庭背景,过往的经历及成就,而关于这件作品几乎一言不发。这不是留白,而是策展人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吧?(首届曼谷艺术双年展就常犯这个毛病。比如在卧佛寺展出的一幅壁画,在黎明寺展出的鸟神雕塑,展签就很空洞。)
有的套路深黑话多:共谋/认同/边缘/同质/冗余/消解…… 字儿都认识,但组合到一起总觉得不是你学过的语文。
大家都读过很棒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真正优秀的文字不应该是这样的。


第五维度:意料之外
意外是无法安排的,纯靠邂逅,与你心灵的神发挥。
美好案例:据说是随手堆出来的不算展的展
来自法国的年轻画廊主Pierre在素坤逸核心地段的背街小巷里,拥有一家经典的四层小楼,他的生意就在此展开。一楼是展出场所,二楼是多功能房间(可以挂画放雕塑或装置,可以播放视频,找个DJ打碟还可以变身私人电音派对),三楼和四楼曾经是驻留艺术家的住所,但现在已经变为纯粹的工作空间。
在与Pierre的聊天中,我们无意间上到二楼,遇见了这个“展览之外的展览”。据说它只是为了给一楼腾空间,把原先的作品随手放了一下,但是这种”随手放“却显示出一种奇特的趣味感,就好像是一种精心打扮过后的慵懒邋遢,在许多细节上都有神奇的效果。


美好案例:暗黑童话与赛博朋克
在中央码头(Sathorn Pier)以南,有一个不太显眼的地下酒吧,JAM。和许多的Alternative Space一样,它下面卖酒和小食,而楼上会举办展览。
二楼的两个空间并不大,正在举办一个很有个性的装置展:最明亮的黑暗。
上一篇提到在O.P.PLACE里经历过的“惊悚艺术体验”,那种杏仁脑扁桃体大量释放恐惧信号的感觉,在这里仿佛昨日重现了——阴森森的二楼空无一人,昏暗暧昧的灯光好像随时会灭掉,木板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声音。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兢兢战战低推开了尽头处的一扇门,走进乌漆嘛黑的展厅。
有负片效果的绘画作品或摄影,还有勾起你童年阴影的声音。勇敢的在里面呆上三分钟,阵阵寒意从脚往上窜,拔腿就走,连对面那个展厅都不想看了。
怀着一丝怅然回到了楼下,陡然被一楼的热烈氛围感染——画着精致妆容的DJ投入的搓盘,酒保面无表情的穿行,来客们各怀心思,整个画面呈现一种赛博朋克废土风的气质,完全解构了二楼的幽僻眩怖,让我们与这个展和解了。
哎呀,你们这些回魂尸!



第六维度:商业氛围
1969年,西奥多.阿多诺的著作《美学理论》出版了,他竭力反对媚俗(Kitsch),鄙视“大众文化产业”,仇恨那些交易、利润、以及堕落人性的虚假需求。在他看来,“艺术”应当超脱于商业市场,满足人类最真实最本质的需求,而不是当下的:炫富、投资、洗钱、跟风、附庸风雅。
但是,有些东西你可以不喜欢,却无法阻止,正如同阿多诺无法阻止消费主义把艺术变得更加复杂。
现在,金钱在艺术世界里扮演的角色比艺术本身更重要,定义艺术世界的成功,和我们定义股票差不多:本身的经营状况,估值多少,市值多少,有没有庄家,有没有跟进,有没有媒体鼓吹,有没有紧跟热点,有没有符合政治需求。
美好案例:开幕酒会上的坏品味与恶趣味
MOZART的德国创始人将一个街头艺术家带进跨国连锁的奢华酒店SO/SOFITEL,他的合作伙伴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奢侈品牌专家,拥有许多高端客户,酒店合作方也邀请了不少入住客人。
他们试图推销这些欠缺原创性甚至有点Kitsch的波普艺术,但是光靠作品本身还不够。艺术家卖力地跳到桌子上摆出一副Rock Star的模样,在MC介绍自己时拿手机反拍观众,一切都很符合嚣张叛逆顽皮的人设,但是当他被经纪人带到一位潜在藏家面前时,却顿时变成了商务礼仪乖小孩——现在开始有趣了。
潜在藏家是一位在香港工作的瑞士人,他亲切赞扬了艺术家的创作才华,暗示了自己对他作品的兴趣。但是转过身来却耸耸肩说:“刚才不过是假装礼貌罢了,我家里一堆安迪.沃霍尔与巴斯奎特的原作,为什么还要来买这样的东西。”
“那你对这些作品的真实看法是?”
“Horrible!”
值得留意的是,尽管他已经提前收到画册,知道自己收藏的可能性不大,但依然会接受邀请来参加开幕酒会。因为这里提供舒适的环境,不错的香槟,精致的茶点,还有那些寻找猎物的人,当你一踏过门的瞬间,无数道X光就射过来对你进行扫描,实在是有趣至极。
复杂的艺术市场有许多张面孔,只要我们愿意观察,就能看清在伪装和周旋背后,那深刻而残酷的真相。

反面案例:推销的艺术
在曼谷中心偏南的片区,距离Chong Nonsi站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隐藏的小型艺术集中地——N22。这里集结了两家比较商业的画廊,两个实验性的空间,一个播放视频的空间,一个自费的艺术家驻留项目。
与富人区的豪华酒店不同,N22四周有点荒芜,而且它本身就在一个仓库工业园区内,更加昭示了自己的定位——年轻、实验,地下,开放,难以商业化。
因此Lalanta在这里试图卖出画,是比较困难的。当我们对一幅泰国女艺术家用蛋糕裱花工具创作的人物肖像流露出兴趣时,经纪人像卖一套瓷器般生硬的推销着,毫无技巧的流露出了她的急切,缺乏上面一段开幕酒会所呈现的黑色幽默,更不能像法国画廊主Joel那样明确表示:“你从我这里买作品,如果三年之后不喜欢了,拿回来,我承诺按照每年10%的涨幅回购这张作品。”
卖出艺术品,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第七维度:拍照指数
有些打着艺术旗号的网红展颠倒主次,完全是围绕“如何成为大型快闪写真背景板”的宗旨来设计,往往还要收很高的门票。如果你的摄影技术不佳,那基本上值不回票价的。
大家可以去试着寻找这样的展:它有艺术家的表达意图和技术手段,同时也充满娱乐性,适合充当你的背景板,但是又不像上述网红展那么商业化。
美好案例:自带滤镜的艺术装置
曼谷艺术大学(Silpakorn University)的教授K.P有个系列装置作品,分别于BAB和他自己的N22的两个空间里展出。教授的创作<甜蜜边界.在灯管>很现代,同时拍照指数奇迹般的高。不是说它多么精妙多么美丽,而是四面八方的柔光打来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颜值好像坐上了火箭,完全不需要滤镜!完全!


美好案例:艺术的分子在建筑中自然流动
靠近廊曼机场的MOCA已经红了很久,但是去的人相对比较少,因为它远离市区,交通不便,而且以固定展出为主,票价也不低。但若你的时间允许,还是非常建议到此一游。
首先这是东南亚唯一的MOCA,可以帮助大家梳理泰国的现代艺术脉络与审美。其次,这栋楼获得过建筑大奖,本身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的布局,动线,光影,空间,都非常美好。
无论你对这些作品的观点如何,至少你不能否认这里的“拍照指数”很高。
250泰铢,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第八维度:艺术家在现场
纽约的车库,伦敦的阁楼,巴黎的小酒馆,北京的地下室…… 一个挣扎着并享受着生活的艺术家所拥有的全部气质都聚集在了这栋曼谷的三层小楼里——这是墨西哥女艺术家NatalieLudmila的工作室兼住所,位于石龙军路创意区,离BTS的Saphan Taskin站大约1公里,名叫Buro57。
去的那天是她与另一位艺术家的双个展开幕之夜,白色小楼在夜色中熠熠发光,门口堆满了人,西方的,东方的,就像电音派对上那些蹦累了出来喘口气抽根烟的家伙们。穿过人群进入一楼,这里挂着艺术家的木刻画,还有她拍摄的视频投影。抓上一碟金黄色的玉米小脆饼踩着吱嘎的楼梯上二楼,看见用呼啦圈和两只溜冰鞋搭建的诡异空间里,安放了两张沙发椅,分别坐着两个女人。随意的坐在地毯上加入对话,其中戴眼镜的便是艺术家本人,而旁边那位闺蜜其实是首次拜访的另一个艺术家。
就在同一层楼,打开通往阳台的门,那狭小的空间里挤着更多的西方青年,抽烟的,喝酒的,瞎聊的…… 多么亲切的画面,想起了一个朋友开过的Home Party,不到2平方米的阳台硬塞进去了七八个大块头以及一个烧烤架。突然觉得我不是在看展,而是一个老朋友,顺道过来打声招呼,吃点零食,喝杯啤酒而已。
想起了那位穿着白T端着红酒一脸攻气的日本女艺术家Maki Ishii,她的“攻”来自于12年的德国生活(看德奥音乐剧的你们都懂);那位在法国呆了9年的曼谷女艺术家Charuwan Noprumpha,她背包带子的颜色和自己的装置作品一模一样;那位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小个子泰国女孩Kawita,顶着感冒坚持做现场行为表演,在电影配乐般戏剧化的声音设置中依然充满张力;还有那位诗纳卡琳威洛大学的访问艺术家,专业画裸女五十年的帅大叔Rungphan Buruutchati,认真的坐在椅子上拼命吞咽刚吃进去的三明治,就是为了在合影时依然保持最帅的状态……
其实,错过了艺术家在现场的展都是有遗憾的展。
这和剧场是一个道理,作品在现场,演员在现场,你也在现场,才算功德圆满。







and so on
第九维度:主观性——时机/天气/穿着/状态/经历/心情
如果你刚刚经历了高温下的大堵车,帮闺蜜基友代购买错又不能退货,绕了大半个城市打卡的网红餐厅超难吃,支付宝账单弹出可怕的数字,筋疲力尽爬到画廊却发现自己衣服太土拍照不酷…… 你会作何感想?或许觉得那里是你的空调天堂,又或许会憎恶眼前的一切。
发生在人体内的化学作用会如何演变,至今无人能懂。谁都不能确保你的艺术体验是恐怖或者美好。
最重要的是——永远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你才能够不迷失在盘根错节、千头万绪、权威发话、庸者跟风、金钱暧昧、供应爆炸、Kitsch当道的艺术世界里

欢迎关注公众号:tippi-the-lion(铁皮狮子)
里面主要写艺术/戏剧/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