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想与哪位已逝的作家聊聊天,聊什么?
查看话题 >硬汉“拳击手”:海明威

对于喜欢的作者,会倾向于避免读他/她的传记,海明威是个例外。但凡读过一本他的作品或者稍微了解一点他的为人,都难免被吸引去了解他的一生——他的一生比作品还要精彩。
与作家相匹配的性格往往是:敏感、多思、忧虑、想象力丰富或者逻辑性强,但像海明威这样刚烈、勇猛、硬汉形象的拳击手作家,实在少见,一如他创造的全新的文学时代。他喝酒、参与战争、热爱拳击、醉心于斗牛,甚至还用当年从腿里取出来的弹片打了一枚戒指,这个可以戴在身上的纪念品见证了他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以及他第一次名扬四海。

海明威在完全默默无闻的时候就已然决意要当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作家。我经常想,热爱拳击的海明威在出拳时会想些什么?后来明白,出拳时,拳击手什么都不会多想,只会想着目标。他并不想一炮走红,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是对于他想达到的成就,他早就确定下来并且一步步将目标精确地执行。如果你知道关于玫瑰的一切,他就和你聊玫瑰,直到他学习了你所知的一切。他会向你鼓励地微笑,问你问题。有人能这样听你说话,真是莫大的恭维。直到谈话结束,你可能才会发觉,其实你的那点儿见识他都都知道,但他就是很少表露出来。或许正是这种聆听者的特质,让暴烈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也能一直被朋友包围。
海明威同时知道,所谓流动的盛宴“巴黎”,其魅力并不那么有利于身体健康,投入其中是为了他的目标,实际上,与巴黎保持一点距离才是明智。在这方面,海明威是聪明人,对于巴黎他从来没有陷得太深,即便刚到巴黎漂泊的时候也没有,即便他说出那句有名的话“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时也没有。放荡享乐渐渐让一些不怎么有毅力的作家山穷水尽,而海明威却把巴黎看成一个秩序刚刚好的城市,只要照实写就可以了。任何无关之事都无法动摇他成为伟大作家的意愿,他有拒绝诱惑的能力,有清醒的头脑,这一优势让他得以成为巴黎社交圈的核心,又让他成为局外的观察者,以保持他持续的创作力。
海明威并不想通过装扮成文学的商业糟粕来抵达自己想要的位置,成功必须来自创新和对技艺的精研。所以在不用为生计以记者的身份东奔西跑时,海明威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写小说。那些不写作的时间就用来构思、从写作中恢复元气,或者是在准备下一次的写作。不为自己的写作操劳时,就在专注阅读别人的作品。(同为写作者深刻理解,这样的阶段真是最幸福的时刻,而非作品完成的时刻。)有时他的妻子哈德莉和丈夫拥抱亲热,会听到背后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发现海明威一边抱她,一边在她背后看书。海明威说,自己工作的时候就像一头“盲眼的猪”。他的朋友说:“海明威精力旺盛,很懂得生活之乐,但是为了追求他所要的东西,他活得太辛苦了。”
辛苦是他人的臆想,海明威不介意。他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为了当个普通人。辛苦也好,幸运也罢,毕竟,才华就是才华,不管它是亲吻了你的手,还是一口咬上去。海明威只是想让这片天地留在自己的文字里,就像它们留在塞尚的画里。所以越是痛苦发生的时候,越要打开五感,如果你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闭上眼睛,那么作为艺术家你将永远无法用发自内心的直率,展现死亡、灾难本身。

也许每一个爱海明威的读者都想回避他真实人生中的一些行径:轻易背叛好友,成名后嘲弄恩师,抛弃结发妻子,与人相处时两面三刀,为了出版的目的不择手段等等。在他的文字里,他娴熟地利用、研磨、调配着别人的生活与脆弱。巴黎的那个小团体之所以在最初如此团结,可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不想和低俗的平凡之辈为伍。作为一位风格上独具创意的作家、一位公众人物,他的发迹之路和谁有关,就会和谁起摩擦。他心里无法容忍其他人也是艺术家,因为他想主宰整个领域。可正是海明威这样刚烈的性格才能写出那种纯粹的作品,才能在使用文字时如此温柔动人。时代动荡不安,社会笼罩着假象的狂欢,一个敏感的、想要有伟大成就的艺术家,你能期待他度过清教徒式的一生吗?一个写出那些作品的作家,度过怎样的人生都可以被原谅。话说回来,我们这些品性没有高尚多少、才华也不如海明威的人,又有资格去原谅什么呢?文学是超道德的,而不是非道德的,很多东西其实仅仅是不在道德范畴内罢了。对战场敌人的惺惺相惜就是一种超道德。道德在欲望面前根本是苍白的。
想起在阅读阿摩司的《了解女人》时看过一段话:“读者从作品中了解的作家是私下的自我,现实生活中的作家则是公开的自我,大多数人外部自我都是以伪装形式出现的,因此,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自我藏在人的灵魂中。”
“我不愿介绍自己,就让读者和批评家去编瞎话吧。”海明威说。
你看,海明威就是海明威,海明威没有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