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乌镇之美
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的乌镇,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其历史渊源流长,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

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去了乌镇,一定不要错过当地极具特色的美食,它会让你的味蕾爆发,给你口感上前所未有的满足。
姑嫂饼
姑嫂饼在乌镇至少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了,在清乾隆年间的《乌青镇志》的“土产篇”中就有它的“传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 咸中带甜,油润麻香,入口酥、松、糯。

红烧羊肉
红烧羊肉是乌镇的特色小吃,也是游人来乌镇的必尝菜肴。以当年的“花窠羊”即青年湖羊为原料,肉嫩脂肪少,是乌镇冬令不可少的进补菜。
品尝乌镇羊肉的最好时间是在秋风起后,各家羊肉铺里都坐满了大快朵颐的食客。羊肉酥酥的,肥而不腻,颜色深红,汁水滋润,胡葱与萝卜都吸足了肉汁,甚至比羊肉还要好吃。

白水鱼
白水鱼是野生鱼类,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其肉嫩味美,属稀有淡水珍品。一般白水鱼捕捞出水即死,如若遇到活的白水鱼,则不要错失机会,可让店家活杀清蒸,尽品其鲜嫩原味。
臭豆干
乌镇的臭豆干别具风味。用上好的传统老卤泡制20多个小时而成,香得纯正。不管是将臭豆干在菜油中油炸,串在竹签上,抹上豆瓣辣酱;还是把臭豆干清蒸,都是让人难以释口的美味。

乌镇酱鸭
乌镇酱鸭选用本地农民当年放养的土种雌鸭作原料。原汁浸烧,三次出汤;再放入上等酱油、黄酒、白糖和香料等佐料浸烧;出锅后又得涂上一层麻油。鸭体内的水分已基本蒸发,所以特别容易保存,有"六月不馊,腊月不冻"之说。
青团
青团流传百余年,用嫩艾、小棘姆草等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色的团子,过去乌镇人用它扫墓祭祖,但现在更多的是应令尝新,祭祀功能已日益淡化。最受欢迎的是本色的实心青团,因为它最能体现春天的纯净气息。

定胜糕
定胜糕谐音“定升高”,状若荷花,五个雪白的花瓣中央点缀了红绿色的果脯丝。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腻。
传说古时乌镇人民为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而特制的一种点心,象征着战争的凯旋。后来,乌镇读书人考状元,亲朋好友便都要做几笼香甜柔软的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

在乌镇青石铺地的冷巷里,双方是木结构的古式老屋,镂空的门窗,雕着出色、细腻的人物和花卉。隐约飘来的酒香,透过深巷满街泛动,令人如醉如痴。这就是乌镇“三白酒”的清香。在盛产水稻的江南,自酿米酒是乡下的习俗,而乌镇三白酒则是江南酒之优。
有诗说:“千年乌镇千年酒。”千百年来,三白酒不知留下过多少佳话,也不知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绝美诗章;千百年来,乌镇人坚定地传承着三白酒的香醇,自然而然地在安好和恬淡中连结着三白酒的韵味。

相传,乌镇有个孝子在帮别人家做工时,雇主给了他两只粽子。他舍不得吃,想带给母亲享用。他将粽子藏在一个老树洞里,随手扯了一把草遮住了洞口。
天俄然降年夜雨,孝子走得慌忙,忘了取粽子,等他再想起来取时,粽子已经被雨水草汁浸成软呼呼的了。孝子舍不得扔失踪,仍是将这两只粽子拿回了家。没有想到剥开粽子,喷香气阵阵,味道更好。

母亲忙问事实,儿子答说上面盖了一层草。原本这是一种能使米食发酵的酒药草。从此,母子两就用这种草和面做成曲饼,酿制甜白酒。慢慢地,这种做酒体例传布开来。每到岁末,乌镇家家都自酿这种米酒。
古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家,明朝时就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闻名。现仅存的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

乌镇之美。正如宋代诗人宋伯仁在《夜过乌镇》写到的那样:“望极模糊古树林,弯弯溪港似难寻。荻芦花重霜初下,桑拓阴移月未沉。恨别情怀虽恋酒,送衣时节怕闻砧。夜行船上山歌意,说尽还家一片心。”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