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帝后陵寝之两位保太后陵

保太后,是北魏时期特有的政治现象。
所谓保太后,为中国古代北魏皇帝,在登基之后所册封给乳母〈或褓姆〉的一种封号,始于北魏世祖封乳母窦氏为保太后。
北魏从建国开始,为了避免古代(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的母后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实行残酷的“立子杀母”政策,后妃一旦产下皇子后,都将一律赐死。但幼龄皇子仍需旁人抚育,因此皇子由乳母看护,将来皇子即位后,便会册封该乳母为保太后。
北魏时期一共有两位保太后。
分别是北魏世祖乳母:惠太后窦氏,后改尊皇太后。 以及北魏高宗乳母:昭太后常氏,后亦改尊皇太后。
而这两位太后去世以后,也许是因为他们并非真正的太后,也不是皇帝册封的皇后,所以,她们没有葬在北魏的皇家陵区定襄金陵。而是自己为自己择地营建陵寝。
一、惠太后窦氏崞山陵
窦太后是太武帝拓跋焘保母,《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云,始光二年(425)“三月丙辰,尊保母窦氏曰保太后。”又云,“太平真君元年……秋七月……丙申,皇太后窦氏崩于行宫”。又据《魏书·明元密皇后杜氏附太武惠太后窦氏传》:“真君元年崩,时年六十三。诏天下大临三日,太保卢鲁元监护丧事,谥曰惠,葬崞山,从后意也。初,后尝登崞山,顾谓左右曰:‘吾母养帝躬,敬神而爱人,若死而不灭,必不为贱鬼。然于先朝本无位次,不可违礼以从园陵。此山之上,可以终托。’故葬焉。别立后寝庙于崞山,建碑颂德。”
崞山陵位于山西省朔州西南境的梵王寺汉墓群,具体方位为山西省浑源县麻庄村。当地人称为“孤圪瘩”。
《水经注·?水》云:“?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径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径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径巨魏亭东,又北径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
?水即今桑乾河,崞川水为今之浑河。浑河源于浑源县中部恒山河谷,西流经浑源、麻庄等地入应县镇子梁北折汇桑乾河。崞县古城在麻庄正北迤西。崞山在其北,恒山在其南,故称“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麻庄故城之西亦有崞山余脉,环围如城郭。光绪《山西通志》所谓“州西二十里有横山,南北恒亘如城”,清《浑源州志》所谓“山形如郭,故名”是也。
因此,崞山陵的具体方位必然在这片区域附近。
崞山陵附近有北魏中山王王叡墓,在党留庄村。墓冢直径约20米,高约七八米,西有盗洞,夯层宛然,厚10~14厘米。
据《魏书·高祖纪》,太和五年(481)“六月甲辰,中山王(王)叡薨”。又据《魏书·王叡传》,“寻薨,时年四十八。高祖、文明太后亲临哀恸,赐温明秘器、宕昌公王遇监护丧事。”“内侍长董丑奴营坟墓,将葬于城东,高祖登城楼以望之。京都文士为作哀诗及诔者百余人。乃诏为叡立祀于都南二十里大道右,起庙以时祭荐,并立碑铭,置守祀五家。”
其墓正位于党留庄村。
村人云,此冢名“盐圪瘩”,中空,无棺无尸,八路军曾用以防空。又据《王叡传》,王叡与其父王桥“父子并葬城东,相去里余,迁洛后,更徙葬太原晋阳”。
此墓或为王叡家族成员墓。
二、昭太后常氏
常太后(?―460年),常氏,辽西人,前秦扶风太守常亥孙女,渤海太守常澄之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太延年间,常氏因事入宫,担任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拓跋濬的乳母。正平二年(452年),拓跋濬继位,因常氏有辛勤保护之功,尊她为保太后。兴安二年(453年),又尊为皇太后。和平元年(460年),常氏去世,谥号昭,葬于广宁的磨笄山(鸣鸡山)。
《魏书·卷五·帝纪第五》:夏四月戊戌,皇太后常氏崩于寿安宫。五月癸酉,葬昭太后于广宁鸣鸡山。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和平元年崩,诏天下大临三日,谥曰昭,葬于广宁磨笄山,俗谓之鸣鸡山,太后遗志也。依惠太后故事,别立寝庙,置守陵二百家,树碑颂德。
昭太后常氏陵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县西北的山区,具体方位待考证。
关于磨笄山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458年,赵简子之子赵无恤(赵襄子)承袭爵位。赵无恤为吞并代国(在今蔚县东北),在夏屋山宴请代王,席间令厨师假装敬酒,用大铜勺将代王击杀。
赵无恤的姐姐早先嫁给代王,赵襄子设计杀死代王后,派人迎接姐姐代王夫人归赵。当时跟随代王夫人的部下,有从娘家带来的随从劝其助弟立业,有代王派来的侍奉,劝其为夫报仇。代王夫人悲切地说:“自嫁代王以后,代王对我情深似海。如今代王惨遭杀害,我若迁就弟弟扩展势力的行为,不报夫仇,就是不仁。赵家从小养育了我,恩重如山。我若为夫报仇,限制弟弟扩展疆土,赵家失去立国之地,就是不义。不仁之事不能干,不义之事也不能干。只有为仁而殉代,为义而殉赵了。”说完,从头上拔下笄来,在石头上磨了磨,自杀而死。代王夫人平时待部下特好,大家誓愿永远跟随夫人,都集体自杀了。赵襄子派来迎接代王夫人的使者,看到此等壮烈的情景,深为感动,也跟着自杀了。
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将其地称作磨笄山。《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襄子灭代,“其姐闻之,泣而呼天,磨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磨笄之山”。
《魏土地记》说:“代郡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赵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日:‘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恕弟,非义也’。磨笄自杀而死。使者遂亦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