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云简介
在四川,流传着一句话:春天,从一杯竹叶青开始。而刘祥云的春天,要来得更早一点。当峨眉高山茶园长出第一颗茶芽,就到了刘祥云最忙碌的时刻。
刘祥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叶青绿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2018年4月,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国茶工匠推选活动中,刘祥云被评选为中国制茶大师。他用一份严守的匠心精神,成就一杯峨眉高山绿茶。
关于茶的敬业与坚守
1994年,刚从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的刘祥云来到了竹叶青,成为了一名制茶工人。那时竹叶青正处于筹备创牌的阶段,事物繁杂而员工又较少。除了制茶,刘祥云还要负责茶园管理、包装、质检等一系列工作,常常都需要白天、晚上连轴转,偶尔见缝插针的休息下。
提到制茶,刘祥云说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坚持”。因为竹叶青只在清明前采摘,只在春天美好的30天里完成制作,常常需要制茶师连续两三天不分日夜的加班工作。刘祥云作为一名管理技术人员,不仅要保证制茶的品质与速度,还要在这场时间赛跑里带头坚持。从一名普通的制茶工人到今天的生产部总监,这背后凝结的是刘祥云一点一滴的辛苦付出。
用不断的探索重新定义制茶标准
长在峨眉600-1500米高山茶园的竹叶青,因为只采鳞片舒展后的饱满茶芽,每一块茶园每年适宜采摘时间仅有5天左右。为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住茶芽“鲜”和“嫩”,刘祥云在传承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创新。
在过去,提香一直是困扰竹叶青的一大难题。传统工艺提香时间长,提香质量不稳定,很难保证成品茶的品质恒定。刘祥云带领团队无数次的尝试,开发出高温短时连续化提香技术,创新的通过微波和远红外相结合的工艺,严格的控制提香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水分等各种变量,让茶芽的含水量仅有3%,不仅冲泡时嫩栗香气十足,而且茶芽遇水直立,上下沉浮,美态尽显。
他舌尖认可的茶,才能称作竹叶青
一杯峨眉高山绿茶竹叶青,需要历经38道严苛工序,这其中的每一环,刘祥云都容不得一点马虎与失误。
选茶,是38道工序尤其严苛的一环。论道级别的竹叶青,550g成品需经过近500万次的挑选。选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仅要比较茶芽的大小、长短,还要兼具“形态美”。这也是竹叶青一直坚持人工选茶的原因,因为只有通过肉眼才能挑选出“两端尖细如发芒,中间圆润如水滴,卷曲成美好新月型”的优美茶芽。若是有员工贪快或是马虎,将不合格的茶芽混入成品茶中,刘祥云只需扫两眼就能发现问题,然后全部打回去重新选。
到现在,刘祥云喝过的茶汤已经有数十万杯。制作完成的茶芽,在通过他的品评之前,都不能称为竹叶青。一杯合格的竹叶青,茶芽鲜嫩、茶汤明亮、嫩栗香浓郁、鲜爽醇厚。在香气、汤色或味道上有任何稍微的不足,都不会被他的舌头认可,更不会出现在茶友的杯中。
制茶,也传承一份对茶的用心
在竹叶青,刘祥云是标杆性人物。他平时待人像茶一般温和,但对于制茶的每一道工序,他却十分严苛。他的敬业与坚守,也成了竹叶青的代表精神。
平时对员工他最常强调的是“标准化”:一是每道工序都要做到参数标准化;二是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只有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标准,才能保证每一杯竹叶青,品质恒定,四季如新。
到现在,竹叶青无数的员工都像刘祥云一样,不管是对茶、对工作、对自己,都没有放低过标准。刘祥云20多年对茶的坚守与严苛,不仅仅历练出一杯峨眉高山绿茶,也把这份对茶的用心传承给每一个人。
现在的竹叶青,不仅仅只是一杯茶,更代表了一种平常心精神、一种中国的文化符号。刘祥云希望用一杯竹叶青,留住峨眉高山上的阳光和雨露;也希望用这一杯茶,向全世界传递这份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