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历程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这是一本薄薄的册子,这又是一部厚厚的经济史,读完顿如打通任督二脉一般恍然顿悟,恍然顿悟之后却又对现实怅然若失和无可奈何。吴晓波先生博览群书,立意新颖角度独特的为我们梳理出了中国近三千年典型朝代的经济变革的得与失,顺着作者的笔迹,我们仿佛如欣赏清明上河图一般,看到了一副徐徐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至今各朝各代的人们经济活动的画面。任何行为离开了当时的场景都无从谈起,炎黄子孙行至今日亦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一个的偶然事件所促成的历史的必然。我认为吴先生的笔如手术刀般已足够锋利,其剖析的问题准确深入全面到位,目的也非总结历史那样简单。诚如作者所言: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场化为取向,以维持“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中国走在一条“难以理解”却符合自身逻辑的更“窄”的道路上。 三国演义开篇即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是浸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一种宿命般的、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作者认为,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是中国两千多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的结果,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历史的画面徐徐展开,各色人物次第登场,由于作者书写的历史事件较多,我仅就其中我认为典型的几次进行归纳。 中华民族开篇之作,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评价这次变法之前,一定要想到这是毫无任何前朝经验可借鉴的大规模经济变法的始祖之作。春秋有五霸,首霸者齐桓公。齐国之盛,这是变法的结果。其变法有一条是现代户籍制度的雏形,即“四民分业,士农工商”。作为一位古代罕见的重商主义者,其改革的思路便是“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管制宏观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便是盐铁专营,即其所云“唯官山海为可耳”,在税收上,倡导“寓价于税”,使税收“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这便是今世“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盐铁专营的政策,让中国从此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国家。 商鞅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即使对现代亦影响深远。其“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从此以后土地私有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度。其“军爵制度”打开了孔武之人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结合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构成了精英治国的模式。其“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雏形,结束了分封制带来的地方势力强大的历史难题,成为秦国的治国基础,并为现代中国省市县治理模式的雏形。其“愚民思想”,其“民贫思想”,其试验的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凡此种种,构成了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而其本人,也算得上是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之人。由于争议太大,对他的评价多贬,其本人也以被车裂而终了。 王安石变法,最后的整体配套改革,国史的分水岭。变法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是一个敢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变法之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国家,一个更愿意闭关锁国的国家,甚至国民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法与前世的“管仲变法”、“商鞅变法”等变法一脉相承是一次涉及政府机构、产业、财政、物价及流通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重构了经济权利机构,颁布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等法令,让宽松的经济环境不复存在,自由商业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清官王安石创造了一个贪婪的集权制度。使王安石之后,中国真正严肃的经济问题只有一个,稳定。而与此同时,欧洲却诞生了自由的城市,开始了民主的选举,进而催生了自由的商业,产生了自由的思想,进而迈向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中西文明自此分道扬镳。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使得体制内的创新动力和勇气彻底丧失,自此之后,明清两朝历五百年却无所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自此由东而转西,中国从“稳定压倒一切”终在1840年成“稳定压垮一切”。 时间所限,仅述及以上。未来十五到二十年,制造业的出口能力,城市化红利、内需消费的井喷以及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全民预期,都为今日的改革打开了一扇不小的时间窗口。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