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酒瓶屁股深度?小心被套路!
注重酒瓶屁股深度?小心被套路!
之前酒圈流行一个简单粗暴的酒质判断秘诀,就是看酒瓶底部的凹槽,凹陷越深,酒的质量也就越好。那究竟这是不是真实的呢?
太长不看简短版:确实有一点道理,但小心被套路。

其实酒瓶底部凹槽很深的酒瓶,是有专属名字的——重型瓶。重型瓶的起源比较难考据,但很多人猜测是从香槟酒瓶演化而来。香槟因为酒瓶内气压较大,瓶身做成加厚型的重型瓶,才容易避免爆瓶。因为香槟定位较高,使得重型瓶也随之成为“高端奢华”的符号。再加之重型瓶厚实大气,确实也符合大众对“高端”的口味。于是乎,这种风气从起泡酒向静止酒蔓延,越来越多的酒庄开始给自己的高端旧款换上重型瓶。
重型瓶确实有很多优点,厚实大气的设计,奢华感十足;与标准瓶相比,重型瓶就像高头大马般的“鹤立鸡群”;深入的瓶底凹槽,使沉淀积聚在凹槽内,令陈年过后的酒液更清澈。但是重型瓶也有缺点,厚实的瓶身成本更高;运输时的花费更多;重型瓶对静止酒优化其实微乎其微。因此,很多世界级的名庄对重型瓶并无过多偏爱,能数出的名庄,如拉菲,都是使用标准瓶而非重型瓶。
物总结的精神,使得酒友们摸清酒瓶子之间的套路。重型瓶=优质酒,这样简单粗暴的总结很快就在圈子内传遍,甚至传回酿酒界。于是,更多的酒庄开始使用重型瓶,以提高自家酒的销量。有节操的酒庄只对自家旗舰款使用重型瓶,以突出区分度。没节操的,就对重型瓶来者不拒,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能卖出去的成本都不算成本。

因此,重型瓶可以是红酒品质的参考要素之一,但不要过分膜拜。还是要弄清楚酒标上面的术语,对了解红酒更有帮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