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汇聚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石经论文!

《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
虞万里 编著
2018-12,定价480.00元
内容简介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河南洛阳出土了大批汉魏石经残石,当时一流学者竞相研究,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石经学,揭开了汉魏经古文经学的面纱。可惜的是,时过境迁,随着金文热、简帛热的出现,石经研究渐趋销沉,以致少有人问津。立足于儒家经典而言,汉魏石经和其他五朝石经,既是历朝儒家经典的标准文本,也是研究今古文经学和篆隶楷行字体的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书选录二十世纪最具学术价值的石经研究论文,汇成一集,以存文献之真,并借以保存一段珍贵的学术史资料。
作者简介
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擅长经学、传统语言学和历史文献考证。著有《榆枋斋学术论集》《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榆枋斋学林》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整理古籍数百万字,主持《高邮王氏四种》《明经世文编》等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兼任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教授和研究员,现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任客座教授。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首席专家。






实体书

内页
後 記
如果要追溯與石經第一面之緣,那應該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上海圖書館借閲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和《漢石經尚書殘字集證》二書。當時翻閲,並没有仔細體會,瀏覽一過,買櫝還珠,對其用殘石復原碑圖甚感好奇,於石經並無特别印象。十多年後,我步趨屈先生復原碑圖之方法——時並未知王國維、羅振玉、張國淦已復原在先,考釋復原過幾片敦煌寫刻本殘卷,引起敦煌學界注意,由是而自鳴得意過一陣。本世紀初,我研究上博簡《緇衣》,援用唐石經校勘《緇衣》,因爲是唐代石經,在異文上雖無收穫,但却引起我對石經之興趣,於是轉身研究漢石經《魯詩》,申請國家哲社課題獲准,撰寫《從石經魯詩異文看清人四家〈詩〉研究》一書。在撰諸過程中,深感石經於儒家經典傳承關係之密切,而石經題跋、書籍、拓本難找難見,遂萌發匯集歷代石經研究資料之想法。二〇一三年獲准立項後,即全面展開工作。
漢魏石經研究雖然宋代已經開始,但真正作爲石經學的系統研究則集中在二十世紀。當年隨著漢魏石經殘石之出土,曾出現過一股石經研究熱潮,但歷經搜集、傳拓、匯聚之後,至少在大陸學界已偃旗息鼓。屈萬里在臺灣繼續了這項工作,並指導學生將熹平七經全部重新研究。大陸在五六十年代續有殘石發現,八十年代在河南洛陽也發掘出一批殘石,但只有一二篇研究報道,其他也只是零星文章,不成氣候。究其原因,學界的熱點已從石經轉向甲骨、金文以至簡牘中的戰國文字,而二十世紀上半葉發表在舊雜志上的論文基本被塵封在圖書館中,不易借閲,也是造成石經學冷落的客觀原因。隨著簡牘學的興起,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以至清華簡的面世,很多學者去追溯討論儒家經典的原貌與原始文本。我覺得要追溯經典的原始文本,深深烙下經今古文文本印記的漢魏石經决不可棄置不顧,所以想先將這一百年中重要的石經論文都爲一集,展示其價值,以供學界借鑒參考。於是思考編例,收集資料。當我將此一設想與童力軍副總編交流後,他欣然表示可以接受,使我很感欣慰。之後,這個計劃又得到上海新聞出版局的支持。正當我要著手編集時,被家事拖累,無法進行,旋又去臺灣大學客座講學半年,停頓一年有餘。二〇一六年八月回滬,我躲在書齋二個多月,收集選編,形成初編文稿。由於編選的文章長達一個世紀,各文刊出時的樣貌差異很大,繁簡字體不同,圈斷標點異轍,横竪版式各樣,必須在排版前做一次編輯加工,於是由友生馬濤、侯金滿、徐煒君、張濤、郭妍伶、陸駿元先分頭統一格式,規整字體、標點等,再交互複審,然後送交出版社。選編過程中,幾篇臺灣學者論文,多承郭妍伶幫我尋找複印;編選之後,張濤曾爲撿尋缺漏,略有調整。但有些文章限於各種原因,没有收録,只能俟之續編。
石經文章特别之處,即有很多圖片,這些圖片有殘石拓本,也有復原圖,復原圖有手寫,也有排版,形式多樣,且因年月久長,大多模糊不清。所以書稿送到出版社,仍留有許多問題。出版社三審后,我亦曾率馬濤、徐煒君、侯金滿、陸駿元到出版社,集中處理文稿中的各種問題。《專論》雖由我選編,但確是與友生和出版社編輯一起共同完成的。因石經内容需要和文章時代性,我們保留了一些原有字形,並未全部用一種標準規整。當然書中仍不免有不盡如人意甚至錯誤的地方,這個責任應由我來承擔。
這是一本匯聚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石經論文集,我在書前正對所收論文作了粗略的概述,由於一百年來對七朝石經研究的不平衡性,所作概述也呈顯出詳略輕重的不同,且限於篇幅,無法追溯、關聯前人與同時代人研究的脉絡,但藉此可以觀照這一百年中的石經研究走向和深度。願學界閲讀、利用此書,不僅去瞭解石經研究的過去,更望能够想到石經研究的未來——將石經與經典原始面貌、今古文文本、戰國文字、同音通假、歷朝正字、四書形成、碑刻形制演變等聯繫起來,在統觀的層面上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這是筆者編纂此書的一個素願。
二〇一八年八月寫於榆枋齋

长按二维码,进入我社淘宝自营店
[供稿编辑: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