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活出自我的女性有哪些特点?我们能从她们的人生中学到什么?
今天是四月的第二天,都说金三银四求职季,闺蜜因为HR的一句“我们只想要个男的”而郁闷了好几天……

的确,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性别带来的不公平依旧存在,不过无意去戳大家的痛点,比起暗自愤懑,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直面它,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并最终改变它。
真的有这样的女性吗?
当然!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几部真实女性的传记电影,一起来感受下她们如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希望你看完之后,能收获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直面生命里的每一天。

时尚先锋香奈儿
《Coco avant Chanel》

流行稍纵即逝,唯有风格永存。
——加布里埃·香奈儿
《时尚先锋香奈儿》是一部关于香奈儿早年生活的影片,电影因为在香奈儿感情生活上着墨过多而被有些人诟病为香奈儿情史,不过与其说它聚焦于香奈儿的感情,不如说它更多的在抽丝剥茧式的向我们展现香奈儿的一路成长。
热血的创业史固然能让人心潮澎湃,可成名前的曲折经历或许更能让我们理解“香奈儿”三个字的真谛。
香奈儿的本名叫加布里埃·香奈儿,6岁的时候母亲离世,父亲丢下了她和兄弟姐妹,成年后因为生活艰难,她白天在裁缝店工作,晚上在咖啡店卖唱,而可可(coco),其实是她为自己起的艺名。

在卖唱期间,她结识了法国富翁巴桑,并成为了他的情妇。但香奈儿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件玩物,她开始自己做帽子,做衣服,甚至提出要去工作。

香奈儿的设计理念在此时便显露了出来,那时的法国上流社会奢靡成风,喜欢用繁杂的羽毛来装饰帽子,而香奈儿制作的帽子简约利落,贵妇们虽然喜欢,但她们也会同时说:“如果没有这些羽毛,我会感觉自己像个穷人一样。”

羽毛插在帽子上,就成了空空如也的装饰,而香奈儿把它放在了心里,编织出自己的翅膀,带着她飞翔,最终缔造出了只属于她的传奇人生。
后来的香奈儿在巴桑的朋友,英国工业家伯邑的资助下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帽子店,正是从这家帽子店开始,香奈儿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时尚之路。

香奈儿曾一直以为自己会和伯邑结婚,但伯邑最终还是娶了一位城堡主的女儿,而她知道后也并没有任何过激的行为,只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树下,镜头从大远景逐渐推进,满地落叶与幽寂氛围相呼应,一瞬间便看清了香奈儿脸上的落寞。

后来伯邑因车祸离世,香奈儿也一生未婚,私心觉得伯邑与香奈儿初次相见时是全剧最美的一帧图,穿着睡衣的香奈儿端坐中央,像一幅绝世而独立的名贵油画。

其实这是一种框中框构图法,指的是利用镜框或者门窗等来作前景布局,把被摄对象安排在这些框里,既能吸引视线,又能提升整个画面的层次感。
华语导演中王家卫最爱用这种构图法,《花样年华》中穿着旗袍的张曼玉倚在门边,只消一个眼神便自成风景,美的如诗如画。

大家平时自己拍照的时候也可以尝试这种构图法,选择一些门框、窗户等来作为前景或背景,分割画面的同时突出中心,还能打造出一种画中人的感觉。


影片最终以香奈儿的一场时装秀作为结尾,而这场戏是在香奈儿故居拍摄的,最后她优雅的坐在楼梯上接受众人的鼓掌,镜头缓慢推进,观众似乎也跟着一点一点走进了她的内心。

也许这部电影过多的展现了一些香奈儿的隐秘往事,但最重要的是她无论身处何种际遇,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她将女性从蕾丝和束腰中解放了出来,是第一位在男性为主的社会创立服装品牌的女人,也许它的价格我们暂时负担不起,但她的精神,她的自由和独立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珍贵的“香奈儿同款”。
正如可可·香奈儿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请永远不要忘了,你有一件最重要的衣服,叫做自我”。

弗里达
《Frieda》

美丽是我直面痛苦的方式。
——弗里达·卡萝
也许大家还不太清楚弗里达是谁,但一定都看过《寻梦环游记》,里面埃克托第一次过安检时扮成的样子就是弗里达。

墨西哥有一句话:“人人都爱弗里达。”
她是墨西哥国宝级的女画家,甚至与梵高、毕加索齐名,她的头像和作品被印在钞票上,至今仍是全世界身价最高的女画家。

但与她的璀璨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近乎于多灾多难的人生。
弗里达6岁的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右腿萎缩,18岁的时候,和男友外出遭遇了严重车祸,造成了她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11处骨折。

此后整整一个月,弗里达都动弹不得,她浑身上下打满了石膏,男友也离开了她。当她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在自己的石膏上画蝴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觉得弗里达身上的早已不是石膏了,而是一件全世界最精美的时装。

后来父亲买了画板给她,她便从此踏上了艺术之路,用她残缺的身躯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后人几近疯狂的作品,她的一幅作品《根》在2006年的时候以560万美元的单价售出,有传言称买下它的是麦当娜。
弗里达曾经说过:“我的人生有两次意外,一次是车祸,一次是婚姻。”
她的丈夫狄耶哥曾经是她艺术道路上的指引者,事实上在婚前弗里达就曾见到过狄耶哥与模特在一起鬼混,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他在一起。

然而狄耶哥婚后并没有改变,甚至染指弗里达的亲妹妹,这让弗里达异常痛苦,最终选择与他离婚。
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很独特,就像弗里达的画作一样融合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初看时可能会有一点晦涩。

弗里达的作品多是自画像,在这些自画像里,她经常穿着传统的墨西哥服饰,佩带珍奇的宝石,还有她厚厚的一字型眉毛,浓郁的墨西哥风情扑面而来,热烈而明亮,仿佛是她内在生命激情的外化。

因为狄耶哥是共产党人的缘故,弗里达也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一位俄国人在弗里达家中避难时,便是被她独特的风情所吸引,两个人一起攀登阶梯,身穿一身红衣的弗里达调侃自己全身断了又接,接了又断,像一幅拼图。

截出来的这张图是常见的对角线构图,很适合用来拍既有风景又有人的画面,因为对角线是整个画框中最长的直线,引导视线的能力很强,还能为照片增添一丝生动感。




电影里对弗里达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夸张,因为那场车祸,弗里达一生经历了30余次大大小小的手术,3次流产,数不清的病痛折磨,后来右腿还因为肌肉坏疽只能被截肢,狄耶哥知道后来求她复婚,她一一数着自己的缺点。

然而在她人生的最后时光里,还是要穿上石膏胸衣继续作画,甚至医生不让她下床,她就把床抬到了画展现场。

哪怕她的生活早已碎成了一地的玻璃渣子,弗里达也要踩在上面起舞,用折射出的零星光芒绘制成自己斑斓的梦想。所以就算我们暂时失意,但只要心足够坚定,每个人,一定都会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铁娘子·坚固柔情
《The Iron Lady》

我不能洗茶杯直到终老。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铁娘子·坚固柔情》讲的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的故事,扮演撒切尔的梅姨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影后。
撒切尔是一个杂货铺老板的女儿,这个身份让她在少女时期曾遭受过周围同学的嘲讽,而她坚毅的性格也与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后来的她成功考取了牛津大学,出任教育大臣,不仅成为了英国第一位女首相,还蝉联了三届,创下了11年任期的历史记录。
电影的叙事手法并不是传记片常见的线性叙事,而是以倒叙片段穿插在老年撒切尔夫人的回忆中,这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在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撒切尔在跨越性别与阶级障碍时的心酸与不易。
她第一次以议员的身份来到议会时,影片有很多关于细节的特写镜头,黑压压的皮鞋里一双突兀的高跟鞋,她略显娇小的身躯被包围在一群高大男性之中,性别带来的压力在此刻不言而喻。

男人们对她的言论嗤之以鼻,但她依旧据理力争,而她的智慧与勇敢也让她在这里遇到了爱情,遇到了她的丈夫丹尼斯。
丹尼斯在向她求婚时,撒切尔对他说了一番话:“我和其他女人不一样。她们沉默、美丽,挽着丈夫的手,或远远地呆在厨房里,做清洁工作。一个人的生命必须是有意义的,要比做饭打扫带孩子更有意义,一个人的生命必须比这更丰富。我不能洗茶杯直到终老。”

这番话让人深深动容,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活得伟大,活成传奇,但至少,我们可以赋予生命更多的意义,赋予它每时每刻的精彩。
撒切尔的执政生涯是1979年到1990年,可能我们很多人都还没有出生,那是一段危机四伏的年月,英国发展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也许她必须用铁腕手段才能挽救英国经济于水火之中,所以即使到今天,人们对她依旧有着诸多争议。

所幸电影也并没有拍成简单的传奇女性励志片,侧重点也不在撒切尔荡气回肠的首相生涯上,而更注重于还原她的内心世界。
电影的名字颇具深意,铁与柔,同时汇聚在一个女人身上,她既有一国首相的理智与果敢,又有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优雅与柔情,抛开政治因素,她的确做到了她所说的,一个人的生命必须是有意义的。
最印象深刻的,是无论何时,撒切尔夫人都保持着纹丝不乱的发型和得体的衣着服饰。



这并非电影的演绎,真实的撒切尔夫人即使到了晚年,虽然能看出岁月风霜,但气质与风度却也丝毫不减,这是一个女人在面对世界时最好的仪容,是铁腕背后来自女性的温柔力量。

最后,撒切尔因为坚决反对欧洲一体化而失去内阁支持,1991年4月正式辞职。在电影里,她穿着一身红衣从楼梯上缓缓走下,脚踩在玫瑰花瓣上,像是踏过一路荆棘,最终褪去了满身荣光。


虽然这部电影看得热血沸腾,但也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如此不平凡的一生,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里都没有刀光剑影、政敌刺客,有的只是疲惫生活里的小小梦想。
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梦想,它也依旧值得我们去全力以赴。无论何时,只要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你就是自己的女王。


贝隆夫人
《Evita》

我不是二流女王,偶然被王冠眷顾。
——伊娃·贝隆
香奈儿+撒切尔,就是贝隆夫人的一生。
《贝隆夫人》讲述的是阿根廷第一夫人的故事,影片的第一幕就是贝隆夫人的逝世消息传来,所有人都掩面痛哭,在盛大的葬礼中,贝隆夫人的传奇人生缓缓拉开了序幕。

贝隆夫人的全名叫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阿根廷民众一般称呼她为伊娃·贝隆。撒切尔的平民出身尚且让她遭受过不少冷眼,而伊娃的出身更是直接低到了尘埃里。
她是一个裁缝和农场主的私生女,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去参加葬礼都要被赶出来,后来的她为了谋生,只能混迹于风月场所。

伊娃在结识了一位阿根廷歌手后,坚持要他带自己去布宜诺斯艾利斯,认为只有那里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一年,她只有15岁。

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伊娃过得并不好,歌手抛弃了她,她只能去做舞女,在一次晚宴上伊娃认识了当时的陆军部长,后来的阿根廷总统胡安·贝隆。
伊娃和胡安在一起后处境依旧很艰难,上流社会瞧不起她,民众也不喜欢她。

但此时的她却在心里树下了一个宏图愿景,她要改变眼前这个颓废的国度,建立新的社会。

然而很快胡安就被捕入狱了,有人等着看她的笑话,可她却走上街头为营救胡安奔走呼号,联合工会组织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最终让领导人迫于压力释放了胡安。

凭借着这次事件,民众对伊娃渐渐改观,她开始成为底层群众和妇女心里的精神领袖,甚至最后胡安成功当选总统也离不开她的帮助。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伊娃的两次讲话都让我落泪,一次是胡安当选总统后,一次是她逝世之前。
她站在总统府前诉说着自己的过往,那个曾经身处尘埃里的女孩,对着每一个拥戴她的民众说:“我爱你们,愿你们亦如是。”

伊娃曾经的苦难经历让她对高高在上的中产阶级颇为不满,成为第一夫人后便出任了劳工部部长,成立基金会,为提高阿根廷的社会保障、劳工待遇、教育水平等而奔走。
在很多人家里,伊娃的画像是与耶稣并排贴在一起的,她在民众心里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自己的丈夫。

然而这个被誉为“阿根廷玫瑰”和“苦难中的钻石”的女人,因子宫癌逝世的时候年仅33岁,她甚至在病床上投下了阿根廷属于女人的第一张选票。

因为总为民众争取利益,高层阶级对她恨之入骨,大肆渲染她具有争议性的过往,然而这些都无法抹去她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更不应该成为一个女性被口诛笔伐的宣泄点。

这部电影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的,初看大家可能会不习惯,但后面你一定会被麦当娜的歌声所吸引,被宛转悠扬的旋律和伊娃的情怀所打动。

就像贝隆夫人说的:“刹那芳华,转瞬即逝。”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痛苦上,无论曾经遭遇过什么,都不要妄自菲薄,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自己无限的热爱。
这些传奇女性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为之而努力,不一定要去追求所谓的人生赢家,活出自我,每个人的人生就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