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20周年,《黑客帝国》一代,你还好吗?

给我上,你们这帮猿人!
想他妈活一辈子老不死吗?
——一位无名副排长
(罗伯特•海因莱因《星船上的伞兵》,1918)
这位副排长怎么也不会想到,八十一年后,他这句话深深鼓舞了那些为自由和生存与外星人顽强抗争的人类,否则我们早在20年前就灭绝了。
什么?!1999年这么大的事儿,你居然不知道?

不怪你。战争结束后,我们签署保密协议,被抹去了那段记忆。
这就是网上盛传的“1999年煞比星人入侵地球事件”。
当然,除了这场莫名其妙的传奇战争之外,地球一隅,还算安宁。
马化腾在捣鼓他的OICQ;马爸爸带着阿里巴巴步履踟蹰;李彦宏还在北大旁边研磨百度。

一切似乎都无关紧要。
但又不是,至少对电影来说不是。
1999年是近代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年份。
《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票房炸裂,让我们看到科幻电影的市场潜力;《黑客帝国》跃然出世,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科幻电影划时代的艺术魅力。
《黑客帝国》这部赛博朋克风的Geek电影,让人工智能、黑客第一次大面积地为人所知,霎时间让卢卡斯的光剑看起来都略显陈腐不堪了。

20年是一代人的芳华。
而正是这一代人,亲历了《黑客帝国》科幻概念逐渐变成现实、人类生活距离影片世界越来越近的全过程。
上映20周年,《黑客帝国》仍然是科幻电影绕不过去的存在,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直至未来。

骚年!从衣柜里拿出那件珍藏20年的长款风衣吧,让我们一起去拯救这个糟透了的世界。

对了,千万别忘了戴墨镜!

1「离经叛道」的惊奇故事
20年来,大家由衷痴迷于《黑客帝国》中两个直触灵魂的问题,宛如衔尾蛇一般往复不休。
第一,沃卓斯基的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什么?
第二,锡安是否真实?
沿着沃卓斯基留下的线索,我们来重温这个“离经叛道”的故事。

《黑客帝国》是一部系列电影,有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从主角的个人经历和自我认知出发,他经历了——混沌、觉醒、低谷、顿悟、升华。

沃卓斯基为这个剧情逻辑加载了大量的“JS、jQuery”,使得核心代码像洋葱一般需要层层发掘。
第一遍看:
这似乎是一部超级英雄影片。
尼奥作为天选之子、救世主,“引领我从虚幻到现实,引领我从黑暗到光明,引领我从短暂到永恒”,推动实现人类新纪元的伟大复兴。

视效炫酷,动作场面精彩,剧情跌宕起伏,再加上扎实又充满思辨性的台词设计,简直狂拽酷帅,不明觉厉。

第二遍看:
什么?!锡安经历过五次重建与五次毁灭?

那个像肯德基老大爷的建筑师又是谁?

史密斯探员这家伙坏得很,应该是个病毒;


先知总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曾经有个救世主”,尼奥不是The One?

为啥都要抓锁匠,锁匠偷你们家粮了?

那法国人身边的妹子不错…

邹兆龙这个保镖有点帅…

这都说了些什么?到底要讲个啥呀?我的天呐。

。。。第五十遍
艾玛,刷到第五十遍果然不同凡响,一切好像都明朗了起来——直到现在我们才开始触及影片的核心。
五次毁灭与重生的往复后,具备双重属性的救世主再次降临,他是一种升级程序,需要回到源程序,完成Matrix的“船新”升级。

面对这次降临,Matrix之母——先知,果断再次出现;不过这次她抛下的是一颗“浸透了选择权和爱的骰子”,让第六代救世主做出了与前五代截然不同的选择,整个Matrix被彻底刷新。



这就是Revolution的全部含义:既是一场矩阵革命,也是机器文明的进化。
然而,这场革命壮举似乎与人类无关。
这尼奥的一小步,也是整个机器文明的一大步。

我们砍掉繁文缛节,直接观测最开始那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沃卓斯基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什么?
一部伟大的电影应该是开放式的,最重要的是激发人们主动思考。
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提供了一个超乎人类心力的逆向视角,要抛弃掉传统的人类中心论,让你经历一场“范机器视角”下的未来。
人类资产阶级革命后尤为显著的“人与机器二元对立”得到了新的诠释。
当进化到了一个时代,人与机器都具备了灵魂,尽管载体不同,那么这个时候,倘若你站在机器的视角或者你就是机器,又该如何看待人类?
这也是尤瓦尔·赫拉里在《未来简史》中所描绘的那般:
“…我们可以相当确定人类会向神性迈进,因为人类有太多理由渴望这样的进化…智人进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好莱坞式的天启。
并不会忽然出现一群机器人,使智人遭到灭绝。
反而可能是智人将自己一步步升级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与机器人和计算机融合…”

没错,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就是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比如你现在手里拿的手机,就是人类机器化的典型表现。
甚至从某角度来说,沃卓斯基简直就是身上挂满了“佛陀Buff”、跳出“人本位”的桎梏,通过《黑客帝国》来提供一个平等思考的角度,让我们重新理解人、机器、和机器视角下“关系”这个关键词的真正含义。
第二,锡安是否真实?
整套《黑客帝国》的主题是:“真实”是相对的,锡安也一样。
就像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必须有一个观察者的存在,即便是薛定谔本尊也对量子力学也有怀疑。
比如此时的你,正在拿着手机看本文,在你不去观察周围的情况下,你周遭的一切是否是真实?
锡安是个“既是真实又虚拟”的存在。
作为真实世界,它对应机器构建的Matrix;然而锡安之于Matrix,它存在的意义又是虚拟的,我更乐意称之为实验室或缓冲区。


说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悲观的虚拟论者——但这也赋予了我们下个20年继续讨论《黑客帝国》的动力。
2 经典哲学「一锅炖」
笛卡尔、尼采、康德都没想到,一部电影居然囊括了他们的精神要义。

如果非得较真儿的话,在看《黑客帝国》前很有必要完成这一内容的学习——西方哲学史。
持续巩固对 笛卡尔 / 叔本华 / 尼采 / 康德 等人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奥义书、诺斯替教义、易经、佛学......可以的话请再把《圣经》读一遍。
如果学习完毕后,还是看不懂,那么这时你只需要默默地伸出右手,竖起大拇指,然后对着天空大赞一句:“《黑客帝国》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没错,如同齐泽克(斯洛文尼亚作家、学者、哲学家,拉康派传人)所说:
“…就像那幅众所周知的上帝像,不管你从什么地方看,他好像总在直视着你。”
这就是《黑客帝国》的魅力。
虽然我们不是哲学家,可我们拥有最朴素的哲学观,去看到你能看到的层面,找到你认为的存在。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就够了。
3「符号」盛宴,原创狂欢
《黑客帝国》那著名的“数字代码雨”片头,灵感源自《攻壳机动队》。

这两部赛博朋克影片的共同点是,将世界完全的符号化。
而《黑客帝国》简直就是“符号的盛宴”,这它真正让我们见识到电影中的视觉之酷,甚至重新定义了“酷”。
01三色
绿色,代码的颜色,充满了不真实感,让人物笼罩在绿色下,体现着苍白,似乎那数字雨水已经浸透了Matrix的每个角落。

然后是金。金色是魂灵。尼奥看到的是金光,不是金色的代码。颜色和物体的交织让故事的思想内核更加显著。

最后是金属色,冰冷而残酷,充斥着生物机械美学特征,将人类认知生物进行机器化改造,游走、追击的电子乌贼传递着机器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尴尬认知和多重情感。


02兔子与药丸
尼奥顶着盛世美颜,趴在桌上酣睡。
“The matrix has you.”

尼奥不置可否又颇为娴熟地Ctrl+X,来了一出control exit,与上一段has you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方进行控制,一方就要找到出口。
这次又该如何逃离?
Follow the white rabbit,屏幕上这样回答。

尼奥下意识地左上角两次Escape,形成了对问题的完整解答——Follow the white rabbit to(two)escape。
紧接着“小白兔”就出现在了门外。如同爱丽丝一般,尼奥跟随着小白兔,一步步走向奇境。沃卓斯基便成功复刻了“爱丽丝梦游仙境、梦游镜中世界”的经典寓意。
尼奥将正式经历奇境第一关:墨菲斯给出了选择——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

冥王篇中的四梦神之一,负责英雄和王者的梦境,由他来完成对救世主的启发,引领尼奥逃离梦境是再合适不过了。
红色药丸,代表真相;蓝色药丸,代表继续沉沦虚幻。
尼奥几乎没有犹豫地选择了红色,抛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也暗藏了影片关键词之一,那就是选择。
对于尼奥来说,作为新的升级程序,这一次要做出不同的选择,探求未来可能性。
我们常说的命由天定,运由己生便是如此,人生其实就是不断选择和承担的过程。人生是张拓扑图,所有的关键节点都是在做选择题。
03杂乱
这里的人们喜欢把乱七八糟的东西七拼八凑起来,显示器、键盘、二极管、老式电话,一切看起来像被汽车碾压过的动物内脏,杂乱又肮脏,这正是史密斯所表现出的厌恶——人类混乱、臭不可闻。
然而,人类不完美,人类世界更加不完美,机器妄图完美创造出趋同于人类认知的不完美世界,就像在梦中混淆着过去和未来。

04动作
《黑客帝国》中的动作场面眼花缭乱,令人心驰声望这矩阵世界。

飞檐走壁,轻功卓绝,冷兵器+枪械大全,快拳如风,动作矫健,似有轻灵又不失沉稳,甚至创造了在当时妙不可言;



后世多有模仿的“子弹时间”,更欣喜的是,这绝佳动作设计并不是“花瓶”,而是完成对角色的构筑。

尼奥躲避子弹是他自我实现的境界开始,这样特立独行的方式来推进角色发展状态,不得不对沃卓斯基佩服再三。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黑客帝国》是一部划时代且立意丰富的科幻电影。
优秀的电影能做到千人前面,各取所需,你是什么人,你就能解读到什么。
沃卓斯基兄弟(现在应该叫姐妹)通过影像手法将佛教、诺斯替教、存在主义、末日启示、赛博空间以及“关系”探讨巧妙地置入到同一个叙事主体中,实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所有想象,完成了“非我”视角的启迪。
20年间,长绳系日留不住。
电话亭消失了,诺基亚不见了,我们所熟知的一切都会过时。
流光易逝,华不再扬,可人类的意识和情感不会过时。
遥望时间的一端,势不可挡的未来犹如西西弗斯的巨石一般,滚滚坠下,撞上了这些正生活在鲍德里亚(法国作家、哲学家)所述的“真实与虚拟的模糊界限”中的人们。
一切终有定数,毕竟凡事只要有开始,就必然会有结局(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
未来的现实可能比电影还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