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政治学》
最近大家开始反思中文信息检索的封闭性问题,我对此也深有体会。于是决心积极响应号召,以后要经常把值得讨论的想法放上来,放在有 URL 的地方,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讨论和信息检索。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秋季学期开设的《城市政治学》的授课提纲。其实刚接到这个教学任务时我是有一些抗拒的,因为在以往的训练中我深知城市政治学那些主流理论是多么地狭隘和美国中心主义,比如增长机器以及城市政体。但是转念一想,我又觉得这也许是一个契机,也许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把我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聚拢在一起,带着学生们一起加深对城市、空间和政治的认识——于是我就带着这样一种关切开始设计课程中要讲授的主题。
在进一步构思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对城市动态的理解离不开对历史和地理语境的理解,因为政治从来都不是(不应该是)抽象名词的聚合,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感受、表演、聚合的对象和产物。正是因为这种在地性,政治动态无法被聚拢在概念或理论之下,更好的讨论办法应该是把活历的政治和它的时空性结合在一起考察。
既然时间和空间都是关键词,那么也许不妨就按照两个关键词来聚合课程打算涵盖的话题。最后的结果就是,这门课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一聚焦城市政治的谱系,其二关心(当代)城市政治的核心议题。更详细的编排如下所示,还请大方之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聚焦城市发展的政治动态及其时空演变脉络。通过仔细梳理古今中外城市空间与政治的联结及其多样性,力图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研究的政治学视角,并夯实政治学讨论的城市知识基础。通过课程讲授,同时辅之以文献阅读、经验观察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任务,课程预期实现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在面对城市问题时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简介
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全球城市人口占比已经超过50%,并因此进入“城市时代”。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空间与社会关系和政治机制交错演进,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又充满异质性的城市政治图景。为了更好地把握全球城市进程、理解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需要聚焦于空间与政治的交错地带,探索城市空间变迁的政治与政治经济机制,从而更好地诊断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帮助构建更加健康和公平的城市社会。
本课程不拘泥于狭义的城市政治学学科范畴,而是将焦点放置在城市政治动态的重大议题,并充分关照这些议题在历史-地理维度的多元性。具体来说,课程将由两个板块构成:第一,课程前半段聚焦于城市政治演化的谱系学,以中西比较的视角仔细梳理从古代城邦到现代性城市这一历史脉络中的城市空间与政治,帮助学生提起对城市政治动态之时间性的注意;第二,课程后半段将借助当前城市研究主流文献讨论城市政治动态的若干关键词,包括比较城市主义、非正规性、投机性城市化、城市空间生产、“城市权”、士绅化、城市美学等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城市政治动态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和多元格局,以及这些异质性交错和联结的核心机制。
三、课程安排
第1周:导论——城市、空间与政治
第一部分:城市政治的谱系
第2周:城市政治与谱系学方法
第3周:城邦与国家
第4周:国庆放假
第5周:中世纪的城市与政治
第6周:现代性与城市(上)——巴黎
第7周:现代性与城市(下)——上海与北京
第8周:全球化的城市政治
第二部分:城市政治关键词
第9周:城市政治学及其后殖民批判
第10周:正规与非正规:“寻常城市”的政治学
第11周: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政治
第12周:投机性城市化的政治经济
第13周:“士绅化”及其不满
第14周:流动、住房与“城市权”
第15周:城市规划的政治学
第16周:城市文化:美学与政治
第17周:期末复习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50%)和期末考试(50%)两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10%)、读书报告(20%)和期中论文(20%)组成;期末闭卷考试为论述题,要求从十个问题中选择两道作答,答案需要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并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组织结构、引用文献。
· 课堂表现:10%
· 读书报告:20%
· 期中论文:20%
· 期末考试:50%
五、核心阅读材料
本课程不指定教材,各讲会布置相应的阅读材料。下面所列文献为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阅读材料,供同学们了解课程的整体思路和主要学习领域:
1. 亨利·皮雷纳,《中世纪城市》,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大卫· 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亨利·列斐伏尔,《都市革命》,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有条件者建议直接阅读英文版:Lefebvre, H. (2003). The urban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4. 多琳·马西,《空间、地方与性别》,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Robinson, J. (2006). Ordinary cities: between modernity and develop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6. Roy, A., & Ong, A. (Eds.). (2011). Worlding cities: Asian experiments and the art of being global. Oxford: John Wiley & Sons.
7. Lees, L., Shin, H. B., & López-Morales, E. (2016). Planetary gentrification. Cambridge: Po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