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行
对于南京,总有种别样情愫,它是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直觉告诉我南京是值得品一品的;然而每次去南京,总免不了有些失望。可能是生在江南长住杭州的缘故,审美整个儿地受到滋养和提升,总觉得南京太糙了——地面灰扑扑的,街边经常有垃圾。同是南方城市,若杭州是美娇娘,那南京便是大男子。
两次来南京都是春天,时间差不多都在三月末。城市中随处可见轩昂的梧桐树(观察得出部分城区行道树是水杉),让南京的男子气更显浓厚。专车师傅和我们说,梧桐是百害无一利的树,每年春秋时节就开始飘絮,车开在路上都不敢开窗。“但是它们是南京的特色,挺好看的。”师傅听了没再接话。

到达南京正好是中午,本想直奔南京大排档,可惜店门口排起长龙,于是匆忙选了一家面馆,却意外地好吃。南京人好皮肚面,这皮肚其实就是干肉皮,南方人做汤的时候常常会放。皮肚面面条极生,汤头混着猪油香,很对我和儿子的胃口,但熊先生就没有那么喜欢。
在高铁上儿子胡吃海喝了一通水果,中午又吃了很多面条,刚到酒店突然吐了我和自己一身。吐完怯怯地看着我,扒拉扒拉自己吐过的脏衣服,我只能安慰他没事,心里止不住着急上火。熊先生知道洗衣服是我的命中大事,非常机智且贴心地立马把我们的衣服送洗,免去我一场焦虑。
中午小憩一会,我就拉着熊先生和儿子再战南京大排档。这次专程选了狮子桥的总店,人不多,店面老旧,依次点了菜单上的特色小吃,菜一上来我就知道完了。作为多年的吃货,已经可以一眼辨别食物好不好吃。眼下这些小吃,皆是速食,全无心意,乏善可陈。草草吃了几口,败兴而归。
熊先生订的酒店在玄武湖附近,我们决定沿着玄武湖回去。傍晚时分,有些起风,玄武湖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多了一些沉静的美感。一边是古城墙,一边是玄武湖,游步道上好多夜跑的人。本地人相互遇见,热情地打着招呼。南京话土土的,还有些垮,但挺亲切。

湖边围聚着一些年轻人,有个男孩儿弹着吉他唱着歌,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听。我也被歌声吸引得走了过去,唱得真是好呢,配着这湖水和晚风,突然觉得南京是可爱的。
儿子好像比我更早地喜欢上了南京,游步道上他兴奋地奔跑,一直开心地大笑,用矿泉水瓶这儿敲敲那儿打打。不过几百米的游步道,他换着法子走,还因为高兴过度从台阶上跌下去,亏得皮糙肉厚,但惊扰到了一对暮色中在湖边亲吻的情侣。

第二天一早,出发去栖霞山。熊先生说栖霞寺是三论宗的祖庭,年代久远。山上的红叶在秋天特别美。儿子一来到宽阔的地方,就开始撒欢儿跑。熊先生还没买好门票,儿子已经钻过检票口在景区里等着我们。
一进景区,人工痕迹有些明显,山里正在办桃花节,很热闹。我对熊先生说:“太新了,没味道。”熊先生指指上面,对我说要往上走。果然,越往上行越见古意。
当日阳光极好,山内植被茂盛,鸟鸣悦耳。见到千佛岩和舍利塔的古迹,内心顿生肃穆之感。


过了栖霞寺,便是栖霞山。上山的路分古道、新修的栈道和汽车道,每条道上都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我们走了一小段古道,山中树木焕发新绿,阳光打在上面,斑斑驳驳煞是好看。平时见到的二月兰经常是打蔫的,在这里都是展着颜,也是得天地之灵气吧。儿子手脚同用,真正地在“爬”山,我只能忍着洁癖,任由他探索。
途中遇到一位师父,问我爬了多久,我不好意思地说没爬多久。他又问我是求学业求健康还是求姻缘,我支支吾吾半天没答上来,等过了才想起该回答“无所求”。

山还是高了,儿子爬起来太慢,我们只能借助游览车。车上一对南京本地的老夫妻,都是白发苍苍,老奶奶腿脚不便拄着拐杖,话不多。老爷爷一路对老奶奶说“带你出来玩,要多看看风景”、“栖霞山好多年没爬了,真是高啊”,还向司机打听桃花节的情况,说老奶奶喜欢看花。
游览车开到山顶只要几分钟,而爬山的人恐怕要爬上一两个小时。山顶上有个亭子,可以望见长江,我和熊先生都去远眺了一番,各自拍了一张江上的航运,也算是到此一游。下山的时候,留意了一番栖霞山的植物,很丰富。心想南京也是一块福地呢,南京人也是有福气的,这样一座栖霞山,看不厌。熊先生像是心有灵犀,对我说“儿子大了,我们再来爬一次。”我点点头。

第三日,去鸡鸣寺。
说起鸡鸣寺,还有个小故事,准确地说是小事故。上次来南京,熊先生就说要去的,那时还没有儿子,我的任性脾气还未大改,因为走路多了在玄武湖边生了一个小时的气,遂没去成。这次来我算良心发现,主动提出去鸡鸣寺看看。

鸡鸣寺也算是古寺,但因为寺前开着大片大片的樱花,成了旅游打卡的热门地。寺庙里香火旺是好事,但是变了味的游人如织就让人感觉不是那么舒服。
庙宇错落,檐牙高啄,小而美。儿子每见佛像就喊“爷爷”,看到我们拜佛,也像模像样地跪在垫子上拜拜。兴之所至,更绕着佛像打转。中途见到案上供奉的水果,还想伸手去拿,幸而熊先生及时阻止。
正逢庙里做完晚课,师父们依次从大殿走出,游客们抢着拍照。然而对于这样的场景,我只敢看着,不敢拍照,总怕亵渎了。记得有次在净寺,看到一位西藏来的婆婆对着佛像磕长头,被她的虔诚触动,行注目礼很久。


走出寺庙,投入到人山人海中。熊先生找了一家面馆,我们慢慢踱过去。一路上都是高大的水杉,南京的男子气又扑面而来。拐过几个街口,终于到了。这家面馆由一对母子经营,妈妈收银,儿子做面,食客大多是回头客。我点了大肉拌面,熊先生点了狮子头汤面,儿子一会吃我碗里的,一会吃熊先生碗里的,吃得很开心。桌子上放着一大碗生蒜瓣,就像北方城市一样,南京糙糙的男子气一下子又出来了。

“南京还是不错的”,熊先生抱着儿子对我说。“你喜不喜欢南京啊?”我问儿子,儿子非常用力地点点头。可不是么,每次来南京总是先失望,临走了又挂念。
南京啊南京,我们还会再来的。
若喜欢我的文字和照片,欢迎你常来我的wx公众号坐坐呀,搜索“澄怀小筑”,一起见证美、分享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