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问】若非亲临,无法解开的迷题。
【水·问】若非亲临,无法解开的迷题。

我的2019年,无疑有了一个幸运的开局。北京现代舞团高艳津子老师,携《水·问》与弟子们来到长沙,来到梅溪湖,开启了全国巡演的第一站。
大众有一种普遍的惯性思维,艺术作品,似乎天生就应该是抽象的。但在我看来,现代舞不是,至少《水·问》不是。舞蹈是极其具象的事物,每一处肌肉、每一个关节、手势、步幅、心跳,在它们呈现出来的那一刻,都无比精确和具体。抽象,并不存在于舞蹈本身,而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试图解读、试图赋予其意义、试图定义所闻、所见、所感的时候,抽象此时才会生发出来。
就像我已经写下,以及将要写出的文字,所有这些都只是抽象,如果你不能在现场体验身体的绽放、肌肤的律动、水雾的潮湿,甚至舞者们身上缓慢黏连到观众鼻尖的味道,那么它就还是一个问题、一个迷,你永远无法获得真相。
《水·问》是无言的。而无言并不意味着空洞,反之,整场表演充满了表达的张力和巨大的信息量,清晰的韵律、连贯的节奏、行云流水的肢体、美轮美奂的舞台,眼耳鼻舌身无不充斥着美好,可谓丰盛。水,是非常难以驾驭的题材,所谓“太素之道有质而无体”,人类最容易由水观察到物质形态的变换,固体、液体、气体,水的形质有常,而体用无常。在这部80分钟的作品里,作者似乎一直在探索、在问究人与水的种种关系、交互、可能性,并尝试表达。
七个小节,从无序到有序,打破有序,又重归有序,创造性地将“火”纳入这个过程,最终居然隐没于黑暗,留下一段隽永的留白。从起始的冰封开始溶解,到结尾重归于冰封(但据主创说,最后是成为琥珀),在叙事上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我想,这大约就是实验性作品和成熟作品的那一道分水岭,困惑往往是过程和道路,但最好不要成为结果,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圆满,也足够慰藉尘世里不安的灵魂。
在演出散场的人流中,我偶然听到有位观众感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语气里充满了蒙圈和无奈,甚至还带有一丝嘲讽。此处,我绝无意贬低或指责任何人,我不仅理解他,我也认为他的表达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再创作的一部分,并且私以为,每个持票进场的观众都是值得尊重的。我知道,也亲身体验了,在观赏《水·问》这样一部没有言语、没有台词、旁白的现代舞作品时,尤其是在刚刚开始的那5分钟,人是会有一些“不适感”的。
这种不适感真实存在,也并不陌生,举个例子:面对一个刚刚认识的人,哪怕沉默三秒钟,都会觉得尴尬。不得不说,我在这一点上有自己独到的优势,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沉默就是我工作中80%以上的内容,我与沉默相识已久。演出结束后的交流分享中,有位朋友提到“红尘”这个词,什么是红尘呢?我认为,说得具体一点,言语的世界、思想的世界就是红尘。
言语是世界上最干瘪的东西之一,起初它只是人与人沟通、协作的工具,逐渐地成为思维的工具,转而又成为了人类作茧自缚的牢笼,人类在言语和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深刻”,付出的代价也极其巨大,这使我们远离了世界的真相、远离了敏感而丰饶的身体感受。言语,构建出了每个人的心理现实,我们总是善于看到和相信我们已知的,哪怕是被建构、被灌输的事物,却忘记了这并不是世界本身的面目,言语并不能涵盖、更不能解释我们真实存在于此的一切。
无数人在寂静的深夜里不自觉地发出如此拷问:“我有多久没有和自己在一起了”,却总也无法得到为此释怀的那道开口。当我们习惯了用言语、概念、思想、定义,这些抽象的东西框定生活,并妄图从中获得最终的安定,总会失败的。我们会一次次陷入“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这个古老而又荒诞的命题,因为具象的世界有无穷大的信息量,而抽象的思想只是一堆符号罢了。所谓“脱离红尘”、“找回自我”,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暂时搁下心中言语体系带来的执妄,打开身体的感官,去体验这个当下就好。每个人的灵魂里,其实都蕴含着这样朴素而又简单的神性,《水·问》就是艺术家们以感受力构建出的一方时空,让我们有机会跟随它唤醒自我生命的感受力。
是的,人类的感受就是如此奇妙的存在,当我越想写出一些体验,那些体验就离我越远,那些鲜活和美好,就愈发僵硬、愈发凋零。
其实,在演出结束后的现场对话会谈中,我有一个小问题给导演,只是迟疑了一会儿,便没有问出来。在这场精心设计的表演里,现场观众是如何定位、扮演什么角色的?虽然没有问,但仿若心有灵犀,导演和舞者在话语中无意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一位私密的恋人。
这件事让我窃喜,并不是因为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完成了一次无言的确认:原来这个问题对彼此来说,都是重要的。
最后,如果一定要吐槽一两句,我觉得交流会上高艳津子老师对创作构思的解释有一点多余。演出结束,艺术家们席地而坐,与现场观众平等对话,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这意味着他们不以神性的媒介而倨傲,大幕落下,演员与观众们一起脱离幻境,回到现实,一起完成对主体间性最后的垒砌。但每个好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开放性的,主创对作品的解读,往往会造成一个副作用,就是告诉一部分观众“你想多了”。如果将之看待为一次言语的暴力,那么整晚美好的心身体验,就在此处打了个小小的折扣。
不过转念一想,高艳津子老师岂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站在艺术家们展现、传播现代舞文化,培养观众的立场上,需要关照到现场所有的观众,好让观众们各得其所,如此则品味出额外的诚意和温暖。腊月长沙的阴寒湿冷,毫不留情地拍打在他们身上,而舞蹈家们却将身体里仅存的暖意留给了现场的观众,我还有什么好摘指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