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 为了让有生之年更有力量,我陪孩子认识死亡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史铁生
如果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那么,清明节,则给了我们见证祖先们的盛大节日的机会,不断提醒我们自己:人,终归是要走向死亡。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直面死亡的机会,有且只有一次,而为了迎接它的到来,我们却要足足花费一生的时间。
这样隆重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准备一下?为了让有生之年变得更加有力量。
01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死亡,这个本是普遍性的人类话题,在我们的文化中被神秘地隐藏了。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对“生”的反面——“死”表现出了极度回避的态度。死亡是中国文化中的忌讳,忌讳说“死”,会用很多词语来委婉地躲避“死”这个字;觉得死亡不吉利,甚至连穿黑色的衣服,都觉得丧丧的。
这是一种“入世”精神的体现: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谈论死亡,在我们国家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是一种“丧气话”,这个本是普遍性的人类话题,在我们的文化中被神秘地隐藏了。

但,隐藏,不代表不存在。不少人在经历亲人离世的那一瞬间,感觉到的,并不是悲伤,而是:恐惧。
这种恐惧,来自于,我们真得从来没有准备好接受死亡本身。我们不认识它,假装它不存在,好像它永远都是发生在童话故事里一样。
02
肉体狂欢的盛宴必将散去,
酒足饭饱之余便是空虚的降临
“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学者萧功秦
对死亡的回避,其实是对人生意义的回避。因为,谈论死亡,会让谈论者感到一种“消失的威胁”,产生一种恐惧感和无意义感,从而引起内心的排斥。
但在理性思维的观照下,有死亡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拒绝谈论死亡,会产生一种“生命无限”的幻觉,从而对金钱和权力产生迷恋,放弃对有限生命过程的体验。
西方人曾这样评价我们中国人:活着的时候,中国人浑浑噩噩浪费生命,放佛生命永远不会结束;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中国人又往往撕心裂肺地哭号,放佛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没有灵魂意识和宗教传统,使得中国人没有"勇气"审视肉体的消亡;而没有理性思维能力和习惯,使得中国人觉得没有"必要"去设想肉体的消亡。
肉体狂欢的盛宴必将散去,酒足饭饱之余便是空虚的降临,我们创造了极度丰富的饮食文化,将短暂的人生用食物填满,用消化道的愉悦抵抗对死亡的恐惧。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
03孩子眼里的死亡
我不喜欢死,《超能陆战队》里大白死的时候,我都哭了,希望他还能回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热爱这个世界,温柔的妈妈、全能的爸爸、美丽的鲜花、有趣的玩具、那么多的朋友......这个世界上的一丁点微妙的美好在他们眼里都会被放大,他们怎么会舍得离去?
在他们的眼里,死亡是这样的:
——人要多吃蔬菜,不吃蔬菜就会死的!
——人死了就变成星星了,在天上能看到家人。
——死了,就再也不喘气了,不能动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心脏不跳了。
“死了就变成骷髅头了,太难看了,太吓人了。”“我不喜欢死,《超能陆战队》里大白死的时候,我都哭了,希望他还能回来。”

更多的家长朋友,凭着爱与直觉来尝试着对孩子讲述自己对死亡的理解。
——我家从来不跟孩子说死不死的事,有时候她问,我就告诉她,死了就是上天了!
——不想让孩子太早明白死亡的可怕和真实,“我想让儿子心里的世界更美好些。”
——我们把生命传给了孩子,孩子也会通过他的下一代延续我们的生命。我们死后,也会化成肥料滋养植物。
——儿子上幼儿园时又一次讲到死亡,我就告诉他所有的人都得死,只不过是有的人活得长一点,有的短一点。然后,有一次,儿子哭唧唧地说:“妈妈我不想让你死。”我就告诉他:“好,那我就不死。”
——好人死了上天堂,坏人死了下地狱,所以要做好人。
04死亡,原来就是如此平常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我们大多数人忌讳带孩子去一些死亡场所,忌讳与孩子说死,与其说是担心孩子接受不了,不如说是成人自己就没有正确看待死亡。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负性的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比如鲜花的盛开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一样。
拜访年老的亲戚和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

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死亡的认识是不同的,家长也要根据他们的认知做出相应的调整。切记:不要吓到孩子哦!
2-4岁:此时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家长可以适当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比如说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了。
5-7岁:他们已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并学会思考,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没法避免的事,它并不可怕,重要的在于生的过程是美好的。同时,也要提醒孩子,死亡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
8-13岁:他们已经具备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家长不能再拐弯抹角,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
切记,家长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05生命有限,但爱不会消逝
你可以陪孩子一起看这些绘本,用温柔细腻的陪伴告诉他们:孩子,生命是有限的,但爱,永不会消逝。
讲述死亡确实需要很多勇气和技巧,好在,现在已经有一些非常好看的绘本帮我们做了这件事。这些绘本中美丽的文字和清新的画面也能给孩子们带来沉静的心态和温馨的暖意,你可以陪孩子一起看这些绘本,用温柔细腻的陪伴告诉他们:孩子,生命是有限的,但爱,永不会消逝。
1、《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其实猫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是一只漂亮的虎斑猫。有100万个人宠爱过这只猫,有100万个人在这只猫死的时候哭过。可是猫连一次也没有哭。最后一次,这只猫竟然哭了,这是为什么?
日本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日本中央儿童福祉审议会推荐图书,累计销量150万册。
2、《永远有多远》

一本从一个孩子视角体验关于亲人离世的诗意图画书,是非常伟大的杰作。小埃贡的爸爸去世了,埃贡和妈妈很悲伤。爸爸永远离开了他们,“永远”只有短短两个字,然而过程却异常漫长。周围的人们议论纷纷,对他们表示同情,但是这世界上却没有一种药能够治愈“永远”。埃贡终于知道,爸爸永远离开了,生活仍要继续。埃贡还知道,爸爸也会永远陪在他身边。
3、《爷爷变成了幽灵》

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妈妈说“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这样的说法让艾斯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相信。
对他来说,爷爷“既不会变成天使,也不会变成泥土”——小男孩无法割舍对爷爷的依恋。
亲爱的爷爷,你去哪里了?在思念中,小男孩找到了亲近爷爷的方式,并慢慢接受亲人的死亡。这个故事蕴含了对死亡的解释,教给孩子面对死亡的态度。
4、《再见了,艾玛奶奶》

本书讲述艾玛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到去世的最后时光。
当死神即将降临,艾玛奶奶在“临终意愿书”上签了字,从容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与亲人一一道别,在那一刻到来的时候,艾玛奶奶、她的家人还有思达,平静地迎来死亡的瞬间。
当艾玛奶奶回顾自己这一生时,说:“现在是我这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过去的那些失败呀、痛苦呀,现在都变成了甜美的回忆。”如此豁达的态度,让人动容。
5、《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是一则关于生命的童话。图书出版后迅速在美国流传开来,第2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作者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简单亲切的文字,意味深长的寓意,清新简洁的画面,无不令人感动,给人慰藉……
死亡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但谁的童年又不是一边美丽,一边忧伤?好在,不少父母朋友已经开始有这个意识陪伴孩子一起接受死亡教育。这种陪伴本身,就会给孩子增加很多成长的力量,让他们在幼年时期就能汲取生命本身的能量,才是这个清明节,家长送给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礼物。

来源:人鱼妈妈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人鱼妈妈
悦纳自己
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