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殊堂:茶盏中的“窝里狠”与方舟子的“普洱茶”


茶的世界,是一个层次明晰的空间,每一个山场所出的茶,都可以在味觉地图上标度经纬,都可以独一无二。
茶的世界,也是一个混沌模糊的空间,在这里所有茶味的区别性特征都可以被抹平。所有的标准都是那么的似是而非,说不清而道不明。

文献可考的茶文化已经在地球上传播了1500年以上,茶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社会文化发展强大之际,茶的世界却是远离了明晰,走向了糊涂。
中国茶文化形成于魏晋南北朝,而后成为中国文化典型性的代表。那时候,并没有科学数据告诉人们茶里面有多少成分,因而人们并不能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为什么喝茶是好的。然而那时的人认为喝茶是美的,因而是好的。
为什么喝茶是美的?特别喜欢白居易的《两碗茶》:
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余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茶本无情,但白居易却在其中读出了闲情和逸趣。因为,这闲情逸趣有通“道”之路。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饮茶中有情思爽朗的清明之境。这境中只见性情,不睹茶叶、茶汤,只见茶之灵、茶之魂。

在本无一物的虚空中,便是皎然所展现的茶道。如果说陆羽的“茶经”是务实,那皎然提出“茶道”是务虚。这是在他们那个历史阶段中所塑造的有虚有实、亦虚亦实的茶空间,一个虚实有之的气象恢弘世界。
声音、画面可以保留,滋味却是稍纵即逝。于是,我时常想象,想象着那个时代的茶味,想象着那个时代的宏伟和壮阔。
我以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茶味。
让我们梦回唐朝,穿越一下。
皎然与陆羽交往密切,但这种莫逆之交并不妨碍皎然对陆羽的揶揄,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一诗中有“楚人茶经虚得名”之句。这话比方舟子批评普洱茶厉害多了。但我们从已知的文献典籍中,从未见两人因此事而彼此之间口诛笔伐。

回到当下,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怎样的茶世界?
联想到之前有茶媒体所发的公众号讨伐方舟子。方舟子仅仅耍了一点点聪明,却让普洱茶界风声鹤唳。产业链上的各种机构,出来站台,论证普洱茶的好。
原本方舟子喝不喝普洱茶都没有什么大不了,他不喝普洱茶,只是个人深受地域文化影响的一种生活习惯。习惯无所谓好和坏,但固执的习惯会阻断方的欣赏能力,致使他无法接触到普洱茶之中优和美的那面。
真心替他惋惜和遗憾!

普洱茶界对他提出的问题正面回应就可以:市场上是否存在受污染的普洱茶?程度如何?
现在有专业机构要提取万份样本检测,证明方舟子是胡言。也许做总比不做好,但是不是太晚了。这只能证明监管机构一直以来对国内普洱茶市场品质监督的失控,一直罔顾喝茶客的健康。更何况,如何提取样本,里面大有讲究。如果是在幕帘后抽取样本,那也是滥用纳税人钱的另一种方式而已。根本不能解释一直以来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方舟子有关普洱茶的打假文章,无非是一种科普,让读者对普洱茶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受污染普洱茶的危害。
普洱茶的世界并不由一个“好”字组成,这是一个好坏并集、优劣交杂的世界。方文中引用的论文,都是对市场中受污染的普洱茶的实验报告。阅读方舟子文章的人,购茶时应该给自己提个醒,对包含着“普洱茶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这样意思的广告和宣传用语,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之心。

提出的是一个简单的真假问题,面对批评,行业采用了批判方式应对方舟子。批判地再狠,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受过污染的普洱茶到底怎么回事,如果存在,普洱茶行业领导者们采取什么方法管控。
方舟子之文当然有失当之处。
一、那就是受污染的茶绝对不止普洱茶一类。难道其它的茶都是金刚不坏之身,天然地有抗污染能力?
二、普洱茶有受污染的和未受污染的,将受污染的样本来讨论普洱茶的害和益,有失偏颇。

面对方舟子提出的普洱茶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受污染问题,行业的领导管理机构采用的棒打方式,无损于方舟子什么。我们想象一下,方舟子面对这种回应,暗地里的嗤笑和挂在脸上的那眼神。
陆羽《茶经》中,我们只能看到对茶具制作的艺术要求,对茶汤烹煮的详细过程,对茶汤泡沫的美丽形容,但却没有片言只字提到“茶道”问题。即使是后人奉为圭臬的“精行俭德”四个字,也是放在谈论茶叶具有治病功效的段落。
“茶道”由皎然明确提出,皎然提出后,茶便从解渴、提神、保健的角度上升到艺术和哲学的高度。皎然有资格对陆羽茶经做出评价,陆羽亦未因此与皎然反目,而是友谊长久。
面对批评,采用失语和棒打的手段,成为当下一些机构普遍的管理方法。能够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它们握有行业话语权。握有这些权力的人,无疑是喝茶人中的高端人士,我等低端人士在喝茶中应该享受的无污染和乐趣,它们会不会在乎呢,这话实在不好说。
不过,这种方法他们只用来对内,如果哪个茶叶厂家想要出口,那得过千重关,严把检测环节,已经受污染的茶不会向外出口。这是人家待见自己家里人,有标准,不达标的要退货。

我们低端喝茶人,是不是处于两不靠的境地?不受自己人待见,或者说那自己人没本事对外,竟把那劈打功夫都向自己家里人使了。这工夫用在茶叶这,还不算大事。正如行业中有人发的话所言,就算每天喝受污染的茶,确实也毒不死人。可这劈自己人的本事要是在其它重要行业铺开,形成一种风尚,可真是兹事体大。
不知怎么回事,看红楼梦时,我牢牢记住了探春的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皎然和陆羽时代,是一个由茶入道的时代,这里想必不会以受污染的茶为载体。
那时候,没有标准,但高端饮茶人明白茶之善、之美,他们留了了众多的茶诗与同时代、与后世的喝茶人共享。

现在, 行业中有那么多人批判方舟子,却仍然拒绝回答:中国市场上受污染的普洱茶的情况。只能说明,我们现在正走向棒杀自家茶客的时空关系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茶世界。
方舟子文章如若兹事体小,为什么行业内那么兴师动众,如若兹事体大,那又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
我能够从皎然和陆羽流传下来的文字中,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茶味之美。我却无法描述我所生活的社会,这个时代的茶味。我多想再重温皎然和陆羽那个时代的茶味。
从方舟子批评普洱茶引发的连串事件中,让我猛然发现,大师手中的那盏茶早已被丢弃,我们进入了一个失味的茶世界和茶时代。
<完>
文字版权归万殊文化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萬殊堂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5 10: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