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
我很遗憾,我的成长过程,任何美学的科目都是没有来自家庭的启蒙的。但是在自己成长摸索的过程中,误打误撞还是遇到一些不错的启蒙,没有让我在这条路上跑偏太远。
起这篇文是因为无意间看到了长泽雅美的照片,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我的女性美的启蒙就是长泽雅美了。接触她时我的年龄已经无可考了,总之不小了已经,奇怪的是此前我从未对美有任何知觉,更别提女性美了。当时看的她是在一部奇烂无比的电影里,搭档的男演员亦是奇丑无比,对不起我知道我很刻薄。但在那样一部烂片里,搭档着那么丑的男演员,留着丑的发型,过耳短发,我还是被她的眉眼气质惊艳得,像被激活的病毒程序一样,体内关于美的觉知苏醒了。即便现在看来,长泽雅美的长相也是没有任何硬伤,甚至完美到无可挑剔的。而且其实说实话她长得没有什么辨识度,但我就是过目不忘深深印在脑子里。此后再看她的电影就没有第一部那么惊艳了,但她的启蒙作用,在我心里的高地位已然不可替代了。
音乐方面的启蒙,说来可惜可怜,有同学学习萨克斯,最次也学个笛子什么的,起码认识五线谱,而我并没有那个条件,那个时候被灌输的思想,觉得时间紧到只有学习,可学习成绩也是高不成低不就,唯有买到的盗版磁带像一条暗暗的河道,没有让我困死在远离音乐海洋的涸辙里。流行乐不用说了,全世界的小孩都是周杰伦林俊杰孙燕姿twins蔡依林的粉丝,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了。而同时另一扇小小的门为我打开了,班得瑞,我到现在都记不住这个乐队是瑞士还是瑞典,总之那时候那样的音乐真的非常疗愈。很大程度上抚平了我年轻时焦躁的心情。再大一些,探索中的音乐世界越来越宽阔,其实有一点理解了,音乐美术这种东西,并不一定是要你亲自的实践操作,能有一个不差的审美品位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从许巍王菲那里收获了一份更加沉静心。大学四年对我各方面都是一片空白,真正重拾音乐是开始工作以后,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的静坐在电脑前,有人听电视剧,有人听相声,而我,也在向音乐的更深更远的地方游去。
文学方面的启蒙是初一时学校强制性订阅的一套课外读物,中外名著,大人国小人国,鲁宾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老舍的骆驼祥子之类的。唯一的好处是帮我打开了读书的大门,虽然开得十分艰涩。那些书让我学会了读书,而书的本身的内容,不能说差到根本不值一读,但也很匪夷所思。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能理解的书单呢,看骆驼祥子的用意在哪里?????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绿山墙的安妮,为什么我要花大好时光去看骆驼祥子?幸好那时候接触到了一些杂志,唉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杂志无非“青春疼痛文学”,一个个疼的滋儿哇乱叫,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13岁的孩子写的,要上初中了,要和六年级的同学各奔东西了,艾玛内个疼的哟,洋洋洒洒大几千字,都在疼。我的妈,想起来都后怕。幸亏我没有内个本事和他们一起疼,要不我现在都该疼瘦了。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也和现在的微博差不多,我有看。故事会知音和现在的快手差不多,没看。好险,没看。萌芽杂志看的也多。后来又是从大学开始,(法克我这他妈上什么大学,怎么不去死)就彻底断层了,开启了从不看书也不知羞耻的长达十五年的文盲生涯。工作以后,无效娱乐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业余时间,这种人,怎么说呢,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愿意知。真正重拾,还是2017年,夏天去了一家教育公司呆了一个半月。公司有很多书,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开始,17年看了几本,18年二十几本,19年不到半年已经快要达到18年的量了。真的充实,虽然还是有很多时间浪费了,但好歹,有看过的书,让我明确感觉逝去的时间有迹可循。我并不盲目追求纸质书。很多人非纸质书不看。没鞋还不下地走路了怎么着。没有紧迫感。我看的大部分书是微信读书看的。比kindle更高效。手机很方便,拿起来就能开始。kindle和纸质书都没那么灵活。一开始刷书币,后来试错成本太高,有些垃圾书不亲自去看几页是不知道丫有多垃圾的。所以就开了会员。抠搜如我,几乎不买任何软件的会员,这个买的倒是很热心。我看书不做笔记,只吐槽,更不做思维导图。看完会记下自己最深刻的印象和感想,以示对时间和作者的尊敬。打分也几乎不会,打分系统含糊,没有实际意义。
补记→
原来记忆的调用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关于看书,想起了比初中更早的小学四五年级,学校附近有几位退休老人,在一间居民楼地下室办起了图书室,没有任何盈利,象征性地给孩子们办一张图书卡,吸引了挺多孩子去那里看书。现在想来,静心不浮躁的日子都在过去,现在的人们心态都坏掉了。那时候我没有朋友,去看书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只遇到过一个,有且仅有一个同班同学。其他同学可能在家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或者不知道那间图书室的存在吧。它就像一个桃花源,藏在居民楼的地下室里,又像隐秘的宗教组织,只有少数的人来来去去,知道它的存在。那是童年单薄孤独回忆的据点之一。
看的书也杂乱无章,什么书都有,脑筋急转弯什么的。但还是看了些有用的书,莫泊桑的项链就是在那里看的,很奇怪,居然对这个印象深刻。还有那时还小,关于生物的一些知识比如女孩的例假,也是那时候在书里看到的。这就是题外话了,家庭从未给我相关的教育。后来初潮,我说我来月经了,问我妈要一片卫生巾,她还奇怪你怎么知道这叫月经。我当时还颇得意地说,我在书里看的。现在想想,得意个屁,你这个没人教的傻孩子。
更小的时候,不识字,所有的故事都仰仗大人来讲。三只小兔,神笔马良,这些故事真的就听不烦吗?就像28集的西游记看不烦一样,一边尿床,一边探索人类的世界,度过了完全不识字的纯文盲时期。后来勉强认识了拼音,得到两套注音故事书,我的天哪新世界,不得了的。两套书,一套5本,一套4本,9本书,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自食其力,开启读书思想的世界。
为什么老说开启新世界的大门这种话呢,为什么老说音乐界,文学界,因为音乐文学的领域太深远太广博,流派分支众多,散布的成本也低,像我,三五岁还在尿床的孩子拿着注音的图书,中学经济拮据的穷孩子拿着盗版的磁带。就可以在另一个广博美妙的世界边缘试探。
世界啊,以它自己的方式在转。跟着它转吧,只是别让砂石迷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