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分析: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业绩大幅度下滑,主要原因是吗?在中国不灵了吗?
蝌蚪啃醋 ,可口可乐最早进入中国叫这个名字。

可口可乐发展回顾
十年前的中国,餐厅里的服务生在客人点餐环节的最后一个段落往往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至少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服务生先入为主地提出“雪碧还是可乐”的情景几乎很难再看到。讲不清是一夜之间,还是渐渐发生,似乎红色或者蓝色的可乐瓶子都不再成为我们饭局上的“固定嘉宾”。
这种餐桌上的行为变化实际已经反映在了汽水公司的业绩上。行内第一巨头可口可乐的利润从2012年开始一直在下滑,其2017年财报数据显示,2017全年的净收入为 354.1 亿美元,同比下滑 15%。巴菲特口中值得投资一辈子的股票,近年来遭到了不少投资者和观察家的质疑。可口可乐,这样一个拥有超强品牌,市场份额和定价权的历史性公司是否真的已经“护城河”不在?
“护城河”的在与不在,目前还不适合做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某种程度讲,可口可乐的护城河正处于被瓦解的过程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可口可乐曾经赖以存在的传统产品护城之河,正趋于消退甚至走向干涸。
所谓传统产品护城之河自然是我们俗称的汽水—— 碳酸饮料。这个玩意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可乐的普及化,几乎成为了人类的一种刚性需求。人吃饭总要喝饮料,而碳酸饮料在很长时间和很多地区近乎成为了非酒精类的饮料的代名词。这个状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时尚观的改变开始扭转。

19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装瓶厂。
1978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重返中国。
1981年4月,在北京成立第一个专门生产瓶装“可口可乐”饮料的车间。
曾几何时,在公关教父爱德华.伯内斯(Edward Bernays) 的运作下,抽烟可以象征妇女解放。类似这样“反智”的时尚和价值象征,在烟草和垃圾食品问题上逐渐消失。而人们对碳酸饮料的态度转变也紧随其后。抽烟不再酷了,垃圾食品大家不吃了,是因为“健康生活方式”开始成为新的“时尚”和价值体现。慢慢的,可乐既不健康又不酷了,喝的人自然就少了。
简言之,可口可乐的困境是源于整个碳酸饮料产品的黄金时代开始消退,它最大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也要处理类似的烦恼。类似的状况在其他行业亦都所体现。不能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载体和消费者习惯改变,摄影器材巨头柯达也曾面临倒闭。报业,特别是社区报这一类别更是大面积出现凋零的现象。当我们习惯于上视频网站的时候,传统电视产业同样面领着护城河萎缩的窘境。
可口可乐的轻资产快速扩张模式
可口可乐的生产,是由可口可乐公司制作神秘配方的浓缩液,并将其出售给瓶装厂商,再由瓶装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可乐的制作。除了生产浓缩液,可口可乐公司还承担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虽然可口可乐公司也承担部分产品的生产,但与其合作的数百家瓶装厂,大部分是不由可口可乐公司所有、或者控股的独立企业。可口可乐的轻资产战略,摆脱了生产端的“重资产”,推动了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张。
可口可乐的利润非常高,除了工厂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支出主要在广告--用于维持品牌和销售网络。
商业模式中的重点:
可口可乐是一家大型的OEM饮料商,通过品牌和销售网络获得溢价。
饮料行业 超高利润比,加上品牌溢价,是可口可乐大爆发的前提。
但是这些,本土的竞争者也学会了。
可口可乐的竞争威胁
随着饮料生产线自动化,以及区域品牌营销套路化之后,中国本土出现了大量新型饮料巨头,市场上过去不足的品牌供应,目前也成为了市场常态,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口袋被分流。
各种新饮料的出现,健康方面的威胁,使得这家百年汽水老店,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市场。
当你不再是唯一或者寡头供应者,这个市场的钱就没有那么好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