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议论文的地位及意义的思考
文木
在与杨鳖的谈论中,无意间触及了此话题,感触颇深,但又有什么好说的呢?争辩略有些激烈,在此稍作回顾。
杨当然是认为论述类的文章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作为具有正真指正与指导意义的论文,其不仅可以引人深思,且又兼有提升理性思维的效果。哲学作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议论,其本质上是在追寻事物的本质,作为附属品的小说只是有议论。哲学基础所拥有的观点的延展,其内核依然是在延用哲学的思想。正如近代西方的创作多数叔本华、弗洛伊德的影响一般。小说只是议论与艺术的综合体,其所具有的普世性与真理属性,其余的是哲学而只许具有的是普遍性,但小说却容易局限于艺术题材故事人物背景等要素,从而使其议论的成分不如哲学那本具有全面性小说往往呈现的是哲学的层面,而议论文才能见到全貌,正如人们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来解读和老孟一般。虽然曹雪芹不知道,叔本华。但他的书中自然流露出来思想哲学不是服务于文学的工具,而是引导文学的亮光。小说中的人物应该是要有理行动的,内应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即是所谓的合理性。
然而若是要一个创作者读哲学再来创作,我却觉得不必。这便是笔者所赞同的观点,创作要靠灵感与阅历。哲学不是什么深奥,他也只是阅历和思考的合集,但文艺创作者们应该是要用情去创造,兼之以理,而不是以理当先,这样容易导致文章的冗杂与无味。没有小说应有的灵动性,创作小说的人,要用的是自己的敏锐的直觉去写作,及人物的动机不是基于理论分析,而是基于真实的感情,这小说是作者生活的术语一般,很多时候作家需要的不是为什么?而是是什么?因为很多人物的举动,就是由作者印象,就是灵感的激发,就是一种感悟,
正如之前的红楼梦一般,曹雪芹不知叔本华,却处处是叔本华,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哲学的兼容性与广阔性,更体现的是作家的敏锐与直觉的准确性与灵敏性。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来说,便是作家是要浮在表面的,是不能窥见人物内心的,因为一旦窥见了,人物变坍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