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书评
周六下午的闲暇,坐在南边屋下的一寸阳光中,我喜欢晒太阳看书。
我对于看这本书年纪尚小,每天面对的大多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对单纯世界,对社会,人生,局内局外思考尚浅。甚至迷茫时浑浑噩噩的苦涩或是自我麻痹什么和拨开云雾起身再发去追求寻找什么的理由都单一得很有限。我承认并认同我以现在的年龄身份阅历完完全全看懂这本书是不大可能的,毕竟一位当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代表作不可能简单直白到一介十五岁高中女孩就能读明白的。
加缪的笔力很是尖锐精简,多用短句,四个四个字地往外蹦,步调音律简明上口,平添了份尖锐超然的气质。揭露司法对人性和精神道德的残杀蚕食。
雷蒙,海灘,游泳,打架,又是海灘,小水泉,太陽以及開了五槍。
《局外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主人公默尔索很是超脱淡然冷漠孤僻。甚至对妈妈的死都不以为然,全然无谓。他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说“我怎么都行”之类的话,连女友玛丽说要结婚,他也是认为“无关紧要,她愿意那就结”。加缪赞他“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
他交友不慎,明知雷蒙的品性,也随性接受他为好友,偶然间杀了雷蒙的死对头——一个阿拉伯人,被关进了监狱,和信仰基督教的神甫争辩是否应该皈依上帝。之后在法院审判的时候人们揪着他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不放,认为“在妈妈的葬礼上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就是罪”,臆断他的灵魂,法庭上的所有人都将他排除在外,自成一体。好像本应该是至关重要的核心人物变得可有可无,“我甚至被取代了”,“我”化成了零,他们以某种方式取代了我。所以书名才叫《局外人》。“我”像是旁观者,被剥去辩护权,听着法官滔滔不绝自圆其说把整个案件和“我”的灵魂颠倒黑白,默然看着法庭上司法泯灭人性的一切。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实和案件一齐被扭曲,最后被判为“预谋”被判决为死刑,将要被送上不给任何机会的“断头台”,一锤落定,铁板钉钉。硬生生成为“完善法律制度”与“开明司法程序”的祭品。
小说的最后,“我”似乎看透了一切,明白预审法官他们不过也就两下子伎俩把戏,“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静然等待着所有人都将会去往的“断头台”。
3.30
续《局外人》书评
周一早上洗漱的时候我才后知后觉地恍惚间明白,“局外人”三个字的意义远没有我前文所理解那样浅,对于默索尔本身来说,他就是局外人,加缪不也说“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超然于世外的局外人。这个局就显得没有那么小仅仅指代一例司法案件了,局亦是俗世凡尘,外人则为超然于世外的人。所以他才在预审法官那些俗人面前甚至读者面前显得那么冷淡漠然。然而终究是没有人能做“局外人”的。最终级的逍遥是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的。
当我们大步流星地去追寻什么的时候,必然会存在选择,有选择就一定会有取舍,现在所舍弃的东西可能只是一时乐意或去满足自己超然活脱的思想,现在舍弃的成为生活的重量,然而势必有那么一天,舍弃的东西多了,背上所负的东西多了,再无以背负着它们以轻快姿态继续大步流星。因为“局外”所要承担的失去的东西,都是现实性的,当你以为自己已经逍遥了,压在肩上现实性的担子会点点堆积,终会成为压垮骆驼的东西。从现实性的角度看,“局外”“逍遥”这种字眼又显得格外荒诞无力还有些可笑。
大多数人都只能存活在逍遥游所说的第一个境界,即使能做到物我相隔的陶渊明在归隐去后的多少年后又随即生发惆怅,逍遥势必会被现实性的很多东西打回原型。我们不被允许,我们有我们的桎梏和牵绊。无人可逍遥。只存在“相对逍遥”。我们也终究会是做不了“局外人”的。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