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新家整理工作进度缓慢所以这个下次再提
2019.3.21 春分 - 2019.4.05 清明
清明,其存在感级别远远高于其他节气,兼并寒食节,以祭墓和踏青的双重习俗,融合了生与死的阴阳两面。
然而如之前曾提到过的,怀旧寻根一类事物,与我无缘。我的自身过多地依赖于种种后天习得,缺失血脉的根源感。不去试图弥补寻觅,我决定就这样带着失根感活下去即可。
总归,无论如何并不妨碍我在这个节日里欣赏众生悼亡之敬畏与庆生之喜悦,并参与到这春日的仪式感中来。

今年终于好好做了一次清明粿。
在印象里吃过的好吃的清明团子是绍兴奶奶家的,但具体味道其实早就没有记忆,只记得是包成饺子状,素菜咸馅,表皮是带有艾草纹理的墨绿色,深得发亮。好几年了就只有一次,从大学隔壁寝室的一位来自绍兴的姑娘那儿分食得一只,成为目前唯一抓得住的具象念想。凭着这个念想,在网上搜索了不少菜谱之后,心中有了谱,便网购了一些艾草,甚至两包粳米粉(家里已有粘米粉,只想对比一下使用不同的米粉有什么不同),尝试制作。结果喜人,成品基本符合预想。决定再多做一些留在冰箱里。

今年刚刚入春时也有好好炖上一锅腌笃鲜。
其实这也是一道让人格外觉得飘摇无根的传统美食,因为从小并没有吃腌笃鲜的习惯,现在来遵循习俗就底气不足。而我就是颇为中意这道菜色所具备的应季、鲜美、朴素大方的美感,执意每年春天要做来吃。或许多年后也就会养成习惯,成为一道具备回忆的料理。


近期有个陋习,晚上吃得太多,忍不住只想把周围的烧烤店外卖都点一遍,而且是晚上吃过东西之后。已经点了三四次烧烤的外卖,主要点的是烤馒头一类的主食。我对肉类的烤串其实没有太大的渴望,因为对于硬碰硬的肉类料理,我喜欢纯粹干净大口吃“肉”本身的食感,而烧烤店的烤肉大多只是在吃调料,而不是肉。但是烤主食则不一样了,有时候十分渴望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罪恶的组合。但最近吃到的烤馒头基本都令人失望,如果不是夜晚的暴食对食物吞咽的需求甚于对美味的追求,不然其中有一半的烤主食都可以说是难以下咽的。我知道不如自己买几个馒头,涂上自家用的优质食用油,放上烤网或者平底锅上煎烤一会儿,必然会比外卖的好吃。只是下班到家饥肠辘辘,精神不振,即使吃过点晚饭也还是不想主动下厨做饭,就是想吃现成的食物。
但这样下去自然是不可以的。
我需要正式地给自己调整晚餐饮食习惯,但还没有确定具体的计划。目前的思路是来自“一滴”的“饥饱信息记录”,把餐前餐后的饥饱感用0-10打分记录,找回身体本身对食物的需求感和满足感。如果能够坚持记录并成功调整好晚餐习惯的话,刚刚想到了奖励自己的礼物——朝日砧板!一个非必须但很实用,一直很想买又舍不得的东西。如果入手了好的砧板,也就可以准备入手好一点的菜刀了——藤次郎的三德刀。然后就还得有正式的磨刀石(笑)。

另一方面,午餐便当倒是渐入佳境。3月8日开始参与“徐姑娘”的便当打卡群之后,就换了早晨拍便当,每日便当图进入3.0版本。便当打卡活动的最后一天刚好是4月5日清明节,为了不浪费这个巧合,我把这段时间的便当做成了日历的形式作为一个小小的记录总汇。

今天(4月6日,周六)清明假期,也没有训练,本来打算要睡一天,在床上躺到下午休息个够。但前一晚睡得早,9点半入睡,今早依旧5点半自然醒来,已经没有困意,赖床一小时,6点半也就精神奕奕地起床了。泡一杯咖啡,加一勺可可粉,坐下来开始来完成这篇节气记。8点半的时候还没有觉得太饿,用自制的格诺拉燕麦拌酸奶作为早点,继续写到中午有了饥饿感。稍微吃一点水果,打算写完再吃午饭。

平时就是这样6点不到就醒,6点多起床准备早餐和午餐便当,周末也无例外。偶尔赖床也没有睡过8点,早起让我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和满足。可是晚上睡得太晚,导致睡眠不足,身体不答应了,最大感受在于训练时明显感觉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不佳。或许其中还有最近没有好好吃完饭的部分影响。看来为了好好训练也必须好好地调整作息。

有个周四晚上财大训练结束,隐约听到某后辈随口一句感叹“有无穷无尽的习武”等着他。当时心想,如果真的是“无穷无尽”反倒好了。但事实上,大家走向(或被推向)自己的人生,能留在空手道身边的人如大浪淘沙。
离开校园需要自力更生之后,就告别了能够随意使用空闲时间的学生时期。目前我也还没能够定下人生职业道路,更无法像大三那时心无旁骛地训练。等到我找到了真正将要从事的事业,生活又将变化多少,是否还能够继续练习空手道呢?这是一件不仅仅需要自己的主观毅力和热情的事,还有太多无可预知的变量,无可控制的现实条件。
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坚持多久,不,应该说是“留下”多久。
现在的心态基本是,珍视当下,能练多少是多少。近期训练稍勤奋些,一周两三次,理由就是如此——已知五月份要启动一个长达2年的业余课程学习,需要我把它摆在高优先级的位置上,投入100%的努力。不知到时候究竟能安排出多少训练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现在还剩的一两个月里,能多练就多练一点。

某个周五下班的时候有同事寒暄问我“any plan for weekend”。我想了一下,周末两天下午都要训练,其余时间只想用来补觉(虽然最后大多时间耗在了厨房),于是回答说要睡觉。对方反问“no karate?”。“yes,2 days”。对于他的反问,我要问自己的问题其实是,空手道训练不算是周末的计划吗?大概是觉得相比于“plan”,训练更倾向于“routine”,不是要安排计划的事。就像上班族不会说周一到周五安排的计划是上班,一般人也不会说今天的计划是一日三餐晚上睡觉。
毕业后持续留在这个圈子里,现在也算是好不容易基本调整好了工作生活和训练的平衡感,每周回到财大的体育馆,把训练一点点进一步融进日常习惯中去了。但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生活节奏很快又要被打破,需要重新适应调整。我不排斥变化,甚至认为打破日常是重要且一定程度上有益的事,人需要刺激和困难来不断成长。但毕竟还是消耗能量的事。总之祝我好运。


(此段不发/调整再发)
3月23日在朋友圈看到财大空协的一位旧社长可儿和男朋友领证的照片。登记当场手拿红本子的简单正面照,笑容一如既往直接纯粹。我从心底里觉得非常非常高兴,不知为何。
前段时间,也曾得知大学的室友和同级的同学领证结婚了,朋友圈发的是结婚证上正式的双人证件照。可是当时只觉得感受复杂,相比于祝福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焦虑。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那位室友,对我而言某种角度上说,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她与现在的丈夫(天呐这个称呼)结婚前的恋爱时间大概1年左右(吧),他们都在我无法喜爱的财经领域有着学习的精神,会读研深造(吧),会有钱有成就吧,感觉走着一条让我觉得自己有能力但因为喜恶而放弃的人生道路。竞争意识让人有被甩超的焦虑。(但很明白没有必要,所以心态调整得也很快。)
但可儿他们则不同,从我进空协开始就一直看着他们在一起,自然安稳日常,感觉得到他们性格独特可爱但十分相合。况且,可儿社长是我初次踏入空协的那届社长,因此也怀抱着某种特殊的感情——在某个方面成长超越之后,因感激、喜爱、尊重、念旧等等复杂感受集合体,而在内心为引砖者保留一席之地。

现在每天上下班来往地铁站,需要走一刻钟翻过一座大桥,虽然经常在疲倦的时候觉得这段路途有些麻烦,但我还是喜欢空旷高处视野和宽阔河流的。每天两次经过,即使周遭不过是单调城市住宅区,环境也与优美不沾边,但天高地远,静水深流,多少还是让人精神一振。
要记得美好的事物无法轻易获得。
经历困难是在使自身清明。
2019.04.06
清明后一天中(下)午
花宓
P.S. 春天的蒲公英🐱躺倒要撸撸,撸撸一把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