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三论 摘抄
古人与今人情欲生活的最大差别,是古人要重视性冲动本身,而今人更重视性对象。 古人视冲动为圣物,认为它能够神话相对低贱的对象;而今人则认为性冲动是低俗的,只能当其作用在某些对象身上时,才能为人们所宽宥。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一个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可能是彻头彻尾的男性或者女性,而更像是兼具两性特征、集主动性和被动性于一身的混合体。
对性行为的限制,会大大增加一个种族的生存焦虑和死亡恐惧感,从而影响每个个体享受生活的能力,打消他们为某个目标英勇献身的积极性。这一切都会直接表现在人们日趋减弱的生育愿望上,这可能直接导致一个民族在未来被除名。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性生活所需的冲动,是最不受高级精神活动控制的冲动之一。那些从社会和道德角度看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完全可以拥有规律的性生活;许多人在性生活方面具有反常的倾向,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普通人。这些人完全可以适应文化的发展,而性问题正是文化的弱点。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并不是只有生殖器区可以唤起性冲动;我们的所谓真情,也总有一天会对生殖器区产生影响。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不过即便这些母亲对性冲动对整个精神生活的意义及其道德和心理成就有更多的了解,她们也仍然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她们的所作所为,是在尽自己教会孩子如何去爱的职责;她们的孩子,理应成为一个性需求旺盛的能人,并在生活中兑现性冲动的要求。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一个孩子不断地要求从父母那里获得疼爱,这大概就是神经质最明显的征兆;而另一方面,也恰恰是那些患有精神病的父母,才会对孩子表现出无节制的爱怜,用自己的爱抚亲手将孩子送上了患精神病的道路。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在这些幻想中,幼儿时期的倾向仍会再次出现,并且还加上了生理上的性成分。这些倾向中最重要的仍是孩子对父母的性冲动,只不过这种冲动在性别分化的作用下也出现了异化:现在,儿子只对母亲感兴趣,而女儿则只对父亲感兴趣。
彻底地客服和摒弃这种乱伦的幻想,也就意味着孩子们终于从父母的权威之下脱离开了,这可谓是青春期最重要,但也代价最为沉重的精神成就。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新老两代人之间的对立开始成型,这对于文化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然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掉队的人;有些人就终身不能摆脱父母的淫威,他们的真情也几乎无法从父母身上转移开来。这种情况多见于女孩上,他们一直停留在儿童对父母的喜爱之中,与父母无话不谈。有趣的是,恰恰正是这些人,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往往无法尽到一个妻子的本分。她们的性情的冷漠和性爱上表现出的冷淡,都无法给自己的丈夫带去应有的满足。由此可见,对父母的喜爱表面上与性无关,实际上却与性爱师出同门,可以说,前者恰恰是原欲的发展停留在儿童阶段的结果。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由于精神病人对性爱持有抵触的态度,在潜意识中寻找性对象就成了她们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性行为。那些对情爱无限的憧憬,却有害怕性生活的现实要求的女孩,一方面不自觉地想在现实中实现无性之爱,另一方面则将她们的原欲掩藏在一股她们无须为此感到自责的真情之后。她们的做法,就是不为青春期所动,终生坚持着幼儿时期对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爱恋。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许多年轻男子往往会与成熟的妇人开始第一段恋情,许多女孩则会对较其年长、有着某种威严的男子一见钟情,因为从这些人身上可以找到他们父母的影子,这都可谓是乱伦倾向的后遗症。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他们的肉欲往往与真情相背离,着就会对他们的对象选择造成限制。高亢的肉欲只会需按照那些没有乱伦之嫌的人作为发泄对象;而一旦那些他们心里对一个人颇为敬重,那个人就不会引起他们的肉欲,而只会触动他们的一腔柔情,这与性无关。 这类人的情欲分裂成了两个极点,天国之爱与尘世之爱。他们爱一个人,就不会对她产生邪念;对一个人想入非非,就不会对她动真情。他们的理想对象,是那些既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情感,又可以将他们的肉欲从最初的性对象上转移开来的人。 这些人的性目标包含了一些变态的成分,但在那些他们所尊敬的女子身上,他们不敢做出尝试。只有当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全身心投入到性爱中时,他们的性欲才能得到彻底的满足,但在端庄的女子身上,他们绝对不敢这么做。 为此,他们蠢蠢欲动地寻找在道义上低贱的性对象,这些女子对他知之甚少,也就无法对他说三道四,这就使得他们放下了一个大包袱。他们更愿意让自己的性能量在这类女子身上得到彻底的释放,尽管他们的真爱其实是某些更为高贵的女子。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文化对于情欲生活的约束,导致了性对象的普遍降格,这使我们不由得将目光从性对象转移到性冲动上。 当性欲很容易满足,那性爱的精神价值很快就变低,要使原欲达到高潮,只能为其做出限制。 当古代文明濒临瓦解时,爱欲可以随意得到释放,爱情失去了价值,生活也变得空虚,这是就需要一股反向的作用力,将爱欲重新束缚起来。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性本能和自保本能之间难以平衡的差异,驱使着我们在文明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孜孜以求。当然,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人类中的弱者始终面临着换上精神病的危险。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每个人都会有在‘人身隔离禁忌’的作用下与他人保持距离,只需一点点细微的差异,就足以在秉性相同的人之间产生陌生感和隔阂感。 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其实源于每个人对于细微差别的自恋,对于自己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感到骄傲不已,这就使得人们无法相亲相爱,也很难做到宽以待人。而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男性之所以自视颇高,却对女性不屑一顾,是因为‘阉割情节’影响了他们对女性的判断。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女性羡慕自己兄弟所独有的男性体征,因为自己没有阴茎(只是退化了),就觉得低人一等, 此为’阴茎崇拜’为阉割情节的表现之一。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为失身寻求报复的愿望,一直不曾从当代女性的精神世界中彻底消失。细心的观察者肯定能注意到,许多女子在第一次婚姻中一直提不起性致,而在离婚之后,她们往往能和第二个丈夫恩爱有加,相处得其乐融融。可以说,她们对男人天生的敌意已经在第一任丈夫身上消耗殆尽了。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生存竞争对个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唯有全力以赴,才能觅得一线生机。同时,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全方面的提升,一股前所未闻的奢靡之风正在四处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宗教信仰,乖戾之气、贪婪之风也在人群中盛行开来。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正式那些生长在淳朴、粗野的家族,有着简单、健康的社会关系的父辈,在从乡间进入大城市后,急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其子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化层次,从而沦为焦虑人群。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精神病,它们其实是未能得到满足的人们发泄性需求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因此,性生活受到损害,性行为遭到压制,性目标被迫转移,才是精神病的致病源。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我们的文化是建立在克制本能欲望的基础之上的,每个人都要求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财产、权力、侵略性和报复欲,从而完成公共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累积。 正是生存的需求以及由性爱所衍生出的家庭感,促使每个个体做出了牺牲。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牺牲具有进步意义,也得到了宗教的认可:人们放弃些许欲念,作为供奉给神明的献祭,由此得到的公共财富是‘神圣的’。那些一意孤行,不愿就范的人,就是社会的’罪人‘和’叛徒‘,除非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杰出本领足以将它们包装成’伟大‘和’英雄‘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一个人反常的性冲动只有两条可能的出路:其一这些人坚持自己的反常性取向,并为此承担一切偏离自身文化层次的后果,其二这些人得以克制住自很反常的性冲动,产生替代现象(精神焦躁,精神病-痛苦地压制了内心的欲望,竭尽全力地为文化的形成添砖加瓦的人,为此她们此殚精竭虑,因此时不时地会露出病态)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今天的文化现状下,婚姻已不是能够消除女性精神痛楚的万能药了。 婚姻诗人焦虑不安,而抵御这种不安的最好办法就是出轨,但一个女性所受到的家教越严,越把文化的约束当回事,就越害怕踏上这条道路。 她们被夹在内心的欲望和自身的责任感之间难以抽身,最终只能以变得神经兮兮收场,因为唯有疾病才能保全她们的美德。 婚姻只能短暂地、略带敷衍地满足当代年轻人积攒已久的性欲望,且不能持久。说它能弥补婚前禁欲的损害,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有人说,与强烈的性冲动做抗争,强调精神生活伦理和美学的力量,会有助于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对于少书天纵奇才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与性冲动的抗争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而不幸的是,在青少年时代,一个人的全部精力本应被用到在社会上谋求一席之地上。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婚前少女被禁止一切导向爱情的冲动,防止接触来自外界的诱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即使少女终于被父母允许恋爱,她们在心理上也没能做好准备,往往带着一种不安的状态步入婚姻的殿堂。 她们的爱情功能被人为设置了延时,在满腔热血的丈夫面前,她们的表现注定龄人失望。在精神状态上,她们依然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对性冲动的压制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仍然令它们诚惶诚恐。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从一个人的性行为中,往往能看出他的处世原则。一个会对自己的性对象穷追不舍的人,在追寻其他目标时大致也会如此。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克制自己的强烈性欲的人,在生活中也会表现得谦让、畏缩而非主动。 这一点在女性上就有很好的例证,尽管她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我们的教育不允许女性战在理性的角度去研究性问题,并吓唬她们说,对性知识的渴求是道德败坏的表现,绝非淑女所为。这样一来,女性变得倦于思考,对于只是也提不起太多兴趣了。 这种思想的禁锢不仅局限于性的范畴,也蔓延到了其他领域, 这一方面是因为性欲生活之间不可割裂的关联,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人们在宗教问题上也很难自由思考,温顺的臣子很难摒弃愚忠一样。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如果性生活向着幼儿时期的性行为发生退化,就容易诱发各种精神病和心理障碍。同时,手淫也不能完全满足文化性道德的要求,它使得年轻人与教育的理想目标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本来是他们通过禁欲所力求避免的。 此外,手淫还会从多方面惯坏一个人的性格。 首先,如果一个人不用经过努力和付出,就能轻而易举地达成目标,那么根据性行为处世原则,这对于其性格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在伴随着手淫出现的性幻想中,一个人往往把自己的性对象抬高到一定的高度,而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性对象并非易事。 难怪作家Karl Kraus在维也纳的【Fackel】杂志中曾经掉转枪头,不失幽默地说:和手淫比起来,性交只是一种不完美的替代品!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既然正常的性交遭到了道德的穷追猛打---由于性病传染等因素,卫生学也加入了追打的行为---那么两性间那些用其他身体部位来取代性器官的反常性行为应运而生,其社会地位也日趋重要。 这类性行为不像夫妻间偶尔换个花样,其实是十分有害的。
从道义上讲,这类行为因该遭到谴责,因为它们将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从一件严肃的事情变成一个零风险、无须全身心投入的享乐游戏。 此外,如果正常的性生活变得困难, 同性恋的数目就将大大增加,除了那些天生的同性恋者和在孩提时期受环境影响成为同性恋的人外,又将有一大批人由于在成年时期原欲的主要流向受阻,被迫另辟蹊径。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